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东北报业:劳动者成“主角”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2日09:48  国际在线 微博

  劳动者成了新报纸“主角”

  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北的报业蒸蒸日上,仅1949年前后,就涌现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报纸,涉及各行各业,内容也是异彩纷呈。到了1949年初,仅大连地区就有报刊20多家。

  辽宁乃至东北地面上的报纸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景象,变得非常活跃,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宣传。

  1949年,一切都呈现出了新气象,辽宁地区很多新报纸都纷纷创刊,这时期的报纸最大的特色就是服务对象很明确,《农民报》、《工人报》都遍地开花,甚至能细化到《铁路工人报》等,大家的热情十分高涨,报纸上也都洋溢着欣喜。此外,当人民政协会议举行时,东北也有几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当时很多家报纸对他们做了专访,我们现在能从他们的话语中,体会出普通百姓对新中国的美好期盼。新报纸竞相报道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北的报业蒸蒸日上,仅1949年前后,就涌现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报纸,涉及各行各业,内容也是异彩纷呈。到了1949年初,仅大连地区就有报刊20多家。

  比如以矿工为读者群的《阜新矿工》创刊于1948年11月,是中共阜新矿务局的机关报,7日的报纸上刊登了发刊词,其中这样写着:“《阜新矿工报》是咱阜新矿工的小报,我们曾听到好多工友说,咱应该出个小报,有了小报,咱就可以通过小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就可以通过小报使咱各矿厂工人的组织行动统一起来,就可以通过小报,知道现在大势和咱努力方向。 ”

  1948年12月20日,《工人报》在沈阳创刊,其发刊词这样讲:“出版《工人报》的目的,是要以此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传播我们正在恢复与发展生产中国的各种创造,交流经验、发扬成绩、批评缺点,来推动工作、迅速前进。 ”不过,《工人报》的发刊词看起来很古板,可内容却十分活泼有趣,几乎是老百姓的大白话,让人喜闻乐见。

  1949年1月25日创办了《职工》报,发刊词中如此讲:“咱们还要在报上学政治、学技术、学文化、学工作办法,大家常写个稿,不会做文章的也会了。 ”这个报纸和《工人报》的风格差不多,也都是由职工们写的新鲜活泼的口语新闻。

  1946年4月,《农民报》创刊,这个报纸的主要阅读群体为农民,因此语言比《工人报》还要浅显有趣,比如1948年的一篇报道为《把韩副主席话变成行动,老赵改造好旱垄道,过去打二斗来年要打两石》。新闻中介绍了一位姓赵的老汉,努力发展生产的光荣事迹:“赵吉顺这个人,是扛过二十多年的老伙计,他是城郊区龙王庙村人,自己又买了地,当时不知道这亩半地是旱垄道,每当种上庄稼就不愿长,地上有一层土,下面就是沙子。所以,苞米赶长大时就扎不下根,差不多一年种上苞米就能打二斗三、四升粮。……老赵听了本村模范的传达后,就用了力气,……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就到地里去,……两头不见日头地干了二十多天,把亩半地全改造好了。 ”

  1949年3月5日,《文艺报》在大连创刊。发刊词这样写着:“今天是本刊与读者相见的第一天,本刊是关东文艺工作者协会的会刊,它是关东文协推动工作达成任务的工具。 ”在这张报纸上,提出了要组织一支文艺大军,而辽宁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全国领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红歌都是出自辽宁。

  除了这些,还有专门的铁路报纸,比如由沈阳铁路职工总会主办的《沈铁消息》,就于1949年4月在沈阳创刊了。这份报纸除了刊登铁路建设的一些新闻外,还刊登铁路职工的个人采访,比如4月15日的《沈铁消息》有文章《赵玉富享受劳保待遇,不服老,工作不让小伙儿拉下》,展现了老工人赵玉富的精神面貌。老赵是皇姑屯铁路段的老工友,虽然享受了劳保待遇,但是觉得自己60岁的体格还能发挥余热,不肯被小伙子比下去。

  当然,各单位也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建设。比如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政治部就创办了机关报《炮校》,报纸左上角一律写有“对内报纸不得遗失”字样,里面的文章很多都是诸如《实弹射击经验》《夜间射击的几点体会》等经验介绍类,对内报纸非常实用。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人民警察》《鞍山工人生活报》《抚顺工人》等多家报纸,辽宁乃至东北地面上的报纸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景象,变得非常活跃,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宣传。

  辽宁工友代表参加政协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辽宁省几位工友脱颖而出,作为辽宁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1949年10月3日的《东北日报》用了大半个版面重点介绍了这几位工友,当时的新闻说:“本报北京通讯,这次参加人民政协的代表中,咱们东北工人所熟悉的工友,有李凤运、刘英源和曹凤岐三位,他们对记者谈了这次参加人民政协的感想和对咱们东北工友的希望。 ”

  根据记载,李凤运是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代表参加的,曹凤岐是作为75位特别邀请人士其中之一参加了会议,而刘英源也是那75人之一。上述三位代表都说了一段话,这算是《东北日报》非常详细的人物专访了。

  其中曹凤岐说:“自从我参加了人民政协会议以来,感觉到我们工人这回真是翻身了,我十分高兴。 ”而刘英源说的是最多的,他说:“我要向工友们道喜,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人民自己的国家,是咱们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咱们要用主人翁的态度,吃得苦、做得多,并且好好团结职员,团结技师工程师,一道把工厂搞好。……东北已经被全国看成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地,我们东北工友,不要叫全国人民失望,要努力担起责任,积极生产,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把东北工业搞发达。 ”

  除了工人代表,还有各界其他代表。大家喜气洋洋,尤其是东北的代表,更是感觉自己任重道远,作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东北的工人们都铆足了劲儿,这也是后来涌现出诸多诸如王进喜等劳动模范的基础。

  当时,沈阳工人们那种欢喜之情处处流露,《工人报》上经常发表工人们的作品,其中有个栏目叫《沈阳工人在今天》,其中全是工人们的小作品。比如张荫溥就描写了自己工友的高兴样貌:“喜报传来,于振明忙着出黑板报、贴标语,大家把他围在当中,连饭都顾不得吃。”一位叫张永的工人描写:“橡胶工厂的工人家属,因为人民政协的开幕,都到工友张广山家里开座谈会,两间小房挤得满满都是人,喜气洋洋的,高兴地唠着。发言的有五十来岁的老太太,还有年轻的姑娘,整个屋子充满着谈笑声。”

  铁路工人主动加班保冬运

  1949年《工人报》有篇报道向我们描绘了当时的铁路冬运,虽然工作远不及现在的春运那么繁重,但是工人们也非常细心。工友们为了保证不耽误列车行驶时间,给水给气,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工作可不是秋天才开始的,而是从夏天就着手准备了。

  《南站地区各站段员工,积极准备冬运工作》:“本市综合讯,自沈阳铁路局南站地区工会办事处,为了迎接冬运,保证完成冬运,召集管内沈阳、苏家屯、抚顺、新城子等地区各站段公会主任及全体委员们开会,布置冬运任务及业务新方针后,现在各地区站段都已开始进行冬运准备工作。 ”

  那么他们当时是怎样在简陋的条件下准备的呢?据报道描述,沈阳工务段的工友们自动决定每两星期休息一次,其他休息日都加紧赶做冬运的设备。比如当年8月4日,暖气工区的工人们就维修了很多列车给汽配管,他们为了保证质量,挖了30米长、1.2米宽、1.5米深的壕沟。这是个大工程,可工人们为了不使列车出事故、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就喊出了“不干完绝不回去”的口号,连饭也顾不上吃,从下午1时一直挖到了晚上9时30分,做完后,大伙儿才舒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子回了家。

  除了挖沟,还要铺设线路,保证水道、暖气都处于良好状态。他们计划在十月底就完成所有任务。工人们的工具都很简陋,修暖气没有管子,修锅炉没有钢砖,工人们就把过去的破管子旧钢砖收集起来修理改造。沈阳电务段电缆工区的工人们还开展了老中青劳动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沈阳的工人们的干劲,都源于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们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让他们有了翻身的感觉,不再被压迫、不再被欺凌,因此,当时的报纸上关于工人的消息,我们能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大家是如何热火朝天地干活儿、如何你争我抢地发起劳动技能竞赛。(本稿件的部分章节参考了报人张挺的收藏)记者 张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