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湘妹子唱红全中国李谷一只是光辉的开始

  

湘妹子唱红全中国李谷一只是光辉的开始

  表演艺术家梁器之培养了黄卓、张也、甘萍等优秀学生,她的女儿梁瑛则是雷佳、王丽达等的老师。徐晖铭 摄

  

湘妹子唱红全中国李谷一只是光辉的开始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李谷一在演唱《乡恋》。此前,《乡恋》被认为是靡靡之音而遭到批判。

  

湘妹子唱红全中国李谷一只是光辉的开始

  张也《走进新时代》。

  冰川纪已经过去了,改革开放的春潮汹涌而来。湘妹子李谷一在1980年代初用她那高亢嘹亮的喉咙,在桃花盛开的时节,放声歌唱。

  歌声的翅膀,乘着1980年代的春风,在全中国卷起冲决残余保守思想禁锢的风暴。

  三十余年过去,李谷一早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华语乐坛最重要开创者。湖南也逐步涌现出宋祖英、张也、吴碧霞、陈思思、雷佳、王丽达、刘一祯、何怡等大批正在唱红全中国的湘籍女歌手。

  以李谷一的性格而言,她应当会热切期望她的家乡湖南的文化事业在她所擅长的声乐上,能做得更大更强,继往开来的湖南优秀女歌手,能够有实力去创造、去超越她已创造的辉煌——

  “走上讲台”的李谷一同事梁器之,希望在“艺术摇篮”上筑起“音乐的大殿”

  当长沙妹子李谷一,在1980年代初以通俗民歌唱法唱响全国,并来到长沙湖南剧院演出时,已经化好妆的李谷一听到她在省花鼓戏剧团的同事梁器之也在台下,马上要人请梁器之到后台相见。

  其时,梁器之正在岳麓山上的湖南艺术学校执教。当年她的学生有黄卓、张也、甘萍等,她们后来都成为著名歌手。尤其张也,更在1998年以一曲《走进新时代》,唱响中国大地。

  梁器之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沙第一批新文艺工作者。1961年前后,岳麓山下湖南文艺学院少年班要撤销,湖南省花鼓戏剧团要梁器之到这个班招几个“好苗子”。

  梁器之来到少年班,看到一群学舞蹈的活泼孩子正在压腿,梁器之一眼就看中了李谷一。她说,当年,李谷一叫李谷贻,形象不错,更主要是嗓音很好。

  李谷一由此成为梁器之的同事,在演《豹子湾的战斗》等剧时,梁器之出演指导员,李谷一演小姑娘。

  1965年,李谷一在中南汇演中演出新创花鼓戏《补锅》,一炮打响。梁器之其时正带队去湘西,李谷一写信给梁器之,讲了汇演中的情况。

  “文革”期间,梁器之被“四人帮”赶下舞台,下放江华和益阳。1978年,梁器之回到长沙,想重返舞台,当时湖南省文化局局长对梁器之说,“戏曲专业后继无人,需要有人来接班”,梁器之于是走上湖南艺校的讲台。

  黄卓那一班,是梁器之到艺校后的第一届学生,1981年毕业;张也和甘萍则是梁老师接手的第二届学生,不过张也和甘萍同级却不同班,她们1982年进校,1987年毕业。

  年逾八十的梁器之老师回忆说,“她们都是好苗子,教她们不用费力。我教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她们把花鼓戏的味道拿捏好,教戏讲究原汁原味,先要打稳基础。至于将来她们各自的发展,那是将来的事。”

  梁老师教学时有一颗开放的心,当时张也在花鼓专业还没毕业,就决定向声乐方向发展。

  时为湖南省艺校花鼓科主任的梁器之没有阻拦,并且去做别的老师的工作,让他们同意张也去报考。

  梁器之认为,花鼓戏对于大批湘妹子走上中国歌坛并唱红全中国,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李谷一到张也、雷佳、何怡等,很多唱红全中国的妹子,有过花鼓戏学习和从业的经历,有一些著名女歌手,甚至就出身于花鼓戏世家。

  1987年张也和甘萍从艺校毕业,梁器之说,她也毕业了,那就是这一年她退休了。

  此后,在省政协多次会议上,作为委员的梁器之多次提案希望把湖南艺校及后来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办成一所本科院校。

  理由很简单,她看到湖湘山川人文源源不断孕育成批会唱歌的湘妹子,湖南艺校在改革开放后,走出张也、黄卓、甘萍、雷佳、王丽达、瞿颖、吴军等大批文艺明星,但湖南艺校和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只能让学生完成中专或大专的“启蒙教育”,不能完整完成整个学业过程。成批会唱歌的湘妹子和各类艺术好苗子,有的因文凭不够高而改行,有的远涉他方,甚至远渡重洋,以求在艺术上进一步深造。湖南艺术人才因此大量流失,或以其他地方和机构的培训而扬名。

  就在今年,湖南省花鼓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原湖南艺校花鼓科主任梁器之听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未来将搬迁扩建,“崛起于星沙松雅湖畔,成为三湘大地文化新地标”,并力图“筹建本科”。

  八十多岁的梁器之,感到欣慰。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但从新的艺术学院走出的会唱歌的湘妹子会越来越多,湖南伢子也可能在这种良好的教育中唱出他们时代的最强音。湖南乐坛在全国的影响力也许能改变长期以来的阴盛阳衰。

  梁器之的女儿梁瑛对雷佳和何怡说:要唱好歌,先去学花鼓戏

  从唱花鼓戏转型为歌手,最后成长为著名演唱家,李谷一是最成功的例子。

  近三十年来,会唱歌的湘妹子不断唱响唱红全中国,人们发现,不少湘妹子和李谷一一样,都有学唱花鼓戏的从艺经历。

  会唱歌的湘妹子黄卓、张也、甘萍、曾竹戈、雷佳、王丽达、何怡、谌惠琴、张芳等舞台上的明星,她们都毕业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而且出自同一个专业花鼓专业。

  其实,在业内,学花鼓戏的湘妹子会唱歌这一“现象”,早在全国重要院校的声乐考试中,产生“闻湖色变”之说。

  出身于音乐世家的梁瑛,为湖南著名音乐家储声虹的学生,其母即著名花鼓戏表演家梁器之。据这位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一级演员介绍,她的学生、花鼓科的雷佳报考中国音乐学院时,在考场外,有学生打听雷佳来历,问她:“哪里来的?”雷佳答:“湖南来的。”又问:“哪个学校?”“湖南艺校。”不少外地考生佩服说,“高手高手。”

  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考试,据说往往有外地考生听到湖南考生将演唱花鼓小调《洗菜心》,这些学生的家长马上就要他们的子女更换其他曲目。

  据悉,湖南花鼓小调《洗菜心》、《瓜子红》已编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教学曲目。

  梁瑛说,湖南花鼓戏演员转型演唱的高成材率,已引起全国和湖南音乐界关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即以此为重要课题,目前已告结题,其研究成果正运用到该校教改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梁瑛师从音乐家储声虹时,“储声虹老师是搞美声出身的,但他不排斥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一直致力于将两者结合,他的这种做法,对我们这些学生,有很深入的影响,我们总觉得我们一直都在继承他的事业。”梁瑛说。

  当有两棵音乐“好苗子”雷佳和何怡,慕张也之名报考湖南艺校,作为声乐系主课老师的梁瑛建议她们先学花鼓戏。雷佳和何怡一时难以理解,认为学花鼓不会出名。梁瑛就和她们说,唱花鼓,才有发展。

  当时,梁瑛找到花鼓系系主任,希望花鼓系开放声乐课。

  学校也请来花鼓老艺人,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了一年花鼓。

  梁瑛认为,从科学发声角度来说,戏曲韵味好,但声音不好;西方声乐声音好,但韵味不佳,两者应当互补。现在在声乐系,已经把桑植民歌等引进到声乐教学中。

  中国音乐学院很肯定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教改路子,认为有创新意识,也非常实用,对培养学生非常有用,学生也特别受用。2003年开始的这项教改很成功。

  最近星光大道“月冠军”、湘西妹子、残疾人刘赛就是艺校破格录取的,教她的老师黄新平就学过花鼓戏。

  花鼓戏与声乐的关系,梁瑛认为,花鼓戏在声腔、节奏以及“表演生活化”和“声腔民歌化”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会唱歌的湘妹子,往往在学习花鼓戏之后,再加上现代声乐发声训练,功力大增。同时,在民族戏曲与科学发声的做法和传承之中,中华民族声乐专业得到了发展。而湖南则以盛产著名女高音民族歌曲演唱家,呈现了其文化强势发展的一面。

  湘妹子为什么会唱歌?

  文 任大猛

  储卫平:湘女多情与花鼓的细腻合上时代的节拍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储卫平老师,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他认为“湘妹子会唱歌”形成于1980年代。其实在此之前,湖南会唱歌的则是男歌手何纪光。

  进入1980年代,李谷一《乡恋》中的“气声”唱法,在全国开民族歌曲通俗唱法的先河,李谷一《乡恋》等歌曲的流行,得益于当时风气的开放,但这种激变过程也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李谷一和她的《乡恋》遭到批判,但这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歌坛上的地位。

  继李谷一之后,黄卓、张也、甘萍、宋祖英、汤灿、陈思思、雷佳、王丽达、刘一祯等大批会唱歌的湘妹子脱颖而出,纷纷走上声乐的舞台,并且成为一个独有的地域文化现象。

  湘女会唱歌,与湖南的人文地理有一定关系。湘女嗓音甜美,人长得秀丽,并且历来就有“湘女多情”之说。多情对搞艺术、搞声乐有促进作用,搞文化不能无情,湘女有情多情才足以感染和影响别人。

  此外,从人文地理大背景来讲,李谷一、黄卓、张也、甘萍、雷佳、王丽达等都有学演花鼓戏的经历。花鼓戏由地方歌舞演化而成,其唱腔中,保存有近乎原声的民歌小调特点,这种湖南本土的民歌小调,具有演唱的灵活性,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它擅长处理和表现细微、细致、细腻的情感,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与 “文革”极端甚至口号化的音乐表现方式正相反,它适合吟唱抒发人与人之间细微的情感,更加生动与丰富,这与改革开放后,人与人之间注重人情、人性的时代需求相吻合。当然,后来的艺术培养,形成对作品的把握、表现也相当重要。

  顾庆丰:湖南的湿润气候、嗜辣风土,孕育会唱歌的湘妹子

  湖南空气湿润,尤其在多雨的春夏之交。

  原长沙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顾庆丰有段时间专门接待来自全国的著名歌唱家和演唱家。

  初到乍到长沙的一些音乐专家,在长沙的黄梅雨中,常恍然大悟,认识到湖南妹子为什么唱歌又甜又美。

  顾庆丰说,好些音乐专家,认为湖湘的地理和山川,以及空气湿度,既能护嗓,同时在湿润的空气中,从歌手口中飞出的美妙歌声,一定可以找到山川气候所形成的音乐混响效果。

  同时,湿润的空气,本身似乎也能促进音乐声频播出效果的优美。

  湖南人爱吃辣椒,实际上适当吃辣椒,既可以开嗓子,又可在走上舞台前兴奋大脑,提前进入表演的状态。

  钟叔河:可有人还记得“远东第一男高音”胡然

  八十余岁的钟叔河先生认为,湖南曾经有很好的音乐师资力量,这些老师发现和培育了湖南声乐的不少“好苗子”。

  钟叔河说,民国时期,抗敌演剧四队和六队进入长沙,并准备长留长沙,其时,在全国有“远东第一男高音”之称的胡然(湖南益阳人,1921-1971年)等人,对于开展科学的声乐教育,培养和发现湖南优秀音乐人才,培养师资,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实,1947年冬,抗敌演剧四队、六队先后来到长沙,队中的舒模、宋扬、储声虹等与社会上的进步工作者刘式昕、傅紫荻等人,在长沙举行多次音乐会、民歌演唱会、民间音乐舞蹈会,为湖南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也是在1947年,湖南音乐专科学校成立,这是全国仅有的4所音乐专科学校之一,校长是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胡然,他和湘潭人黄友葵(1908-1990年)等为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几位难得的音乐演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们的工作对于本土民众及后来女性群体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湘籍男歌手也能唱亮全中国

  文 任大猛

  湖南妹子会唱歌,已成为众人都能看到的一种中国新文化现象。

  可是湖南男歌手在哪里?

  灵秀而美丽的湖湘山川风土,难道只钟情和孕育优秀女歌手?

  储卫平不这样认为。他的父亲储声虹是上一辈最值得尊敬的已故著名湖南音乐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期,储声虹为湖南民族歌舞团团长,后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宋祖英参加“青歌赛”前,即找到储声虹老师请其给予点拨。

  储卫平说,上世纪60年代,湖南声乐为全国人所周知的恰恰是男高音歌手。前不久去世的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即由湖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演唱。何纪光的高腔山歌唱法,至今无人能与其比肩。上世纪80年代初,何纪光还唱出了风靡全国的《辣椒歌》、《济公之歌》。

  何纪光,就是储卫平的父亲储声虹在湘西发现的。当年十多岁的少年何纪光被储声虹发现并带到了繁华省会长沙城里的湖南民族歌舞团。不少当年的团员还记得这个腰系绑带虎头虎脑的少年。

  何纪光来长沙不久,即进入变声期。曾在国立音专学习过声乐的储声虹先生知道科学的护嗓方法,他要何纪光禁声,并学习打击乐,增强节奏感,后又送何纪光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自此何纪光高亢的歌声随着《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优秀歌曲响彻全国。

  今天,湖南一定还有嗓音条件不错的男声,不过,这样的好苗子需要发现、保护、培养,给他们舞台。

  储卫平觉得,如果湖南能举办湖南男歌手赛,通过男歌手赛,不一定就能马上发现音乐男声的好苗子,但是这会形成一股风气,这会让湖南男声也能顶起湖南声乐的半边天,甚至也可能开创男声唱响、唱红全中国的新局面。

  至少,何纪光的男声,在湖南就有“传人”,他的名字叫做曾勇。湖南需要出现更多的曾勇和具有其他风格的男声。湖南声乐,能变得更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