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县流行三品两德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2日03:45  华龙网-重庆晨报

开县流行三品两德歌

开县流行三品两德歌

开县流行三品两德歌

开县流行三品两德歌

开县流行三品两德歌

  

  (白)三口重重叠,做人讲品德;三口上下对,做官讲品位。

  (唱)三口重重叠,做人就要讲品德。善待人有礼节,诚实守信人人学,诚实守信诚实守信人人学噢人人学。

  三口上下对,做官重在讲品位。顺民意守法纪,勤政廉洁好口碑,勤政廉洁勤政廉洁好口碑噢好口碑。

  三口横竖直,做事理应讲品质。不追名不逐利,群众利益放第一,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放第一噢放第一。

  品字当头德至上,家庭美德广提倡,社会公德多弘扬,和谐社会做榜样噢做榜样。

  (白)三口重重叠,做人讲品德;三口上下对,做官讲品位;三口横竖直,做事讲品质。

  在开县,很多居民都会唱这首《三品两德歌》。2009年,开县启动评选“三品”标兵、“两德”模范,做官讲清正廉洁、行为高尚,做人讲尊老爱幼、遵守公德。带着婆婆出嫁的好儿媳严厚粉、只身勇斗4个劫匪的好司机吴金华……这些,都是近两年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像一盏盏灯,照亮人们的心灵。

  为官讲“三品”群众讲修养

  开县大规模的移民搬迁结束后,面临着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社会矛盾等重大考验。

  “以前,少数党员干部存在品德不过硬、品位不够高、品质不够好的情况,部分干部、群众存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缺失等问题。”开县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09年,十多个部门、单位的党员干部,因违纪违法被司法机关处理。针对这些问题,2009年开始,开县在党员干群中开展“三品”、“两德”教育活动。

  什么是“三品”、“两德”?“三品”即要求党员干部做人讲品德、做官讲品位、做事讲品质;“两德”则是要求广大群众讲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解决党员干部‘做人靠得住、做官讲规矩、做事有本事’三种品相,解决群众‘在家尊老爱幼,在外明理守法’两类修养。”开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连续两年的宣传评选,开县共评选出了21位“三品”标兵、30名“两德”模范,2011年的评选即将启动。

  “在他们的影响下,干群精神面貌得到转变。”这位负责人说,如今,谈先进事迹的多了,谈消极现象的少了;找自己不足的多了,挑别人毛病的少了;主动学习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

  万元奖励“两德”模范

  去年,开县印了40多万份“三品”、“两德”年历,免费送到每户居民家。

  开县居民共160多万人,其中还有几十万人在外打工。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因资助贫困生提名参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收到开县群众邮寄的纸质投票达41万多张。

  开县评出的“三品”标兵、“两德”模范,重在“倡、颂、奖、用”并举。对评选出来的“三品”标兵、“两德”模范,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奖励。在干部任用中,“品行”占30%权重计入考察总分。目前,开县先后提拔重用6名“三品”标兵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

  开县将弘扬“刘帅精神”,打造道德高地。该县正在编撰《品德的力量》一书,将印制10万册,免费发给全县干群。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付维春是开县一名普通农妇,住在麻柳乡九华村二组。从村里到县城有60公里左右,走15公里的山路,才能坐上公共汽车,进一趟城得花四五个小时。但开县很多人都听说过九华村的温情故事:丈夫因一次意外瘫痪,付维春不离不弃照顾16年,支撑起大山深处这个家。

  “以前,是他照顾我们娘儿俩,现在该我们伺候他了!有了他,才是一个完整的家。”40岁的付维春给重庆晨报记者说起现在的生活,没有一丝怨言。

  付维春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儿子乖巧可爱,丈夫是村里的计生干部。在付维春24岁那年,灾难突然降临,丈夫骑摩托车翻下石坎,脊椎摔断。付维春的个子很小,仍坚持背着丈夫到开县和重庆主城四处求医,花光积蓄,还欠下了十多万元,医生却对丈夫作了无情的“判决”———终身瘫痪。

  “你现在还年轻,改嫁吧!只要对儿子好,我就心满意足了。”每每听到丈夫这样说话,付维春都一口回绝:“你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我们是一家人,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

  丈夫瘫痪在床的16年里,付维春起早贪黑,忙里忙外,白天在外干农活,回家后为丈夫递饭、喂药、提便桶,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为给丈夫凑药费,供儿上学,付维春还喂猪、养兔、养鸡,担起家庭重担,欠的债快还完了。

  “我已这样了,把钱花在我身上不值。”丈夫说,自己很过意不去。付维春总是笑着说:“儿子一天天长大了,过不了几年日子会好起来的!”这样暖人的话让丈夫感动得默默流泪。

  “听说付维春的事后,一些不和睦的家庭都发生了改变。”九华村党支书李兴田说,付维春感动了很多人,被评为2010年度“两德”模范。

  2010年腊月二十六,人们都在准备欢度春节时,八仙桥滑坡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王会田赶到现场察看险情。连续奋战,他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一线,年仅48岁。

  王会田曾任高桥镇镇长,被老百姓称赞为“平民镇长”。去年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启动年,山青村村民詹万东常年下井劳作,身体不好,王会田到了解情况后,建议他“转行”搞养殖。在王会田的帮助下,詹万东建起了“万东兔场”,如今生意不错。针对不少农户搞养殖的现状,王会田特意跑到湖北大型兔场,引进新品种肉兔和长毛兔,兔毛产量提高了40%~50%。

  王会田还被人们赞颂为“山巅上的取水人”。高桥地处山区,海拔高,饮水难一直困扰村民。高望片区1100多村民,缺水情况严重,有一处地方,路窄、坡陡,几年来,好几头骡子在此摔死了。村民们给这里取名鬼儿湾。为寻找水源,王会田多次和村干部一道攀爬鬼儿湾,找水途中走得脸发白。干部们考察后决定在鬼儿湾修水库,王会田还冒严寒酷暑,解决各种难题。

  “今年初,我们终于吃上了干净的山泉水,而王镇长却再也看不到了。”村民感激地说。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路过垃圾桶就弯腰看看,捡出空矿泉水瓶或一些包装盒,捏了捏然后带走。这位老人不是拾荒者,而是开县临江中学67岁的退休教师潘光权。40多年,他资助了150多名学生。

  “我小时候就是穷娃儿,希望这些贫困孩子有书读。”重庆晨报记者见到潘光权老人时,他说的话不多,但很实在。

  “要不是潘老师,我就没有现在。”开县中医院知名医师熊克伟,说到潘光权动情不已。1968年,熊克伟在开县竹溪小学读书,是大家眼中的调皮生。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潘光权,提出把熊克伟转到自己班上,帮着他改掉坏毛病。但熊克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潘光权又挤出钱来,一直资助他考上万县卫校。

  潘光权因患骨髓炎,妻子离他而去,至今独身。他却不感到孤独,在他眼里,受他资助的孩子都是他的儿女。

  1998年秋天,学生邓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家庭困难,他一天只吃两顿饭。潘光权让邓军搬到自己家里住,省吃俭用为他交学费。邓军上高三时患了肺结核,潘光权又省钱为他医治。拿到大学录取通知时,邓军扑通一声跪在潘光权面前说:“潘老师,您就是我的父亲。”

  潘光权在学校宿舍建起“留守之家”,留守儿童的生活费、零花钱都从他的工资里开支。为给孩子们筹钱,他停止了用药,并有了“捡破烂”的习惯。如今,共有20多名贫困学生,在潘光权的资助下读完了大学。

  潘光权获得开县“两德模范”称号,并得到了1万元奖金。潘光权抱着奖金来到校长办公室,坚持把这些钱纳入困难学生救助金。

  故事

  故事

  故事

  1

  2

  3

  瘫痪丈夫劝妻改嫁,她不离不弃照顾16年

  “平民镇长”王会田,让上千村民喝上干净水

  退休教师“捡破烂”,40多年资助150多学生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