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念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 亲历者揭秘尼克松访华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07:58  中国广播网 微博

  中广网北京1月17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0年前,隔海相望的中美两国关系相互疏远,相互敌视,但两国的领导者分析世界形势时,不约而同地认为两国相互打开大门既符合本国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长期的隔绝状态。这也被称为是一个改变世界的重大历史性事件。

  昨天晚上,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曾参与过尼克松访华活动的中美代表共叙往事。

  在尼克松访华的一周时间里,都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尼克松访华的重要成果,《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经历了哪些波折?

  揭秘一:中美双方互放信号,促成尼克松总统访华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但是,中美当时尚未建交,如何打破坚冰,实现会面?中美双方领导人频频互放信号。时任外交部美国处处长丁原洪介绍说:

  丁原洪:1970年10月份,尼克松总统对美国时代杂志记者说"在我死之前有什么要做的话,就是我要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去。"

  毛泽东主席看到这篇报道,找来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记者斯诺,当时为毛主席担任翻译的唐闻生回忆说:

  唐闻生:主席在他的住处见了斯诺,而且谈了5个多小时,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说,"尼克松总统表示要来,我欢迎他来,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作为总统来也行,作为旅游者来也行,公开来也行,秘密来也行,总之欢迎他来。"

  但由于身体等原因,斯诺没有及时把这一信息及时传递给美方。美方又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丁原洪:我们的中央领导经过慎重研究之后,在70年的12月份答复了美国方面,就是说如果美国总统真正有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愿和办法的话,我们欢迎他派代表到中国来,美国特别代表基辛格博士是在1971年的7月份到北京来,那是秘密的。

  揭秘二:毛泽东与尼克松一场突如其来的会见

  尼克松访华的一场重头戏就是与毛泽东主席的会面,但是当时对于见不见面,什么时候见,中方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负责尼克松访华礼宾接待工作的唐龙彬表示这次会面举行的很匆忙。

  唐龙彬:中午11点半到的北京机场,下午3点钟就要见,当时通知尼克松基辛格以后,非常匆忙。

  当时,主席的身体很差,已经卧床七八天了,但考虑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他还是决定立刻要见到尼克松。周恩来总理很担心,于是定下了15分钟的会见时间,但没想到,俩人一谈就是1个多小时。当时的翻译的唐闻生回忆起现场的情况。

  唐闻生:主席在见尼克松的时候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他说我们谈哲学,具体问题你去跟总理谈。双方都没有讲话稿,都没有什么谈话要点。

  会见中,尼克松、基辛格都没有发现主席病情的严重。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参加尼克松与他的会见时,深为他那几乎发出有形力量的权威所震撼。他会客时成为全场中心。但其实,唐闻生说:一个多小时的会见耗尽了主席全身的力气。

  唐闻生:尼克松走了以后,主席的脸一下灰暗下来,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和他谈。然后总理留下问主席,还要谈点什么事情吗?主席摆摆手。

  揭秘三:一份打破常规的公报,《中美联合公报》

  尼克松访华最大的成果就是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这份公报被周恩来总理称作是史无前例的。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来华时带来一份公报的初稿,中方经过研究认为,公报中一定要先摆明双方的分歧以及各自的立场,然后再谈共同立场,基辛格对此很难接受。当时负责公报文本翻译的赵稷华介绍说,周总理用了两个理由说服了美方。

  赵稷华:后来周总理用了两个理由说服了美方,第一是列明双方的分歧点,正好说明虽然中美关系打开了,但是双方的立场都没有变,这样正好可以向你们国内的反对势力也好,向美国的盟友也好,向他们说明美国并没有放弃你们的原则。第二个理由就是说列明了分歧之后列出了共同点,让这个共同点更加突出了,基辛格被说服了,他接受了以中方的格式为基础讨论的基础。

  现在,基辛格在谈起这份公报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基辛格:它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份花了很多时间去阐述双方不同意见的外交文件。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