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对贫困的“热烈祝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0:00  北京青年报

  “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月30日上午,一则落款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的LED宣传标语在各大微博和论坛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

  尝试站在贫者立场

  理解那种庆祝

  我觉得如果这个新邵县真的是需要扶助的贫困县,地方政府庆祝戴上贫困县帽子,问题倒不是太大。为什么呢?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读,当地政府宣称“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表面上是在“庆贺贫困”,他们其实不是庆祝成为贫困县,而是庆祝可以享受国家补贴了。这种区分不是文字游戏,不是简单的话语问题,而涉及庆祝的所指和对贫困的态度。是先有贫困,后有争取贫困县的帽子,要厘清这种逻辑关系和价值次序,理解庆祝所指。

  用语可能欠妥,但我们应该善意地理解这种庆祝,他们不是想当贫困县,不是以贫困县为荣,而是被纳入贫困县后可以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了,可以帮他们摆脱贫困了——善意地理解,这种庆祝,实际上是在不辞劳苦地申请到“贫困县帽子”后,觉得今后靠这种帽子下的补贴可以告别贫穷的欣喜。没有人会以贫困为美,我们应该理解贫困县那种渴望补贴、渴望优惠政策、渴望被国家和社会关怀,从而摆脱贫困的急切心情。

  这种对贫困县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是正当的,是转移支付和分配正义的应有之义。在“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下,如果凭自身的努力,后发劣势和发展鸿沟下,可能是永远无法摆脱贫困的,必须有政府的转移支付,这也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制度。中国地大,贫富悬殊大,需要扶贫的地方有很多,要争取到中央的支持,各地必然会有竞争——从新闻来看,当地为争取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称号,是花了很长时间、付出较大成本的。努力争取的称号终于得到了,那种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在“争取到贫困县帽子”上的兴奋,在一般人看来不合时宜,可如果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到贫困县的立场,就会同情地理解的。这种兴奋,可能有点儿夸张,却带着贫困县民众的很多心酸。发达地区,不需要别人的救助,不需要中央的转移支付,可贫困地区不一样,他们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没有商人来投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决定了他们的穷可能不断地世袭下去,也许只有一顶“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帽子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看到脱贫致富的曙光。

  宽容比批评更需要勇气,舆论应该尝试用贫困地区的人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庆祝,而不是站在发达地区的高处,嘲笑这种略显夸张却反映真实想法的行为。

  东方木(北京 编辑)

  “贫困”何以值得

  “热烈祝贺”?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贫困”虽然谈不上一种罪过,但显然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露脸”之事,可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被作为“热烈祝贺”的对象。这诚如孔子所言,“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因此,“热烈祝贺”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措辞表达上的“欠妥”问题,更是一个价值立场、荣辱观念上的严重颠倒错乱问题。

  必须充分意识到,“纳入贫困地区”之所以会让地方政府难掩兴奋地“热烈祝贺”,一个关键背景还在于,在当前我们的扶贫机制体制下,一个地区是否有机会被纳入贫困资格,与该地区是否确实贫困,实际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两者在现实中甚至可能出现完全背反的情况。一方面,并不贫困、十分富裕的地方,可以长期头顶“贫困”帽子;另一方面,确属贫困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如缺乏“公关”能力,反倒常常没资格“纳入贫困”。如此前媒体曾广泛报道的“富县戴穷帽”现象——不少全国“百强县”长期跻身“国家级贫困县”行列,而同时,又有争取国家贫困县失败的县长流泪感叹:“没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这种“贫困”评选背景下——一个地方是否贫困,并不完全依赖于客观事实认定,更须仰仗主观向上的争取“公关”,既有落选者的流泪感叹,当然也就少不了胜选者的弹冠相庆、“热烈祝贺”。

  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被“热烈祝贺”背后的价值颠倒错乱,其实并不只是当地政府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行不甚科学合理的扶贫机制体制的。比如,现行扶贫体制,缺乏精准的贫困认定机制、及时的贫困退出机制、透明的扶贫监督体制;进一步,现行扶贫体制,总体上又是一个过度依赖政府主导、高度行政化权力化的机制,既缺乏自下而上的充分社会参与,也缺乏对被扶贫者权利的充分重视和尊重。张贵峰(湖北 职员)

  “新邵贺贫”

  令人想起《叔向贺贫》

  现在虽早已不是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但却处于一个“越穷的孩子越有奶吃”的时期。由邵阳市(新邵县为该市所辖县)扶贫办主任覃勋宏此前所说的“每个县(指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每年国家至少下拨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联系到这些年许多地方早已暴露的“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新邵县有关方面会把“入贫”当作“特大喜讯”来“祝贺”。

  按理说,如果一个地方确实需要扶贫,外界对该地方被列为扶贫对象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以“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语句,以“热烈祝贺、成功纳入、特大喜讯、好消息”等措辞,以“这是企业发自内心的声音,代表的也是老百姓的声音”等辩解,来描述这次“入贫”,总让人感觉十分别扭。

  新邵县有关方面表现出的这种“可喜可贺”,不由得令人想起了出自《国语》的故事《叔向贺贫》——叔向借栾氏、郤氏两大家族一正一反的兴亡史,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很有说服力地阐述了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此文虽名为“贺贫”,最终的落脚点却在于“德”之上,是因为韩宣子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并能够继承栾武子的德行,所以才值得祝贺。反观“新邵贺贫”,把“入贫”当作重大胜利,对这种窃喜的心态丝毫不加掩饰,心中有多少分量是在为当地百姓之贫而忧虑?有多大程度是在为自己肩负重担而紧张?网友对该宣传标语的疯传和热议,事实上正是对当地官方在“德”的问题上的一种极大关注。

  新邵如此玩“贺贫”,同时也折射了我国在扶贫攻坚方面的一些局限性。国家将如何调整政策,让真正贫困的民众得到有效帮扶,让虽在贫困地区但并不贫困的人员不至于沾光揩油,让官员更多的情牵贫困百姓,让地方不再因“入贫”而就像捡到金娃娃似的,当是摆在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李辉(广西 职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