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地带 人民剧院:沉寂中等待“涅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1:44  兰州晨报

  

城市地带
已显老态的人民剧院。 本报记者 陈若梦 摄

  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兴衰,兰州人民剧院作为重要的文化演艺窗口逐渐由昔日的辉煌走向低谷,曾经风靡一时、一票难求的话剧舞台,也因为时光的流逝而黯然失色。

  人民剧院该何去何从?近期有消息传出,人民剧院正酝酿着一场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人民剧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是汲取精神食粮的殿堂……”

  谈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剧院,已退休的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刘洁仍然无法忘记那个火红的时代。

  作为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刘洁对人民剧院具有深厚的感情,因为这座剧院曾伴随着他们成长。“人民剧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是汲取精神食粮的殿堂……”刘洁由衷地说。在她的记忆中,人民剧院演出过的很多话剧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826前夜》、《在康布尔草原上》、《星星之火》等。

  “这些优秀作品在当年为一大批青年提供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到人民剧院看话剧也是青年男女最热衷的事,人民剧院经常是一票难求。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是从安宁的学校跑步去剧院看话剧,有时,话剧已经开始演出了,人们仍然在外面等候买票。”谈起自己钟爱的话剧,刘洁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谈起人民剧院的历史,甘肃省话剧院党总支书记曹季华了然于胸。人民剧院于1953年立项开建,1954年落成,迄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这座由一名桥梁工程设计师设计的砖混结构剧院曾一度成为兰州的地标性建筑,与友谊饭店等建筑在当时被称为兰州十大建筑之一。

  人民剧院落成后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民剧院这个舞台上,甘肃话剧人几乎演绎了每一个历史的节点,许多部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如在1958年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推出的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在北京公演后一举成名,被周恩来总理指定在中南海演出三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王进喜》反映了大庆油田开发的先行者铁人王进喜的光荣事迹。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大胆推出《西安事变》,该剧在国内第一次把政治人物搬上话剧舞台,引起了全国轰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省话剧团又推出了《黑雾》,作为国内首个表现毒品危害的话剧作品引起了很大反响。

  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话剧舞台开始走向低潮,好的话剧作品也鲜有推出……

  “现在戏剧演出已失去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这已成不争的事实,这是带有共性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文化的发展,人们接受艺术文化的方式和渠道已今非昔比,人们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就能收看各种文化节目,而剧院演剧的形式就不再那么重要,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省话剧团原团长、著名编剧姚运焕虽已80岁高龄,但仍情系人民剧院和话剧团的命运。

  “目前,人民剧院除了靠每年的百场演出十多万的收入外,只能依靠场地租赁和出租房屋来维系。”

  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酒泉路的人民剧院时,人民剧院经理孙景平正准备出门,他正在为剧院的“生计”而奔忙。面对记者采访他无奈地说:“现在人民剧院是自收自支单位,而且设备老化,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现状。”

  记者走进人民剧院时,剧场内某企业的员工们正在认真地准备“2012年迎新春联欢会”,由于室内暖气不热,身穿单薄演出服装的演员们有的冻得瑟瑟发抖。记者注意到剧院内的部分木板墙已脱落,洗手间的天花板上墙皮完全掉落,狭小的安全通道上方的电线也因时代久远变成了黑色。

  谈起人民剧院的兴衰,孙景平认为,从1995年开始以《红番区》为代表的美国大片进入兰州市场之后,人民剧院陈旧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影片的放映要求。此后,人民剧院逐渐淡出电影放映市场,随着黄河剧场、金城大剧院、甘肃大剧院的投入使用以及省政府礼堂的加固维修,人民剧院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变小。目前,人民剧院除了靠每年的百场演出十多万的收入外,只能依靠场地租赁和出租房屋来维系。“去年,我们所有演职人员每人出资300元策划推出了《巾帼运》,并围绕建党90周年推出了‘红色电影回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赚得利润十多万元,同时去年省话剧团还拍了话剧《上南梁》在人民剧院演出数场。但是这些收入只能维持现状,无法对整个剧院进行改造。”

  “国内好多大剧院都有自己的演出公司,我们也正在学习尝试……”孙景平说着急匆匆地走出了剧院大门。

  “人民剧院只有拆除重建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日的落没,从曾经的人山人海到今日的门可罗雀,人民剧院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沉寂?

  “要想发展必须对现有的剧院进行整体改造提升,重建人民剧院已列入省文化厅‘十二五’规划,如今我们已将初步的规划方案和设想提交上级部门,等待批复。”省话剧院党总支书记曹季华介绍说。

  “我们去全国一些发达省份观摩,人家的剧场不仅舞台特别大,有好几道幕,而且还有升降台和先进的音响、灯光效果,人民剧院和人家没法比。人民剧院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对其进行提升改造符合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剧院只有拆除重建改造升级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新的人民剧院一定要将周边环境整体开发,除了剧场本身外,周边环境也要协调一致。而且按照现代剧场的要求,除了专业剧场外,还应配套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多功能影院、小剧场等设施,形成一个公共文化综合体。”曹季华脑海中出现这样一幅蓝图。

  纵观近几年来兰州各大剧院的变迁,不难看出,金城、兰州、飞天、东风剧院等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且都曾经历过“一票难求”的辉煌到“门庭冷落”的惨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之后都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于是在备受冷落之后纷纷推倒重建,寻求新的生机,已新建成的各大剧院目前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正在建设当中的几家剧院也都具有多种功能,前景被业界看好。

  “为什么新的剧院都是在城关区原有剧院的旧址上进行翻建,而不考虑对其它区进行合理布局呢?”

  回过头来,人民剧院既然蓝图绘就,为何不尽快实施呢?

  “矛盾的是,对人民剧院进行整体开发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进行拆迁安置,初步估算,人民剧院的整体开发项目需要4亿多元,这笔资金成了制约人民剧院改造的瓶颈。仅仅依靠省文化厅恐难实施,而如果通过招商引资,剧院又担心开发商建起的新剧院会削弱剧场的功能从而失去了其‘公共文化服务剧场’的本色。”一业内人士担忧地说。

  “现在兰州剧院正在酝酿打造西北一流的集影视、演出、培训等一体的文化设施,五里铺飞天文化产业大厦已经落成、中心滩甘肃大剧院已于去年落成开放,此外包括华联影城、东方红影院等商业文化综合体日渐增多,而且各种功能类同,因此我建议人民剧院在进行综合开发的同时,保持其‘话剧’的看家本领,培养话剧爱好者,紧密联系广大话剧爱好者,这样就能拥有一批稳定的观众和演员。在此互动模式下,吸引观众,甚至培养演员苗子。”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刘洁认为话剧这种舞台剧在人们厌烦了影视作品后还是会回到剧场,关健要靠好的剧本和演员。

  此外,刘洁还认为,目前兰州的剧院布局不尽合理,剧院过于集中在城关区,而安宁区、西固区的市民想要看剧并不方便。“过去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少,经济欠发达,所以这种精神需求也并不突出。但是现在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变得强烈。尤其是在高校集中的安宁区,青年学生对戏剧文学艺术的需求更多,但去城关区看戏剧来回很不方便。”她希望政府在安宁区修建一座大型现代化的剧院。

  “现在兰州市已经不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关区‘一城独大’了,安宁、七里河、西固等区人口相比半世纪前已有了成倍的增长,为什么还在城关区原有剧院的旧址上进行翻建,而不考虑对其它区进行合理布局呢?现在交通那么拥堵,安宁、西固的人想看演出还是要跑到城关区,这不利于交通通畅。”兰州交警支队一负责人认为。

  “甘肃大剧院建在了黄河北的中心滩我认为非常好,一方面提升了黄河北地区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让八方宾客欣赏了美丽的黄河风情线,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城区的交通压力。在老城区找一块建大型场馆的地方实在太难。因为地块小没地方建只能向空中要地,造成的结果就是建筑失去了大气和美观,高层越多人们感觉更加压抑,而城区交通将更加拥堵。我建议如果人民剧院要重建,不要建在原址,眼光放长远一点,建在七里河的马滩或安宁的迎门滩,那里将来是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地带。建好后可以辐射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等区域,从而缓解城关区的交通压力。而且,在马滩建人民剧院的费用应该比在原址拆迁扩建成本低一些。”甘肃省建筑科技委员会专家李祥源认为,既然兰州市早已提出了“拓展新区、旧城抽疏”的长远规划,就应该从分散城市功能、降低人口密度等具体措施上予以落实。

  本报首席记者 石玉龙 实习生 张恒琦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