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盟救市新机制能有多大作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2:24  新京报 微博

  

  ■ 国际市场

  ●新机制在获得贷款方面,会让欧洲央行难以坚守不滥印钞票的“底线”

  ●因成员国间“各怀鬼胎”,新机制执行效力难尽如人意

  伴随着欧债危机向欧洲核心国和银行体系蔓延,2012年的欧洲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当此之际,欧洲领导人决策效力终于有所提升。在1月30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就永久性的欧元区援助基金达成共识,这一进程较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一年。

  今后,法律契约效力更强的欧洲稳定机制(ESM)将代替临时性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两大救市机制一旦实现合并,预计届时欧元区金融纾困安排的资金火力将几近翻倍。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应付不断上升的违约债务问题。但是,这个欧盟救市新机制(ESM)仍旧面临着两大难题。

  首先,ESM获得贷款方面,会让欧洲央行难以坚守不滥印钞票的“底线”。与EFSF不同,ESM是一个基于条约的国际组织,与IMF等有着类似的性质,所以ESM在程序文件走完之后,应该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欧洲央行的贷款。

  这意味着欧洲央行为欧元区债务继续“恶性循环”提供了足够力度的支撑,同时也酝酿了新的通胀风险。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出于支撑政府债务循环和本币汇率贬值的双重货币扩张,尤其是,本币汇率贬值甚至有可能演化成“以邻为壑”的竞赛。在此情形下,欧洲势必会失守2%的通胀红线,欧洲央行最终只能被迫收缩货币。但如果欧洲央行拒绝给ESM贷款,坚守“底线”,那么ESM杠杆化的目标就完全不可能实现。

  再者,财政联盟仍旧是“远水”,ESM纵然有较大进步,但仍会因成员国之间“各怀鬼胎”,而使得ESM机制运行过程中执行效力难尽如人意。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26个成员国的政府首脑,虽然已批准了有关建立“财政联盟”的条约,可是这份按欧盟标准看来以惊人速度制定出来的公约,其严格程度已经不如默克尔和萨科齐早先的设想框架。纵使表面上的财政联盟快速兑现,但因没有财政“硬约束”下的纪律,ESM所能发挥的效力,最多是在四处“救火”,难有进一步作为。这样一来,ESM不过就是加强版的EFSF,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目前的欧洲,正处千钧一发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欧元区难以通过简单的资金注入化解多年的“冰冻数尺之寒”。但是无论是EFSF、ESM,还是IMF和欧洲央行等机构的介入,都不过是在拖延时间,延缓大危机的集中爆发。他们谁也没有勇气进行最痛彻入骨的结构性改革。尽管“平衡预算”早就是欧洲领导人的口头禅,但是时至今日,一直没看到像样的财政收紧预算计划。没有结构改革的刮骨疗毒、没有财政联盟的成形,就此而言,掣肘不少的ESM体制,在接下来波云诡谲的欧元风暴中,很可能只会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对此,不用寄希望过高。

  □倪金节(财经作家)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