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寒方舟子接受东方卫视采访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4:07  东方早报

  韩寒:简直是地窖里中枪, 他们就是要抹黑我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觉得真的有一些哭笑不得。其实他(方舟子)很多所谓质疑的内容都是无中生有,甚至转了很多谣言和诽谤的内容。

  我觉得,(这件事)岂止是躺着中枪,简直是在地窖里头中枪。他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在做这件事情。他当时决定加入麦田阵营的时候,麦田突然间不干了,他可能有一种要拿着话筒唱歌给人切了歌的感受。

  我在某篇文章写“很痒”,他觉得你这个症状不应该是脖子痒,应该是腿痒,我觉得我怎么痒不需要他们来决定。我写到上海的医院,说上海的医院墙上有请用谢谢、不用谢等文明用语,他们说上海的医院早在1980年代的时候就没有这些文明用语了。说明这肯定是我父亲代写的。但这个是很荒谬的,我去华山医院、普陀医院到现在还是用这些标语的。所以这纯粹就是对我的一场构陷。他们其实就是已经想好了,就是要抹黑我。

  这只是对一些不友善评论的抗议。当时所有人都在围攻我,他们都觉得你这样做是不行的,这样做是错的。而且他们没有一个人读过我当时写的这本书,后来有人问,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我就觉得很受侮辱,我就说不知道。我觉得一个作家是有权不告诉他的非读者他的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种问题本身就有一些小小的侮辱成分。

  我的高中同学见证着我怎么样写文章,包括我的寝室同学他们是亲眼看见的。很多时候写完,我还朗诵给他们听。所以他们自发地支持我。但是无奈,这些在对方的眼里都不叫证据,都是串通好的。

  我的手稿有1000多页,他肯定认为我的1000多页手稿是过年的时候抄出来的。我很无奈,因为我能理解他的感情。他是一个在打假上面很少会失手的人,但这两年他的行为的确有点怪。到后来,大家都开始来找茬,他们说我寄给父亲的信,很多字是写在信封上的,他们说,我这个信肯定是先撕开了以后,然后再把字写上去的,因为字到了撕口那里就停了。但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写到那,我父亲怕把那个字撕掉,所以就顺着那个字撕的嘛。谁撕信从当中撕啊?

  我只能(对他)说,早日康复吧!

  我很幸运我有我的手稿,我有我的笔记,我有我的证人,一方面也是正好拿到有司法鉴定的地方,可以去做一个司法鉴定。对于这些手稿的年份,对于信的年份做一个鉴定。另外一方面,我希望,法院可以判他侵犯我的名誉,因为有很多人相信我的文章是有人代写的,他是有一定的煽动力的。

  如果我有这么多的手稿,还有很多笔记本,再加上证人都不能证明我的文章是我写的,那么让现在在电脑前工作的所有的文字工作者怎么证明?这就意味着,某一天有一个人看你不顺眼的时候,他就从你的文章里找一些茬,因为这种茬其实很好找的,然后再有三四个一样的人,三人成虎,大家以讹传讹,就很容易把这件事做实了。

  方舟子:质疑属学术批评不违法

  我对他(韩寒)没有恶意,是他的悬赏引起我的兴趣,然后我去看他的文章发现了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拿出来、研究他以前对自己经历的说法,他的爸爸对他的经历的说法,发现里面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我把它给摆出来,然后作出推理,给出一个结论。

  他说我构陷,哪里构陷呢?我并没有捏造,我捏造所有的材料,那才是构陷。

  他的《书店》,拿出来一看就会发现绝对是一个中年男人观察写的,不可能是一个14岁初二学生写的。

  《求医》里描写求医的经过,对于墙的回忆,是1970年代医院的情形。1999年的上海大医院是不可能出现那种情况的。对比韩寒最近的博客文章,你读的话,是初中生的文笔,很符合他的身份。我相信最近没人给他代笔了。中央电视台《对话》那个节目,主持人问起说,三重门的书名是怎么一回事,他说,“我忘了。”

  如果只是有那么几个漏洞的话,就不需要狡辩,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堵上漏洞。这么多的漏洞,你怎么去堵?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文章不是他写的。

  他有手稿也不能说明问题。这些手稿是非常干净的。根据韩寒的叙述,他写《三重门》,写一页就给同学看,然后就不改了,有这样写长篇小说的吗?

  把媒体都找来,我和他,他把材料都带过来,我来跟他对峙。我也看过韩寒的一些视频资料,看了之后更让我觉得,他的那些作品不是他写的。他对文学是一问三不知的。

  (对韩寒的系列质疑)法院是没法判断的,这属于学术批评、文学批评的范畴,通过打官司、起诉,这往往是一种恼羞成怒的办法,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学术批评、文学批评的范畴,不违法。我也没有主观恶意。

  早报记者 石剑峰 整理

  录入编辑:任凭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