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庆祝特困”的根源在于利益依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7:07  新闻晨报

  上官酒瑞

  近日,湖南省新邵县一张电子大屏幕的图片成为舆论热点,其内容是 “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对此,当地有关部门的说法是:电子屏幕是广告公司所为,非政府行为。 (1月31日《南方日报》)

  不过,新邵县方面曾在一篇题为 《新邵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文章中称:“11月15日,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会上传来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该文特别强调:“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新邵终于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文中“特大喜讯、成功纳入”的字眼表明,当地确实有“庆祝特困”的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国人共同的目标。但近年来,地方政府“争当贫困县”、“庆祝特困”的怪象则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我们这次没有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县真的太穷了”的经典段子,值得人们深思。

  究其原因,县级政府以“贫困为荣”,将争戴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视为政绩,进行庆贺,主要是源于利益依赖。贫困县不仅仅是一顶帽子,还意味着诸多好处。首先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根据国家扶贫政策,贫困县每年可以获得中央政府的经济扶持和省级财政的补贴。如这次获得了扶贫重点县资质的新邵县,每年至少可以得到国家扶贫开发资金5.6亿元。除了获取资金外,还包括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国家在各方面还对贫困地区有政策优惠。特别是,贫困县的帽子只要戴上,付出相对低廉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持续的收益,而且基本上是“一劳永逸”的,无需年复一年地跑资金要政策。正是因为这些好处,一些县级政府官员挖空心思,或进行数据造假,或夸大贫困人口基数,或恶意压低人均收入,目的就是保住贫困县的帽子,或争得贫困县指标戴上帽子。这不仅助长了造假之风,而且影响了资源的公平配置,不利于地方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的竞争历来是非常激烈的,集中表现为抢项目、比速度、争政策。处于同一区域内的各县级政府,为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会,难免会对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或政策倾斜展开竞争,甚至是恶性的争夺。

  应当承认,以贫困县为行政单元进行有重点的开发扶贫,20多年来对中国反贫困贡献颇大,相关政策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仍然存在某些漏洞。如一些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基于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仍然戴着“贫困”的帽子不愿摘下,并继续获得无偿的资源扶持。对此,有必要确定公开合理的贫困县划分和进出标准,并明确贫困县应享受的政策优惠边界,进一步健全动态的贫困县进入和退出机制,通过科学评估与核定,适时摘掉那些不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帽子。甚至可以考虑将是否脱贫与政绩考核体制结合起来,推动县级政府官员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不是“以贫困为荣”挖空心思地要帽子。

  经过扶贫开发,中国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地体现在一些片区,甚至是一些大城市的周边,集中反映于特定的群体和一些返贫人口。而且,中国的贫困并非县政府的贫困,而是人口的贫困,但在现有的扶贫政策框架下,扶贫资源的分配至少包括县、乡(镇)和村三个层级,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必定会出现资源截留或克扣的问题。为此,有必要调整以县为行政单元的扶贫政策,逐步建立以县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政策和机制,将扶贫政策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政策、与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政策等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体从国家扶贫政策中真正得到实惠,并脱贫致富。甚至,还可以提高扶贫目标的精确度,在一些地区尝试项目招标资助贫困的方式,并由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对项目的事实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管。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