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笼罩在“梁林故居”上的可疑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10:51  国际在线 微博

  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以破败之身残存的梁林故居似乎暂时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新年伊始,这个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小院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却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惨遭拆除。建设单位是否违规?监管部门职责何在?“维修性拆除”说法是否成立?在各方你来我往的描述中,有诸多疑团待解。(1月31日《京华时报》)

  就像一尾待宰的鱼,终于免不了刀下的命。农历大年初四,就有人向媒体爆料称,“梁林故居”已被拆除,随后经记者调查并证实。这期间,满眼是悲愤的质问,评论在其间扮演了琼瑶式的煽情角色,仿佛这故居与落笔者有着深不可言的关联。顷刻间,文保“圣斗士”不绝于耳,可能前脚还在石碑上刻着“到此一游”,后脚就加入了对“梁林故居”事件的汹涌声讨。

  文物,自然是应该保护的;强拆,当然也是要究责的。这是两个理性而基本的判断。有些追问是铿锵的,比如“华润集团为什么如此大胆”?“维修性拆除”的说法是否成立?……但无可置喙的是,也有大批乌合的情绪之声,在描画着对历史隔靴搔痒的抒情。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其一,在被拆之前,多少人关注过“梁林故居“的命运?老房子就放在那里,不闻不问,迟早是一堆废墟,要知道,时间终究不是福尔马林;其二,如今“梁林故居”被拆了,追问与质疑也如蜻蜓点水,在一片瓦砾间借景抒情,真的热爱文物会是如此叶公好龙?

  “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值得追问,但这种追问应是理性、可复制的,而不是点到为止的情绪宣泄。事实上,在每个城市,类似“梁林故居”这样的文物居所并不鲜见,未拆之前,爱心在哪里?关注在哪里?情绪在哪里?——更关键的是,呵护在哪里?在对莫名其妙的被拆事件愤愤的话语里,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多么热爱历史遗存,只不过是一次重在参与、表白立场的众声喧哗而已。

  就在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具体普查数据。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坐而论道,莫如起而行之。一方面,对于被拆的“梁林故居”,需要有理有利有节的追问;另一方面,对于与“梁林故居”可能遭遇相似命运的其他文物,是到了该敝帚自珍时了。

  不拆的时候不管不问,拆了之后又暴跳如雷——笼罩在“梁林故居”上的可疑情绪,不恰恰是我们对文物之爱的真实写照吗?(邓海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