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说取消“三公”经费不可缓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14:20  国际在线 微博

  在过去一年中,光明网评论员曾在数篇文章中呼吁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取消“三公”经费的设项,从财政来源上彻底断绝公款招待(吃喝)、公款出境(旅游“考察”)和公款(待遇型)用车的经费,以还原公共财政的本来面目。

  今天媒体的一则报道,从事实的角度再次说明了取消“三公”经费乃是一件不可缓行、不容缓行的事情。《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调查性报道称,现今中国礼品市场的营销额度已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据研究机构应用国家统计局、商务部以及行业性数据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8000亿元的礼品市场中,团体的年礼品需求在2629亿元左右。即使是个体礼品需求,“为此埋单者,大多是富裕阶层,而他们的目的,往往是打通权力网络”。

  由财政款项来“合理合法”地为官员的吃喝游玩和个人生活待遇“埋单”,这样的支出,与公共财政的原则丝毫不沾边。财政款项,一分一厘都来自纳税人的口袋,除去必要的服务费用(政府公务员法定工资福利、办公费用)之外,其用途全应在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上面。并且,公共财政的设项与支出,都须经过纳税人或其代表的同意。由是,“三公”经费在财政支出项目上的存在,无异是现代国家权力的“刺字”,实为公共财政的羞耻。

  “三公”经费支出在财政上的长期存在,不仅让人们对官与民各自的权利义务界定与界限产生了麻木和模糊,更让本应通行于世的常识和公理发生了倾斜乃至倾覆。例如,在中国建立校车制度,据说需要6000亿元人民币,这“点”钱,不论按照“三公”经费的规模来说,还是按照礼品市场的年经销额来讲,都不是一个大数字。然而,就是在如此明显的对比下,硬是有“国情说”来推三阻四要迟滞校车制度的建立。显然,即使礼品市场的年营销额度不再上涨,以8000亿元的规模计,切去2629亿的“团体”需求,把这个款项用于建立校车制度,那么,只需两年多,荫及中国人子孙后代的校车制度就可以建立起来。

  在此,“国情说”实是羞辱普通中国公众认知水平的一个说法。如果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校车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话,那么,难道如此大规模的、长期存在的“三公”经费支出就更符合中国国情?难道8000亿元的礼品市场营销规模和2629亿“团体”礼品需求支出就是中国国情的体现?以这样的“国情”,又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难道青少年眼见公款维养的豪华小车到处跑,竟然比自己坐上校车更能激发其爱国热情、产生爱国情怀?

  再说《中国经济周刊》的这篇调查性报道,实际上,谁都清楚,以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公众的平均收入水平计,以中国当前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和通货膨胀幅度计,普通公众的购买能力,还远远达不到为8000亿元的礼品市场做出重大“贡献”的程度。由此,礼品市场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种畸形的繁荣,其繁荣的曲线,也许正与腐败程度相暗合。

  当然,在当今中国,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取消“三公”经费,不仅有认识上、利益上的阻力,也有操作技术环节的难题。但是,逐步缩小“三公”经费规模,明确缩小幅度,确定取消的时间表,却是应该完全可以办到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不可缓行,也不应缓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