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工人海外频被劫外媒称中国罔顾被专家驳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15:25  环球时报 微博

  环球网实习记者朱晓磊报道,最近,中国工人在苏丹与埃及相继遇劫,西方媒体也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暗指中国为了抢占非洲地区资源,所以罔顾中国工人在当地的安全。美国《纽约时报》也曾发文称,中国将越来越多的工人派往世界上一些最动荡国家,使得中国在保护中国公民安全方面十分困难。这些媒体都提出一个论断:中国工人在当地遭劫是中国“走出去”的代价。

  针对此种言论,环球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她对以上这些论调一一驳斥。

  贺文萍说:“‘走出去’必然会面临风险,这是事实。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想要开拓海外市场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是,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并非是为了抢占资源。很多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都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修路建桥,这也是造福当地、为当地人民谋福祉的好事,当地人也对此表示欢迎。”

  “中国工程建设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时,非洲是一个必然选择。因为欧美境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而很多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百废待兴,当地人也渴望通过完善基础建设设施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贺文萍说。

  对于西方媒体提出的“中国企业将过多劳工输入到非洲境内”这一指责,贺文萍指出:“劳务输出不只是‘中国特色’,像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人口大国也同样是劳务输出大国。中国输出的劳工绝对数量看似很大,但实际上其数目与中国庞大的人口总数相比,比例非常微小。” 她表示,中国企业已经注意要尽量做到本地化,多雇用当地人。但很多非洲国家存着内部矛盾,一些当地人民技术水平较低或是存在着不同的生活诉求,所以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本地化的进程还需慢慢改善。

  据贺文萍讲,西方公司在援助非洲方面大多注重能力建设等软实力建设,很少从事机械建设,即便有一些在当地有建设项目的西方公司,他们大多通过项目招标,转而承包给第三方,因此人们在非洲便看不到多少西方员工的身影。

  最后,贺文萍指出:“在埃及遭遇劫持的25名中国员工只在一天之内便得到全部释放,这就说明了中国国家政府对企业的海外员工保护得力。为了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权益,中国外交部专门成立领事保护司,各驻外使领馆都有了专门的护侨经费。如今,中国政府秉持‘民本外交’,对于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安全威胁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反应,及时应对。同样在非洲,中国在当地的使馆有专人负责搜集信息,还能做到与当地部落酋长等传统势力领袖友好相处。所以在当地,一旦有中国公民遭遇意外,中国大使馆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为中国公民及时提供保护。”★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