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州河琅村道路修到家门口,就业就在家门口“双到”扶贫两年 告别“10户3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21:33  南方日报

  

  

高州河琅村道路修到家门口,就业就在家门口“双到”扶贫两年告别“10户3穷”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关明辉

  记者 赵洪杰

  山清水秀,林木葱茏,但因地处偏远,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茂名高州市云潭镇河琅村几年前10户3穷,625个贫困人口占村总人口的23.32%。“200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500元,村集体也只是靠出租山场收了3200元。”村支书陈畅周介绍道。

  该村在“双到”扶贫工作开展两年后,所有贫困户不但实现100%脱贫,村集体收入也蹿升至10余万元,村里的土路变水泥路,还重修了水利设施,建起了养牛场、果园、厂房等。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记者问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村路,“路变好了,出门方便多了”,“都修到家门口了”,“山路也修好了”……

  “以前可没这么好。”茂名市交通局驻村干部钟均志向记者展示了一组2010年6月村内道路的实景图,图片显示,大部分村路是黄泥路、土渣路,只有个别要紧路段垫了一些碎石子。

  “当年一进村,我们就知道立刻要做什么了,在进一步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后,交通局向省里申请到了村村通工程指标,并集中用于河琅村,修筑了8.5公里的水泥路”,钟均志表示,“作为交通部门,我们深知‘路不通财不通’的道理。”

  另一名驻村干部吴厚明补充说,村民看到水泥路修到门前后,又提出把路延伸到家门口的要求。经过交通局二次筹款和村民自筹款,7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出门就有水泥路。

  “希望厂房赶紧修好”

  修水坝是村民提到的另一大变化。

  “河琅村是个纯粹的农业村,没有工业、手工业,村民基本靠种水稻、番薯过日子,灌溉全靠山泉水,但自从早些年自建水坝被水冲毁后,就一直没钱修,撂荒了300多亩农田。”陈畅周说。

  记者在新建的岭脚河水坝看到,山上的泉水涌到水坝前,经过水坝中央的决口流向下游,“中间的决口是个闸门,需要用水灌溉时,只要把闸门堵上,水就会顺着一侧的水渠流向农田。”吴厚明指着一旁的水渠说。

  据了解,交通局在地方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作下,共修筑了3座已废弃的水坝,解决了包括下游在内约1100亩农田的用水问题。

  路通水通后,村里又建起紫肉火龙果场、养牛场。

  而在距村委会不远处的一个民宅里,记者看到十几个村民正在全神贯注地制作电子元件(见上图,关明辉、赵洪杰摄)。“房子是租贫困户的,老板是我介绍来的一个邻村朋友”,任村支书前经商的陈畅周说。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名女工,她表示,工资为计件工资,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平均下来,月增收七八百元。

  村委前是一座援建中的930平方米三层厂房,“路通了,希望厂房也赶紧修好,将来我们就不用出去打工了。”村民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