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春见闻:河北丰宁古房村 老戏楼记录百年悲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0:56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承德2月1日电(张帆 刘海波)农历正月初十(2月1日),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古房村雕龙画凤的戏楼戏台上,“草根演员”彩妆粉黛、乌纱蟒袍、凤冠霞披,唱腔高亢激昂。戏台下近千名热情的村民时而齐声喝彩,时而掌声雷动。

  演出现场气温零下十几度,却不影响演员和观众们的热情,河北梆子《算粮登殿》演员们一板一眼的唱腔让人们直呼过瘾。

  71岁的古房村老戏迷高士枝和老伴李玉祥带着自家板凳在戏台前占了个好位置。“现在过年不缺吃不缺穿,还有大戏看,打心眼里高兴”。高士枝高兴的说,“这演员演得好,演得认真,演出了我们古房戏的特色。”

  今年24岁刘宏伟,是古房戏的年轻粉丝。他说,“古房戏是传统戏曲,虽然我听不太明白演员们唱的什么意思,但从小就记得,每逢过年村里都要唱这种地方戏,这是古房村特有的,感觉很亲切。”

  古房村地处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东南部,辖13个自然村3000多亩耕地、1700多口人。据村党支部负责人靳洪刚介绍,每年春节后在戏楼唱大戏一周以上,已成为这个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如今已经坚持34年。

  在舞台上唱了34年大戏的“资深”草根演员李彦介绍说,这个村的业余剧团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盛极一时,唱红了潮河两岸的村村落落,涌现出一批能教能唱五、六十部全戏的土生土长的“名家名角”,古房戏名声鹊起。十年浩劫时,行头被强行烧毁、剧团被遣散。

  李彦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当时老艺人的组织下,恢复并创办了古房村业余河北梆子剧团。老艺人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没有蟒龙袍,请人裁剪并画制蟒龙和海水江崖;没有乌纱帽和玉带,老艺人动手糊制。1979年春节后,剧团首次亮相并深受当地十里八村百姓的喜爱。

  此后每到农闲时节,老艺人便把全村的文艺骨干组织起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从各地请来名家名角到本村传经送宝,选派酷爱戏曲艺术的年轻人到外地拜师学艺。同时,还利用光盘播放教学。如今,古房村的河北梆子剧团能为观众上演《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以及折子戏60多部。

  农历正月初十,是古房村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第四天,演出持续到正月十六结束。除此以外,这个村的耍狮子、跑旱船、大秧歌、二贵摔跤等多种传统花会行当,也办得红红火火。(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