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企业家眼中的“用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4:20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孟昭福 席真

  春节刚过,各地都传来“招工难”与“用工荒”的消息,有的地方,招聘的人比应聘的人还多。这一现象,已经从沿海蔓延到内地。中小企业家如何看待和应对“用工荒”?1月29日,记者在聊城市东昌府区进行了调查。

  好企业也有“用工荒”

  “去年我们涨了两次工资,现在员工的最低工资也在2400元以上。但由于离城区20多公里,还是流失了不少家在城区的员工。即便对某些技术、管理职位开出年薪10万元的条件,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招工效果。”东昌府区郑家镇的世通轴承有限公司,因招工难,经理助理王学景感慨不已。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该镇的万向汽配公司,该公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因人手不足,“有单不敢接”,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据了解,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增多、投资规模增大,就业岗位迅速增加,务工人员便将上班便利与否放在了择业考虑之列,地处偏远位置的中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对工资期望越来越高

  “现在,随着生活成本的增高,年轻人对工资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流动性加大,造成了用工的不稳定性,这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昌华造纸机械的董事会秘书孙善清,对新生代务工人员频繁跳槽的现状颇有些苦恼。聊城金帝保持器厂常务副总助理袁锡铭介绍,工人要求涨工资是普遍现象。以普通下料工为例,少于2000元没人干。为应对“用工荒”,该企业招附近村里的农民,他们的家庭琐碎事情较多,企业不得不允许职工迟到早退。

  记者走访了10余家企业,他们的员工工资最低也能达到2000元。这个水平在聊城来说并不算低,但即便如此,还是面临招工难。

  “一方面是工资低的岗位不愿干,一方面是工资高的岗位干不了。像我们现在缺少的车工、电工、电气焊工等工种,只能等着与我们合作的技校招上学生来,经过培训才能上岗。”鑫鹏源金属有限公司与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签定了合作合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

  多措并举应对“用工荒”

  聊城天信有限公司,是一家建厂20多年的轴承保持器生产企业,年生产轴承保持器1.8亿套。由于实施了机械自动化技改项目,该公司的用工人数大幅度减少。企业成本大幅度降低,面对“用工荒”而无忧。

  “我们尝到了机械自动化技改项目的好处,原来切料、成型、整形、冲孔四个工序需要4台机器4名工人操作,现在一台改进的机器就能同时完成4个工序,相当于一条生产线,而一个技术工人可以同时看5台机器。企业一共有120多条生产线,原来需要480人操作,现在只需要30名工人就可以了。”总经理郭钦明说。

  “‘用工荒’在短期内缓解不了,还会进一步加剧。对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冲过这场‘缺工潮’,除了不断提高员工工资外,还应让员工生活的有尊严,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这需要政府的帮助。另外,我们应变生存压力为转型动力,改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实施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战略,通过机器替代人工降低用工依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和标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企业价值链,以品牌、品质和创新赢得发展空间。”经过一番交流,各位企业家对应对“用工荒”有了自己的见解……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