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泥土中饱含阳光的味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4:20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可可

  仇世森老师的《艰苦岁月》是“铭记当年——大众日报主题绘画创作”中唯一一组雕塑作品。出身雕塑世家的仇老师坦言,这次创作的确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困难,成品与草稿差别很大,但最终效果令人满意。

  准备:树一个靶子让大家打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创作的前提是真切的体验和深入的了解。和其他艺术家一样,仇世森接到这次创作任务时也有些迷惑,不知从何入手。2011年7月初,仇世森随本次创作团队一起深入沂蒙山区,沿着报社当年诞生、成长的路线细细搜寻,此次采风活动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和启迪,回来后他完成了第一稿的设计,但是不久之后的第二稿,却几乎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创意。

  “雕塑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艺术,对构图和造型的要求非常高,从某方面说还是个力气活儿,必须各方面都完善了,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仇世森说,“第一稿拿出来之后,通过和报社领导的交流,又发现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脑海中就出现了现在的这个构图。相对而言,第一稿太舞台化和程式化了。”

  仇世森是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第一稿其实就是一个“靶子”,欢迎大家来打,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发,“对的地方我吸收,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进一步探讨,创作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以完善。”

  沂蒙山归来,仇世森又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史料和图片资料,为自己的创作做足了准备。

  定稿:艰苦岁月中的大众报人

  作品原来的命题叫《穿越封锁线》,意在表现大众日报发行员在非常时期的一次送报经历,一共设计了七个人物形象。后来经过反复探讨和修改,最终命名为《艰苦岁月》,内容涵盖了采编、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完整地呈现了报纸的出版流程,整个作品的尺寸也加大了,成品高1.6米,宽0.8米,长2.95米。

  记者注意到一个发行员的形象,头戴毡帽,身披夹袄,五官朴实,表情淡定,俨然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个。当今的重大题材艺术创作,在人物造型上已摆脱了“高大全”的桎梏,选择以更真实质朴的形象拉近与观者之间的距离。

  “当时的发行员不可能穿军装,最普通的形象就是最安全的掩护。”仇世森说,“我把所有的人物都塑造得很朴实,甚至有点丑,希望充分还原真实,这样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打动观众,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大众日报在战火中创刊和发展,是一场浴火成钢的历程,其中的坚韧之美、力量之美,不需要漂亮的面孔来呈现,而是来自历史真实的震撼。

  未来:主旋律是永远的主题

  仇世森是军人出身,坚韧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他的作品充满了阳光的味道。这次的《艰苦岁月》依然是典型的主旋律创作,追忆艰辛过往、展望美好未来的立意十分明确。“我们还是要强调主旋律,”仇世森说,“现在出现了很多颓废的艺术门类,作为一种探索现象,我们可以理解和欣赏,但其艺术生命往往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连个浪花都不算。那些光明健康、给人以正面鼓舞的东西,才应该是艺术的主流,就像我们永远离不开太阳一样。”是啊,正如这件《艰苦岁月》,无声处闻惊雷,朴实中见光华,亲切中带着感动,黯淡中透着生机。

  仇世森的雕塑来自家传,父亲仇志海是著名的雕塑家和黑陶艺术家,但仇世森自成一格,形成了稳健中见灵动、严谨中多创新的艺术特点。他从小就给父亲打下手翻模,父亲严肃正派的作风带给他很大的影响。而真正走上雕塑之路,也是来自父亲一次偶然的鼓励。

  “小时候并没有太多地想过将来。我13岁的时候,有一次帮父亲翻模,他突然淡淡地表扬了一句,这真是莫大的鼓励,那一天,我就像上足了发条一样,一连翻了13个鲁迅像……”提起往事,仇世森脸上仍带着满足的微笑,好像就是从那天起,他选择了自己一生的艺术道路。

  仇老先生是不折不扣的自学成才,凭着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成为了一代雕塑名家,仇世森继承了父亲的这一品格,加之后来在学院中的深造,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艺术风格。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在作个性发挥时更加游刃有余,但他认为,传统绝对不能丢,“假如这是块阵地,总要有人守着,同时要多多包容和吸纳新元素来壮大自己。”

  问到仇老师最近的工作方向,他回答道:“现阶段就是学习。”

  艺无止境,仇老师表示,他28岁时的水平,可能都比不上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当时也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走的是野路子。但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希望每位年轻的艺术家都要坚持下去,保存那份难得的执着,艺术之路自然会越走越宽。

  仇世森

  1961年生于青岛,198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济南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参加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九、十、十一届全军美展。

  主要作品:济南泉城广场名人长廊雕塑《大舜》、《贾思勰》、《墨子》;济南泉城路《老残听曲》、《父与子》、《泉韵》、《打手机的人》等六组雕塑;国防大学大型雕塑《精忠报国》、北川擂鼓八一中学主题雕塑《自强·奋进》、《橙色记忆》、《祖辈·父辈·吾辈》、《依靠·希望》、《呼唤》等。

  主要奖项:

  1989年10月,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12月,获三十八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

  1989年12月,获山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0年12月,获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高教委、省教委授予“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1998年10月,《河脉》获山东98’雕塑展一等奖。

  1998年12月,《橙色记忆》获“抗洪精神赞”全国美展银奖。

  2002年8月,《坚持》获第十届全军美展铜奖。

  2009年12月,《国学···》获山东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1年10月,《国学···》获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资料链接 战争年代的 “多媒体”报社

  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诞生于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没有油墨,采编人员就在穷山僻壤就地取材,用马尾松烟子灰加上松香制成“专供”油墨;缺少印刷纸张,就用桑树皮做原料,自制成反面几乎能看到正面字的“文化纸”;遇上扫荡,印刷机被迫坚壁了,不能铅印就油印,不能油印就石印,石印也做不到,就用高粱秆卷上蜡纸印……“艰苦是我们的,胜利也是我们的”,当年就是喊着这样的口号,大众报人与凶残的敌人战斗,条件再艰苦,战争再严酷,出报雷打不动、从未间断。由于战事频繁,经常是报纸印几期就要拆解机器转移。报社的交通发行员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把报纸送达读者手中。这样的坚持,成就了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这是世界报业史上的奇迹。

  在那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大众报人还创建了战争年代的“多媒体”报社:1939年10月16日起,大众日报的“大众通讯社”开始播发新闻,后改建为“新华社山东分社”,1941年6月28日,大众日报头版第一次采用“新华社山东分社”电头刊登了6篇稿件。新华社山东分社一直是大众日报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底才与大众日报社正式分开。

  1940年12月7日,山东分局决定成立大众印书馆,附设在大众日报社内,由时任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兼任董事长,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大量政治理论读物和通俗读物。

  1941年10月,山东分局决定,以大众日报社交通发行科为基础,建立山东省战时邮政管理局,该局同时作为大众日报发行部。山东战邮总局局长赵志刚兼任山东分局组织部交通科长和大众日报社发行部部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邮政系统,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大众报人在战争年代因地制宜的创举。

  另外,1948年9月12日,大众日报广播电台试播,这是山东历史上的首个广播电台;山东新华书店最初为大众日报出版科;山东新华印刷厂1946年春脱胎于大众日报印刷厂。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