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冷战结束20年 俄美关系再三重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4:47  中国青年报 微博

  “我来俄罗斯的主要任务就是与‘冷战’的陈规陋习做斗争!”刚刚赴任半个月的美国驻俄罗斯新任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1月30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第一频道记者采访时说出这样一番话。

  冷战思维还在俄美关系中频闪

  麦克福尔强调:“我打算借助推特和其他方式的帮助来彻底打破这些陈规陋习和思维定式。许多人认为,我来莫斯科的目的就是弱化俄罗斯、搞乱俄罗斯。这与我的初衷相距甚远!”

  他说:“‘冷战’以后,俄罗斯民众对美国态度的变化明显小于美国民众对俄罗斯态度的变化。很遗憾,我的国家目前也正在进行着一场论战,一些人认为‘冷战’是个抽象的概念,而一些人认为‘冷战’仍在继续。”

  “冷战”已经正式结束20年了,但“冷战”这个词、“冷战思维”方式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却远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如今,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俄罗斯人,无论是最高领导还是普通学者,无论是谈及双边关系还是规划国际秩序时,双方都在指责对方没有走出“冷战怪圈”。而麦克福尔此番讲话再次说明,俄美关系在“冷战”结束后整整20年的今天,依然还在经受着“冷战思维”的困扰……

  20年后 “冷战”胜败有新认识

  1992年1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向世界宣布,俄罗斯的核导弹不再瞄准美国和西方国家。

  当年2月1日,借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之机,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布什在戴维营举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会谈,并发表了《关于两国新关系的戴维营声明》,宣布俄美将建立“友谊与伙伴关系”,“不再彼此视为潜在的敌人”。这标志着“冷战”正式结束,俄美关系随之进入“蜜月期”。

  美国人1997年忽然又想起了“冷战”那段历史,还弄出了一个“冷战勋章”,用以纪念“冷战”的胜利,专门授予那些在1945年至1992年期间在对苏“冷战”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

  20年后的今天,仍有人在不断地追问:“到底谁是‘冷战’的胜者?”

  2月1日出版的《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该报记者就此问题专访德国学者亚历山大·拉尔的文章。此文称:“20年前,20世纪最复杂的对立关系正式结束——苏美之争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结束。但我们现在要问的是:这种对立关系真的结束了吗?”

  拉尔称:“从本质上讲,美苏之争是两个核大国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因此,我觉得1945年-1992年这段历史更准确的叫法不是‘冷战时代’而是‘共存时代’。两大阵营、两种意识形态、两大经济集团、两个军事集团在这个时期共同存在。当时,任何一点激烈的军事冲突都会引起两个阵营的溃败,而非一个阵营的失败。因此,那个时代,所有人都不敢首先引发热战,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

  拉尔认为,冷战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他说:“人们习惯地认为,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苏联在‘冷战’中彻底失败了。其实,在苏联解体前,‘铁幕’就已打开了,苏联人看到西方人如何生活。全球化的过程,需要各参与方按新规则游戏,但苏联并没有准备好这些。苏联领导人不能够让苏联人民在物质上过上西方那样的生活。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俄罗斯人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冷战’的失败方,因为现在的俄罗斯人比苏联解体前过得更好。”

  拉尔称,“冷战”对于俄美而言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要再重返“冷战”。因为,那时其中任何一方的鲁莽都会让世界毁灭。他认为,俄美如今超越了意识形态,开始在核裁军问题上共同工作。

  他说:“俄罗斯和西方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的政治体制是一样。当然俄罗斯还未实现完全民主,但西方的民主也并非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被问到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很可能是“新冷战”的开始时,拉尔说:“当然对这种说法不能完全同意。俄美两国许多军方人士还生活在冷战时代,两方依然有着互不信任成分。这可以作为美国极力发展反导系统的解释。”

  他说:“当年苏联输出革命,如今西方国家以同样的方法输出民主。不过,现在俄罗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亚洲的一部分,还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认为自己是欧洲的一部分,那么就要发挥欧洲国家的作用,但它又不同意。”

  俄美关系又要“再重启”

  很显然,随着美俄两国总统大选的临近,这两年被两国媒体热炒的俄美关系“重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新的质疑。

  有人说,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美关系“重启”已经终结,还有人说俄美关系将随着普京的回归而“遭到寒冬”。就在此时,奥巴马的俄罗斯问题私人顾问、被称为俄美关系“重启”设计师的麦克福尔于2012年1月中旬正式抵达莫斯科履任。

  按麦克福尔的说法,他的到来是想把俄美关系“重启”带入新的“第二阶段”,或者说是“再重启”,以确保俄美关系在敏感“大选年”的稳定。

  但俄一位消息灵通的外交人士日前对本报记者透露,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对此曾意味深长地表示:“俄美关系‘重启’这个术语,并不是俄罗斯方面的语言和用词。俄美关系的‘重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持续很多年。要知道,如果一台电脑无数次重启,那么它的主机和芯片都会受不了。”

  “我来俄罗斯,不是为了发动革命”

  对于麦克福尔刚到任没几天就与俄罗斯体制外反对派代表会见的做法,俄罗斯各界更是十分反感。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麦克福尔应该明白,尽管他是在为美国工作,但他并不在美国境内工作。

  梅德韦杰夫透露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提前以非正式形式就麦克福尔尔出任大使问题征求过他的意见。他补充道:“我希望,麦克福尔一切都能成功。但是,他当然应当明白,他是在俄罗斯工作,而不是在美国。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特点,就好比每位大使有自己的委任状。”

  对此,麦克福尔辩解称:“奥巴马派我来俄罗斯,并不是为了发动革命的。俄罗斯驻美大使赴任后,也与美国反对派代表会见。这并不应该成为热点新闻。”

  对于美国是俄罗斯近期政局变化的“黑手”一说,麦克福尔更是极力否认。

  他在1月30日表示:“当年,支持苏联的政治变革,是美国对苏政治的一部分。但今天,这已不是我们的政策了。我们的对俄政策是另外的:我们支持非政府组织追求诚实和自由选举的举动,但我们不会站在一方反对另一方。这不是我要做的事。我们还没有笨到只想帮助任何一方的程度。”

  很显然,当前美国和俄罗斯的国内政治形势放大了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当然,“冷战”结束以来,俄美关系就未曾一帆风顺过。俄罗斯从“一边倒”到“东西并重”,从“独立自主”外交到俄美关系的“冷和平”,从“反恐合作”到“格鲁吉亚裂痕”,从“关系重启”到“关系再重启”。这些年里,俄美关系不仅外在形式上并未完全摆脱“冷战”阴影,其背后的“冷战思维”更是从没有消失。

  本报莫斯科2月1日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