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卫大国国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6:40  东方早报

  中国2009年海外直接投资的

  地理分布与风险指数

  中国全球投资

  风险总评估

  早报记者 裴浩慈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官员昨日凌晨披露,1月31日在埃及西奈半岛阿里什地区被埃及当地人扣留的25名中国人已经被释放。与此同时,在苏丹被劫的29名工人仍在等待援救。3天内发生两起海外中国工人被绑架事件凸显了中国政府面临的严酷现实:随着中国将投资和影响力扩大到全球局势不安定地区,中国人也已经成为攻击目标。 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话题再一次引起关注,同时还引出一个问题:中国是否真正准备好做一个大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标志之一是具备能力保护自己的公民。他认为,中国外交力量还需增加,西方国家的外交部是将保护海外侨民作为主要功能甚至唯一功能,目前中国仍然比较重视外交为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初期时确实是这样,但现在可以更加全面。

  走出去要回得来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也因此扩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中国进入了利比亚、苏丹、安哥拉等其他国家投资者不敢涉足的地区。据联合国的数据,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680亿美元,是三年前的3倍还多。中国工人也开始走出去。根据美利坚大学教授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的说法,2010年,正式在其他国家工作的中国工人的数量是847000人,其中约有229964人是在非洲。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动荡国家的政府对中国的资本和技术产生依赖,中国企业和官员成为这些国家努力争取的合作伙伴。而对于叛乱分子和犯罪团伙来说,中国人也成为他们争相袭击的目标。普华永道首席经济学家、中非贸易问题专家哈里·布罗德曼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人往往是成群地在非洲地区工作,因而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集中的目标群体;所以如果你干的是劫持人质这一行,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去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10年则是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10周年。在这10年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走出去”战略的推动功不可没。然而在“走出去”战略辉煌成绩的背后,一些重要的配套机制并不十分完备。“走出去的前提是必须回得来。”郑永年表示。

  “从本世纪初,‘走出去’战略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的企业和利益走出去的步伐在提速,却缺乏足够的配套保护机制予以支持。而纵观西方国家发展历程,他们对海外利益保护一直很为看重。”郑永年认为,许多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是“盲目”的。“相比西方国家,中国才算是刚走出去,海外经验匮乏,在和国外打交道时,习惯以中国人的常用做法‘搞关系’,这是一种单纯的设想和做法。”他指出。

  建多边快速反应部队

  “一方面中国海外利益不断扩展但集中在脆弱和高危险地区,另一方面中国的保护手段有限。不同于印度、日本、俄罗斯在海外一些重要地区会部署军事基地,中国没有海外驻军,因此只能通过和平外交的手段来保护海外利益,这实际上是很不足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问题学者孙德刚告诉记者。

  当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机制,中国通常由外交层面出动,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进行处理。不同于美国或是其他西方国家采取武力或军事途径,中国更为“柔软”的态度基于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但像是工人被劫持事件的营救行为,根本不涉及干预主义,中国走到海外国家,对方国就有责任进行保护。”郑永年说。为协助当地营救中国工人,中国政府已经派出由外交部、国资委等人员组成的联合小组前往苏丹,在利比亚内战和湄公河事件中中国也曾做出相同的处理。

  “随着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展,中国的保护手段需要新思维。除外交手段外,可以考虑多边军事手段进行维护。例如中亚地区有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工作上,可在该框架下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同样非洲、中东有中非、中阿合作论坛,在这样的论坛框架下,也可考虑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即在多边的框架下针对危机事件进行快速干预。”孙德刚建议。

  中国也曾动用过军事力量保护海外利益和侨民。在去年利比亚内战期间,中国果断派出4架军用运输机,派调导弹护卫舰“徐州号”,并租用各种交通工具,救出3.2万中国人。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赴海外参与平民撤离任务。

  随着中国海外危险事件的增加,如何做到既加强对海外公民和利益的保护力度,又不引起一些西方媒体的造势?又如何化解国内民意的压力?

  “中国需要智慧外交。”孙德刚表示,“需要提高行为的合法性。合法性由三点来确定,首先是突出行为的防御性,即中国的保护手段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第二突出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权,第三是要利用多边框架,在多边框架下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增强驻外武官力量。”

  合理利用联合国

  中国准备好做一个世界大国了吗?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撰文称,今年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个转折点。欧洲债务危机加之美国国防预算的不断收缩催生了一种不断升温的预期:在国际稳定方面,中国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大国责任。在国际战略和经济事务中,中国已无法再保持低调。

  郑永年认为,美国一直以来是唯一的世界警察,现在美国的空间萎缩了,中国角色的作用要增大,中国应与美国一起合作参与国际维稳。

  《金融时报》还指出,中国在全球的联合国维和人员数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如同长期以来西方强国一直利用联合国的合法性为自身利益做掩护一样,中国可能也会这样做。

  去年10月13名中国海员在湄公河遇害后,中国向缅甸、老挝和泰国派出了武装巡逻队伍。中国还派遣海军舰队前往索马里参与剿灭海盗的作战行动。“有朝一日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要求联合国采取行动,在一个中国有着重大利益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例如安哥拉)进行危机干预。”《金融时报》写道。

  不过在孙德刚看来,中国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而言已称得上是大国,但军事上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中国有军事力量但没有在全球投射力量。”郑永年也有一致的看法——中国所一直宣扬的和平发展,是需要军事基础的。中国要想和平崛起,还需充分发展军事力量。

  孙德刚还指出,“做大国最重要的是有无大国心态,在崛起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挨骂’,中国要经得起批评。第二是要做到真正保护国人,让中国人在国内、国际上都有尊严并且具有认同感。”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