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元高”格局下的日企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7:27  新闻晨报

  □杨向峰

  不久前,笔者去地跨欧亚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开会,惊异地发现各个主要景点都是成群结队的日本人,而当地街头小贩的日语水平也不一般。仔细想想这不奇怪:日元连续走高,又值新年长假,日本的旅游发烧友看着手中的钞票越来越值钱,于是就把心动付诸行动了吧。

  不过面对坚挺的日元,日本政府和企业界没有欢呼雀跃,而是一片哀鸣。因为日元的“疯狂”削弱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大幅压缩了日企的盈利空间。继去年10月TDK公司裁员1万人之后,NEC上周也宣布将裁减包括正社员在内的1万名员工,两公司都把经营困难归咎于“元高”(日元升值)和需求疲软。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11年贸易统计速报显示,由于日元持续走高、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等因素造成零部件供应不足,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的出口分别下降了10.6%和14.4%,同时因为火力发电燃料的进口大增,日本自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时隔31年再次出现贸易逆差。虽然这2.5万亿日元(约320亿美元)的赤字对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来说并不算高,但却象征着日本作为一个出口超级大国时代的结束,意义深远。

  目前日本货物和服务的出口贡献了GDP的15%左右,在国内多年饱受通货紧缩的困扰、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日本人自然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来振兴国内经济。事实上,2003年日本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失去的十年”,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对外出口的增长。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市场急剧萎缩,而后因为金融市场对美元和美国经济信心受挫,一度成了避险货币的日元开始稳步升值;去年发生的美国国债上限之争、美联储出台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欧元区持续的动荡更是像跷跷板一样把日元顶上了天,日本央行几度出面干预市场仍然是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那些以出口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规避“元高”,加速向海外转移,从而加剧日本国内产业的空洞化,进而导致国内投资下降、就业机会减少、政府税收缩减并影响到宏观经济。最近,索尼公司宣布要在两年内把锂电池生产业务转移到本集团在海外的工厂,日立公司也表示将停止在本土生产电视机,把制造业务外包给海外公司。当然,向海外扩张也不见得没有风险,去年秋天泰国的洪水对日本企业生产链的冲击就不亚于大地震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国内电力供应不足、法人税过重和持续的“元高”,日本企业除了加快海外生产网络的布局和扩张之外别无选择。丰田已经把北美的工厂打造成出口基地,去年甚至把汽车从美国(而不是日本)出口到韩国;日产近日也宣布要在墨西哥追加20亿美元的投资,还把一个车型的整条生产线移到泰国,史无前例地向日本出口。

  一个国家货币的价值走向基本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健康状况。现在,日本的公共债务总量已经是其GDP的220%之多,这个比例远远超过金融风暴中的意大利、希腊等国。国际金融市场对经济管理不善的国家的 “报复”是排着队来的,等到美国经济复苏、欧元区安定下来,很可能就要轮到日元。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除了贸易收支之外,还包括服务收支、收益收支和转移收支,过去正是因为贸易和收支的“双顺差”,日本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上每年都有巨额顺差,造就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是由于持续高涨的能源进口需求和“元高”,未来几年日本的贸易赤字很可能会延续下去,问题的关键就是日本企业的海外收益能否弥补贸易赤字,从而维持日本经常项目上的盈余状态。

  (作者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