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标叔”走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07:40  深圳特区报 微博

  

“标叔”走了

  1月21日21时05分,老宝安人、深圳离休老干部廖汉标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77岁。

  廖汉标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1935年2月出生于宝安县龙华清湖村,1954年9月入党。足迹遍及宝安、华侨城及南油集团,他深深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标叔”走了,廖汉标的老战友、老朋友们以点点滴滴的回忆表达了他们的缅怀和哀思。

  据悉,廖汉标追悼会定于2月11日上午10时在深圳市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从“三个五”政策说起

  1959年,年仅24岁的廖汉标出任宝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回忆起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与廖汉标相识60余年的原深圳市司法局局长周焕东感慨颇深。

  “当时农村粮食极度缺乏,农村的公共食堂普遍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廖汉标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撰写了‘三个五’调查报告,并为县委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具体改革措施。廖汉标的这些提议得到了时任宝安县委书记李富林的大力支持,所谓‘三个五’政策,即:农民一个月可以去香港5次;每次可以带回5元钱的东西;可以带5斤重的物品。此举打开了宝安与香港之间小额贸易的大门,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当年的菜篮子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成千上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涌入深圳,市面上的蔬菜、肉食供应随之日趋紧张。1982年12月,深圳市成立了副食品生产局,当时的市委书记梁湘亲自点将廖汉标担任局长。

  原中旅贸易公司总经理陈玉仁,和廖汉标相识已经超过60年,据他回忆,“深圳成特区后一下涌进了几十万人,吃菜成了头等大问题,面对梁湘书记的信任,廖汉标没有丝毫犹豫,上任后着手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很快对特区副食品供销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想法。”陈玉仁表示,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廖汉标提出的“产供销一条龙,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进展顺利,效果也十分显著,不仅解决了深圳市民的菜篮子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圳的农副产品市场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

  华侨城与南油的岁月

  与廖汉标相识多年的罗湖区原副区长郑锦平深情地追忆道,1987年春,廖汉标调任香港中旅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及深圳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党委副书记。“当时华侨城提出的要发展文化、旅游战略的构想,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创意。廖汉标作为主要的决策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景区规模、景点设置等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针对锦绣中华的布局,他提出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参观者在旅游的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熏陶,把景点办成一个活的地理、历史、文化教科书。”

  1990年6月,廖汉标又被深圳市政府任命为南油集团的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初到之时,南油集团经营状况持续低迷,在廖汉标的带领下,1993年至1994年,南油集团蝉联深圳50家最强企业集团第一名。1996年,廖汉标离休。

  老战友的难忘记忆

  深圳市原副市长袁汝稳1969年刚刚参加工作就认识了廖汉标,40多年的交往与合作,廖汉标给袁汝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总结了一下,他的性格和为人有4个方面让我特别难忘,首先是人缘非常好,待人特别热情、诚恳,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听到人们亲切称呼其为‘标叔’;其次,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党爱国,几十年勤恳辛苦工作,遇到挫折从没想过放弃,一心为民的公仆本色从未改变;在事业上,廖汉标的工作作风敢闯敢干,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他都颇有建树,有口皆碑;在为人方面,廖汉标敢于直言,有什么意见从来藏不住,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容易被他这种坦诚、磊落的性格所吸引。”

  这些当年的老战友、老朋友点点滴滴的回忆,也成为廖汉标作为“特区开荒牛”人格和品德的最好概括和总结。“标叔”的形象,将会烙印在这片他曾深爱过的土地上,被人们所铭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杨明铭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