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报邀请省市劳动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为务工者如何求职支招—— 懂法好维权 务实抓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1:47  兰州晨报

  

本报邀请省市劳动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为务工者如何求职支招——
求职者在人才市场招聘广告牌前寻觅“好工作”。 本报记者 裴强 摄

  节后求职攻略2

  支招

  一面是用人单位火急火燎的缺工少人,一面是人们就业观念转变产生的“工作不好找”状态,在这样的矛盾下如何让招工不再难、让求职不再难,为此本报组织记者通过采访劳动就业部门、相关专家为打工者求职解惑。

  懂法享权 节后求职早做准备

  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聚集着众多知识层次低、无一技之长的打工者群体,他们在务工过程中自身权益常常遭到侵害。为此本报特邀兰州市劳动就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为务工者找工作前的准备及注意的方面和种种维权措施等“支招”,希望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

  做好进城前的准备

  很多务工人员来到城市,迫切希望有满意的工作和安宁的生活,因此充足的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进城务工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兰州市就业局有关工作人员提醒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在进城前首先要做好吃苦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了解和学习国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改善其就业和生活条件的政策措施及城市生活各方面知识,了解一些国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以便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准备好随身证件,包括有效居民身份证、健康合格证、各类技能证书等,最好带一些1寸和2寸的免冠照片以备使用。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在建筑、装修、餐饮、修理、家政服务、服装加工、保安等行业中寻找工作,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年龄、技能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强壮的身体,要有安全意识,做瓦工、木工、架子工等还需要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装修业对务工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应了解各种装修材料、工艺过程和安全常识;尤其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除了身体健康、讲究卫生,还需耐心细致、尊老爱幼、善于与人友好相处。

  知晓自己享有的权益

  根据现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应当享有一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进城务工人员心里也应该有个数。

  这些权利包括: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无故拖欠工资;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用人单位应依法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安排加班加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用人单位不得向进城务工人员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进城务工人员依法享有休息休假权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享受特殊劳动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基本权利。

  签劳动合同要多留心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而言,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与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进城务工人员一定要主动提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劳动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的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内容;签订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关于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劳动纪律、工资支付规定、劳动合同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因为这些文件涉及到多方面权益,当这些作为劳动合同附件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样的法律约束力。

  另外,劳动合同至少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进城务工人员要妥善保管。如果用人单位事先起草了劳动合同文本,在签字时一定要慎重,对文本仔细推敲,发现条款表述不清、概念模糊的,及时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说明修订。也可在签订前,向有关部门或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咨询,确认合同相关内容的合法性和公平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劳动合同涉及数字时,应当使用大写汉字。

  这里特别要提醒务工人员,在参加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注意用人单位是否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避免上当受骗;仔细查看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看是否与自身条件基本相符,可进行试探性询问。同时,择业期望值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要依市场情况而定,不可固执己见失去就业机会。

  收集有利证据好维权

  如果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都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用人单位收取风险抵押金、扣押身份证件;超时加班加点、强迫加班加点、不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拒不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拒不遵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规定;不依法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不依法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职业中介机构违反职业中介有关规定,提供虚假信息、违法乱收费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中均加大了对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和力度,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不提供证据或拒认相关事实的情形。因此,劳动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或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有足够的预先取证意识。比如劳动合同书、工资条、工作证或胸卡、考勤记录、工友的证人证言等对自己有利的相关证据资料。

  本报记者 田玥

  兰州市劳动监察部门维权电话

  兰州市人社局监察处:8487035

  兰州市劳动监察大队:8180843

  城关区劳动监察中队:4661708

  七里河区劳动监察中队:2661551

  安宁区劳动监察中队:7666164

  西固区劳动监察中队:7555269

  红古区劳动监察中队:15719322026

  榆中县劳动监察中队:5221727

  永登县劳动监察中队:6416839

  皋兰县劳动监察中队:5722151、5721291

  高新区劳动监察大队:8230826

  省外务工 “娘家人”为您保驾护航

  除了省内一些城市,我省务工人员到省外务工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省到省外的务工人员有230多万人,在他乡异地务工,除了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外,还需注意些什么呢?省劳务办就此支招。

  准备好求职所需要的有关证件及复印件。出发之前最好先打探好落脚点及用工信息,切忌盲目外出。

  外出应注意乘车地点和乘车时间,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证(车票、船票)。

  在到达目的地后,需办理暂住证、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件手续。

  找工作,最好通过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得到岗位信息。如果岗位信息来源于社会其他渠道,一定要认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谨防上当,尤其要抵制高薪诱惑。

  最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投诉渠道。可以到我省驻外地劳务工作机构反映情况,也可以到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寻求帮助。作为甘肃籍务工人员的“娘家人”,我省目前在深圳、珠海、厦门、上海等地均设有驻外劳务机构,主要是开拓省外劳务市场,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劳务协作关系,收集省外用工信息,组织省内劳务输出,加强与务工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帮助解决在外务工人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搞好跟踪维权服务,保障甘肃籍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田玥

  兰州市政府驻外劳务工作机构

  机构名称 负责人联系电话

  乌鲁木齐劳务工作站张建新0991-3858100、 8106679

  拉萨劳务工作站敬培林0891-6876903、 13659529888

  深圳(珠海)劳务工作站朱自和0755-25849713、 13600182476

  厦门劳务工作站李建兴0592-3127413、 15960829720

  上海劳务工作站刘航021-62262311-802、 13901877761

  进城务工 扬长避短找准定位

  务工人员来到城市打工,无论是中年打工者,还是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打工者,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惑,往往无所适从。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进城务工人员“支招”,希望他们就业的成功几率大一点。

  克服自卑大胆推销自己

  【实例】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会看不起我。”家在陇西的小李现在兰州一家火锅店当服务员,“在兰州打工已经两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干领班了,可是自己没有信心,又不会说话,所以一直在当服务员。”

  【支招】 人力资源管理师刘金泰建议:进城务工人员来到城市打工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给自己信心:“我是凭本事来打工赚钱的,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同”。其次,要学会推销自己,面对用人单位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说出自己家乡的特色,重点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或技能,这样用人单位会印象深刻。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沟通,让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认可,就会增加就业机会。最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这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有自信有责任心的求职者,用人单位都会喜欢。

  增加技能拓展就业渠道

  【实例】 “人家不是要经验就是要技术,可我什么都没有。想学个技术又不知道学什么,在一家公司当保安快半年了,不甘心一直做这个。”去年高中毕业的小张无奈地说。

  【支招】 刘金泰建议:进城务工人员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及兴趣爱好。其次,多方面了解招聘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想获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多选择的计划,就必须有一定的技能和特长。进城务工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到劳动服务机构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培训项目,挖掘自身的潜力,就会多几条可行之路。

  找准定位务实面对机会

  【实例】 刚满20岁的小彭是个名副其实的“90后”务工者,在兰州打工一年多了,他当过服务员、保安和促销员等,这些工作他都不满意,要不嫌苦嫌累,要不就嫌工资低。

  【支招】 刘金泰建议:“80后”、“90后”务工人员有文化、有思想,但切忌急躁、眼高手低,要给自己找准定位,以务实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工作机会。充分发现和寻找到自身的优势,让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要因盲目寻求高工资而错过很多合适的机会。

  本报记者 田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