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拜族谱,家族互助“大派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2:19  新京报 微博

  

拜族谱,家族互助“大派对”

拜谱时,所有家户男性族人参加。先焚香烧纸,燃放爆竹。然后,由族长率领族人跪拜香案上供奉的谱匣。

拜族谱,家族互助“大派对”

拜谱时,所有家户男性族人参加。先焚香烧纸,燃放爆竹。

拜族谱,家族互助“大派对”

谱卷上写着“王杨宗谱”,这是一种合姓现象,这支杨姓以前姓王。

  地点:湖北十堰

  乡言:封建时代拜谱目的是联络族人,拉宗结派,为的是在各氏族争斗中一占上风。现在拜谱的目的是,为了本族的安定团结,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杨芳勇

  拜族谱时,会有一个隆重的仪式。

  仪式开始,所有家户男性族人参加。先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然后,由族长率领族人跪拜香案上供奉的谱匣。

  随后,开拜谱大会,族长诵读祖规家训,总结一年来本氏族进步和不足,对一些族人进行表扬或批评。

  所拜的“谱”,往往世代传承,不断接续,成为记载本氏族繁衍生息的“史书”。一些大姓氏传承下来的宗谱,因此成为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典籍。

  春节期间,我观摩了家乡杨、吴、宋等姓氏的拜谱仪式,在这一古老的传统中感受着历史的变迁。

  仪式

  每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

  种种因素导致前来拜谱的族人变少,目前,能到70%已不错

  今年拜谱大会上,杨氏家族的一项改革是,把往年每年一次的拜谱改为两年一次。

  族长杨芳勇是乡文化广播站站长。正月初五,在拜谱大会上,他宣读这一决定时,甚至有族人要求改为三年一次。理由是,年年拜谱大同小异,流于形式,改为两年一次,可以搞得隆重一些,效果更好。

  改革开放之后,乡村传统也开始复兴。杨姓率先在当地开始恢复拜谱。

  杨芳勇介绍,一开始拜谱很新鲜,族人参加拜谱的可达100%。

  他介绍,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越来越多,一些人全家外出务工,春节也没有回家;一些人在外做了包工头,春节期间忙着跑路邀约民工;随着城市化扩张,还有一些家户干脆搬进了县城和市里。种种因素导致前来拜谱的族人变少,目前,能到70%已不错。

  杨芳勇说,一方面,农村人富裕了,春节大鱼大肉不再稀奇,人们开始对精神层面有更多追求。正月拜谱这些乡村传统的兴起,就是在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近些年农村的贫富分化也越来越大,有些族人转眼变成了百万富翁,有些人似乎怎么努力还是穷,他们认为是“祖宗偏心,不保佑”,拒绝拜谱。

  去年拜谱大会上,家族的老人们对族人怠于拜谱很恼怒。有人提出,三年不来拜谱,将从族谱上除名。

  但这种最严厉的惩罚也没有抵挡住现实的冲击。

  今年,拜谱终究被改为两年一次。

  修谱

  发现错排行重新改字

  宗根找到后,二爷决定重新修谱。他翻山越岭寻找散住各处的杨氏族人。登记造册,历时2年

  对我已去世多年的爷爷杨芳馨来说,后人对拜谱的倦怠大概是他难以预料的。

  父亲说,我们这一支杨氏家族是从山西太原南迁至安徽宿松,道光年间,顺江北迁到湖北郧西。在当地繁衍已过10代。杨氏家族拜谱传统已有上百年。

  1966年,“文革”爆发,各种毁坏文物古迹的行为开始上演。在我们这偏僻的乡村,能毁的唯有祖宗的墓碑和传下来的宗谱。

  爷爷是党员,开会提前知道了要毁谱,他连夜抄录了一份草谱,冒着极大风险藏了起来。

  “文革”中,拜谱作为封建迷信行为,更是严格禁止。

  “文革”结束,爷爷去世。他的弟弟杨芳名,是本地有名的文化人,拿到这份草谱,但那时普遍贫困,还没有能力重新修谱。

  父亲介绍,1990年代初,4个安徽杨姓人沿江寻踪问根,找到了二爷杨芳名家。通过这4人,杨芳名联系到安徽宿松本支族的宗根,才发现,我们第九代“青”字辈及以后的字辈派行是错的。

  那时,我已上小学三年级,长辈们很重视,几十个“青”字辈的娃娃统一改为“万”字辈。据二爷介绍,原来是民国期间,本支族眼看十辈派行快用完,派出两族人携带大洋到安徽宿松续谱。这两人私吞了大洋,拒交“人丁钱”,谱因此没有续上,也没有抄录下正宗的字辈排行,而是在回家路上自己私编了十辈的排行。

  宗根找到后,二爷决定重新修谱。他翻山越岭寻找散住各处的杨氏族人。登记造册,历时2年。

  1994年,新谱修成。

  变化

  从“拉宗结派”到“扶贫帮困”

  扶贫帮困基金会规定,杨氏族人每次人均需捐款5元以上,家族委员会成员捐款50元以上

  封建时代的族长说一不二,在家族内具有无上权威。族长杨芳勇说,现在都讲民主,他要改变这一局面。

  2006年,杨氏家族成立了9人家族委员会。委员会由2名族长,2名副族长,4个片长和一个书记员组成。

  委员会还跨了省。本支杨氏族人主要分布在郧西和陕西旬阳等4处,每处选出一个片长负责本片具体事务。

  委员会成员60岁以后自动退休,重新选举产生新成员。杨芳勇说,遇家族大事,族长不能专断,须由9人委员会集体讨论,投票表决。

  杨芳勇说,封建时代拜谱目的是联络族人,拉宗结派,为的是在各氏族争斗中一占上风。现在拜谱的目的是为了本族的安定团结,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0年,家族委员会倡导决定,成立杨氏家族“扶贫帮困基金会”。这是一个类似NGO的家族内互助组织。

  “国家有扶贫帮困的职责,体现社会主义的热心。一个大家族也要扶贫帮困,体现大家庭的热心。”杨芳勇介绍成立基金会的初衷。

  扶贫帮困基金会规定,杨氏族人每次人均需捐款5元以上,家族委员会成员捐款50元以上。款项帮扶对象是打工致残,子女上学困难,孤寡老人等族人。

  在正月初五的拜谱会上,到会族人共捐款1035元,并现场资助了孤寡老人杨远龙200元;残疾人杨青国100元。

  杨芳勇介绍,去年基金会还资助了3户打工致残族人的孩子上学。

  杨芳勇说,目前基金会成立不久,族人捐款额度还有限。他将动员更多已经致富的族人捐款。

  效果

  致富信息的宣传会

  族人之间有了矛盾,也可以通过拜谱这个气氛和族长的调解,达到“话明气消”

  在拜谱大会上,族长杨芳勇总结了本家族过去一年的十点不足。包括:家族团结不够,贫富差距过大,族内存在仇富情绪;拜谱不到,目无祖先;少数户对家族内红白喜事,闻信不到,吝啬小钱;外出打工族人互相帮助不够;在培养子女读书上,重男轻女思想还存在等等。

  但是,过去点名斥责的情形不见了。

  并且,我从吴姓等姓氏拜谱大会上也获知,1990年代,吴姓拜谱时,对严重违反祖规者还要在祠堂内被捆绑起来打板子,现在也取消了体罚。

  拜谱变得柔性,更多的像一个家族大派对。

  族长杨芳勇发挥他文化广播站站长的功底,把我们的杨氏宗族拜谱总结为“致富信息的宣传会;团结和谐的促进会;宣传典型的表彰会”。

  他表示,拜谱不需要过去斥责惩罚族人的功能,这些自有法律;拜谱要变得文明,符合时代特点。他介绍,比如致富信息的宣传会,通过一年一度拜谱聚会,从事各行各业的族人可以互相交流致富经验;出去搞建筑和包矿的族人也可以互相提携。

  族人之间有了矛盾,也可以通过拜谱这个气氛和族长的调解,达到“话明气消”,“这样促进了一个家族的团结和谐,进而也带来了全社会的和谐”。

  农历正月,在鄂西北和陕南等地,如果你看到一大群男子跪伏在一个木匣子前,虔诚地焚香、烧纸、跪拜时,一定不要奇怪,这是在拜谱。

  或许,这是乡土中国里最虔诚的一种文字崇拜仪式。

  他们所拜的谱匣内不是神秘的咒符或尊贵的牌位,而是一卷卷娟秀小楷写成的“花名册”,上面按分支登记从开基始祖直到自己父母亲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当然,还包括自己的名字。

  第一卷往往记载本氏族的发源,祖规家训等内容。

  图/文本报记者 杨万国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