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实摄影的底线是真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3:07  中国青年报 微博

  近年来,只要有摄影赛,无论范围大小和级别高低,几乎都会出现对涉嫌造假的质疑。在数码影像科技不断进步,通过软件修饰影像越来越便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维护摄影比赛的公信力,渐成难题。

  对于社会记录类作品该遵循何种参赛原则,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发布的《征稿启事》中并无详细规定。《征稿启事》里参展规则只提及“鼓励摄影者用原始精品作品参赛,不限制非写实类照片进行源于真实的创作艺术,无论参赛者用何种相机拍摄的照片均可参赛。参赛者要妥善保存参赛的原始照片,根据主办方需要适时予以提供。参赛作品不能查看拍摄时间的要以文字予以注明。”

  对于纪实类作品的要求,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姜毅说:“纪实类摄影本身应该是很真实的,不能随便去做改动或增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摄影学教授盛希贵认为,社会记录摄影是记录而不是虚构,最基本的底线是真实,如果对影像上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增减,也就意味着脱离了社会记录摄影的本质。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解海龙参加了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的作品鉴定会,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社会记录类的影像,就是要留下历史的底片,“过了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回头看,我们当然希望看到最真实的场景,如果随意进行删减就毫无意义了。”

  解海龙说,根据规则,摄影比赛参赛作品可以进行剪裁,也可以进行色彩调整,但剪裁和调整的度在哪里?一个东西裁掉五分之四留下五分之一,或者绿色的旗帜调成红色的,这样肯定违背了纪实摄影的本质,这些都是需要规范和量化的地方。

  “晋城新闻网”的报道显示,在鉴定会上,有专家认为,摄影业界存在一些纠结广大摄影人的学术问题,如:对摄影的类别概念不清晰,把“漂亮”、“甜美”、“干净”当成所有品类摄影的终极目标,肆意取舍,以“美”代“真”,导致记录类作品的文献性目标被遮蔽和扭曲。

  盛希贵教授表示,中国摄影界确实存在这类问题,对于所有作品都倾向于往美上靠,但对于记录类摄影而言,真善美之间,最重要的是真和善,“如果要以美为标准,就不应该参加记录类摄影比赛,而应该去参加其他类别的比赛。”

  对于近年来多个摄影大赛都爆出“PS疑云”,解海龙认为,有些是摄影师有意为之,有些是无意为之。“比如这次获奖作品中,有些PS做得很拙劣,跟原片一对照,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作者不大懂,有些摄影比赛也不是太严格,所以导致这种行为出现得比较多,应该在这些方面反复强调。”

  《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李涛也表示,一些摄影师把照片拍回来以后,可能顺手就会去调对比度和饱和度,有些技术好的,可能也会顺手PS个什么东西。“不一定是有意为之,他们头脑里缺少这根弦。”

  但她说,也有些数码影像高手做得很精细,不进行深入分析难以发现问题所在。“所以,摄影师自律很重要,一定要遵循游戏规则,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大赛的尊重。”

  据报道,在1月31日的鉴定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在会上也强调了“人”的因素,指出要解决目前摄影界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摄影人自身,需要“文化摄影人的自觉”。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作品可由数码影像技术专家作出鉴定,为什么不能在获奖作品公示前请数码影像技术专家进行鉴定呢?

  姜毅没有直接回复这一问题,但他表示,获奖作品都会在网络上进行公示,网友可以随时发现问题。

  李涛表示,鉴定一张照片比评选照片费的功夫多很多,有些技术高的,鉴定难度更大。一次比赛参赛作品可能多达数万件,一一鉴定不大现实,但她说,在31日的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呼吁亟需出台中国摄影大展评判标准体系,都认为加强审查和过滤环节确有必要。

  本报北京2月2日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