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理学无处不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6:00  大众网-大众日报

  □ 王斐 整理

  生活中心理学无处不在。比如,智力与长寿有关吗?食物的供应分量会影响我们的食量吗?人们更偏爱有曲线的物体吗?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回答犀利而严谨。在诙谐的文字中我们会进入一个奇丽的心理学世界。

  吸烟与恐慌症相关吗?

  吸烟是目前美国社会中最大的恶习。要找到一个能够合法吸烟并且不会引起周围人怒视的地方越来越困难。此外,谁还能够否认香烟对我们身体的毁灭性影响呢?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心理学,同时在这一节中我们考虑的是恐慌症(突然产生的强烈焦虑,症状为感到强烈的害怕、恐惧,并伴随心悸、短促的呼吸、出冷汗、颤抖等)。很多人服用抗焦虑药物来避免这种症状的发作。如果这些受害者也吸烟,或许他们应该考虑戒烟,这就带来了我们的问题——吸烟是恐慌症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吗?答案是的。

  美国佛蒙特大学的迈克尔·佐福伦斯基和阿密特·伯恩斯坦对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他们注意到,在寻求对恐慌紊乱的治疗方法的人中有40%是烟民,。

  我们注意到40%的数字意味着有60%的恐慌症受害者是不吸烟的,尽管如此,吸烟与恐慌紊乱的联系仍然存在,并且是一种双向联系。这两种情形常常一同发生——吸烟可能会刺激或延长恐慌症的发作,而恐慌状态也可能会加强吸烟的欲望。

  也许对于某些人而言,吸烟对身体的影响(例如心悸和紧张感)会加强恐慌的感觉。也许某些人会由于过于活跃的神经系统而自然地感到轻度紧张,而正是这种特征让他们成为恐慌症发作和吸烟的人选。还有很多吸烟者似乎永远处于一种试图戒烟的状态,也许正是这些人的尼古丁断瘾症状刺激了恐慌症的发作。

  这种吸烟与恐慌之间的联系十分复杂,并且不同的人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对于某个人来说引发这一联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种联系都是存在的。因此吸烟者可以在戒烟的理由列表中加入新的一项——避免恐慌症发作。当然,当你对一名吸烟者谈及这些情况时,他很可能会用香烟弹你的脑门!

  对别人发脾气有用吗?

  你生气吗?真的很恼火吗?好了,排空你胸腔中的怒火,将它释放出去吧。对着让你发怒的源头一通咆哮或者一顿好骂;写下一封诅咒信或者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对着砖墙扔瓶子……随便做点什么来发泄你的怒火。这之后你的感觉将会好得多。

  在有关攻击、情绪、动机等类似主题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们总是一成不变地用“宣泄法”或者“能量释放”观点来解释特定的问题:“人们通过做某事来发泄他们的愤怒,是因为他们懂得释放出情绪之后,他们就会平静下来。”然而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并不充足。

  发泄真的有助于消除心中的怒火吗?事实并非如此。有研究者设立了许多研究项目来挫伤和激怒参与者。例如,假设一个实验要求你与一个笨拙的搭档(实际上他是在配合实验设计者,意图在于使你的工作更加痛苦)一起工作。实验中发生的情况可能会使你变得十分恼火。你可能会通过拒绝与他人合作甚至破坏他人的努力成果来发泄你的怒气。如果你在实验中被允许向他人表现出某些进攻性言行,那么相对于那些被要求忍住怒火的参与者,你更有可能会重复这种进攻性的表达。换句话说,发泄过的人随后再次发火的概率会增加,而不是降低。故而发泄并没有使你平静下来。

  当你愤怒时,请用合作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会使你尽快平静下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让情感发泄出来是有益的,那么请不要相信。这样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管理、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情绪。相反,你学会了在事情没有按照你设想的方向发展时去伤害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发泄并不会使你感觉轻松,你只会养成一种满口污言秽语、好勇斗狠的习惯。

  由于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发泄会减轻压力”的常识相反,所以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并且会引发很多讨论。“释放出来”这一建议在短期内看可能是可行的。就是说,心中积聚了许多怒火之后,向某人大吼一通可能的确会给你带来暂时的轻松感。但这种轻松会加强“大吼”或者迫使某人“低头”的行为动机。心理学中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某种行为一旦得到了回报就会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所以,这样做只能将你自己变成一个脾气更坏的人。

  时间会治愈离婚的伤痛吗?

  我们都知道这句谚语:“时间会治愈一切伤口。”时间的流逝真能治疗伤痛吗?经验通常告诉我们这是真的。所有人在生命中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我们似乎都能够重新站起来并继续前行。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知道,人们在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一半之后或者遭受到其他破坏性的个人事件之后,他们似乎再也不会与从前一样。那么,时间究竟能否治愈伤痛呢?

  研究表明,时间的流逝并不会治愈离婚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虽然确有研究表明人们能够从类似于失去工作和被爱人抛弃的痛苦中恢复,并且不会长时间沉浸在这些事件带来的情绪影响中。但是评估这些人从事件中恢复到了何种水平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觉某人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密歇根州的理查德·卢卡斯公布了一项对德国家庭进行的为期18年的研究,评估了这些家庭的生活满足感。在研究进行中的每一年内,卢卡斯请参与者们对自己的生活满足感进行简单评分。在18年的研究过程中,有817人经历了离婚。样本中有许多离异人员,这使得他可以对这些人离婚前后的满足感进行比较,尤其关注这些人从离婚中恢复的程度。研究发现即使在离婚6年后,离婚者的满足感仍然没有回到离婚前的水平。因此,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恢复至少是不完全的。时间的治疗作用有限。然而有趣的是,对于那些再婚的人而言,满足感得分完全恢复了离婚之前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了离婚前的分数。因此,时间本身可能不具备完全的治疗作用,但时间与再婚相结合可能会发挥出这样的作用来。

  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那些最终离婚的人和没有离婚的人在未婚时对生活的满足感有所区别吗?

  卢卡斯发现,在结婚前,那些最终会离婚的人对生活满足感的评分低于会维持婚姻的人。特别要指出的是,始终维持婚姻关系的人在临近结婚的四年中生活满足感增长,在结婚当年生活满足感激增,在随后的四年中生活满足感适当下降,几乎回到结婚前的原始水平上(但没有低于婚前水平)。而最终会离婚的人在婚前四年的生活满足感评分明显较低。同时,他们在结婚当年也没有表现出满足感激增。雪上加霜的是,婚后几年中生活满足感下降到婚前四年的水平之下!

  卢卡斯的研究包含了不少可供思考和讨论的内容。首先,在离婚之后,人们的情绪可能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彻底恢复。这一发现与我们认为时间本身作用有限的意见相一致。在随后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才是关键。在卢卡斯的研究中,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再婚。当人们迈出这积极主动的一步时生活满足感似乎彻底地恢复了。因此,疗伤药不是时间,而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做了什么。卢卡斯的研究中第二个有趣的内容是,与维持婚姻的人相比,最终离婚的人甚至对他们结婚之前的生活更加不满。因此,总体生活满足感可能是离婚风险的一个风向标。当一对恋人宣告他们将结婚时,可能会有人嘀咕:“这一对不会有好结果!”人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评论呢?因为人们感觉到这对恋人中的一个对待生活是“杯子半空”的悲观面貌,这种面貌可能无法满足婚姻中的某些要求。又或许是人们感觉到了这对恋人中的一个是将婚姻作为垫脚石,去寻求自己现阶段无法获得的快乐。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即使是结婚之前生活的不满足感也可能标志着离婚的高风险。

  《心理学无处不在》

  (美)查尔斯·l·布鲁克斯等著

  新华出版社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