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平:让公共文化阳光普照城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6:05  大众网-大众日报

  □记者 姜言明

  通讯员 陈淑锋 陈涛 报道

  本报东平讯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1月3日,在东平县彭集镇后围村,该县“送文艺进百村”活动正在举行。据悉,该台演出节目由县文广新局精心打造,各乡镇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送文艺到农村,已演出12场。而这,仅是东平县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个寻常场景。

  近年来,东平县以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健全队伍、完善阵地、打造品牌等多项措施,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据统计,2011年全县各类文化事业投入达到2.2亿元。

  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平县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几年来,该县挖掘水工文化,建成戴村坝博物馆;整理东平文物,建成东平博物馆;挖掘名人文化,建成罗贯中纪念馆、万里旧居等;在农村,该县建成村级广场280多个,“农家书屋”建成420多家,到图书室翻翻书报杂志、查查技术资料,为头脑充电;进活动室下盘棋、打打牌,娱乐身心;去广场打打乒乓,锻炼一下身体……这些以往城里居民享受到文体活动,如今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

  彭集镇后围村是省级文明村,该村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起了设有健身区、舞蹈区、文化排练区、球类活动区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文化广场,完善了文化大院,为群众搭建起了文化活动平台。

  与此同时,该县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大文化队伍建设,特别针对农村老人,组成舞蹈队、合唱队、棋牌协会等组织,并定期进行业务指导。被深厚人文底蕴浸润的东平,经过多年的培育,如今,文化的种子已在城乡扎根,一些原本属于“受赠文化”的村庄,现在成为生产文化的沃土,不仅为本地的群众演出,还将创作的节目参加上级汇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平拥有各类文艺团队56支。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保障是关键。东平县文广新局局长徐天成介绍说,该县实施项目责任制,采取“1+1+1”工作机制,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每项重点工程,都有一名分工领导、一套专门的班子、一套具体的办法来抓落实。在资金保障上,东平提出“五个一”筹资思路,即“县里扶持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整合资源省一点、对外对上争取一点”,在全县形成了“财政为主体、筹资多渠道、形式多样化”的共建格局,逐步形成了政府和群众共同的文化自觉。据统计,目前该县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到292家,从业人员8873人。

  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说:“我们依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顶天’工程的同时,发展文化事业‘立地’工程,通过政府采购文化产品,提供文化阵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