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轻轻一震,勾起37年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7:1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林环 孔令君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昨晨5时16分许,辽宁营口盖州市、大石桥市、市辖区交界发生里氏4.3级地震,震源深度9000米。

  家住大石桥市的钟阿姨昨日告诉本报记者,当时她被摇醒了,感觉有些吓人,脑中一下想起自己亲历过的37年前海城大地震印象,27分钟后,楼房再次摇晃时,她“嗖”地穿上衣服从3楼跑了下来,看到一楼小卖部门口,已有不少老人抱着行李端正坐着。岁数大一些的,正向人说着1975年海城那次7.3级大地震……

  所幸,昨日这次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记者逐一联系营口市、大石桥市、老边区等离震中附近区域,得到都是平安的消息。据辽宁省和营口市地震部门综合分析,近期营口市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不大。

  采访中,不少老人反问记者:“会不会有大地震?”毕竟,1975年海城大地震也在2月初(2月4日),之前也有很多小地震(最大4.7级),又在几乎同一个方位。网上也有议论,“辽宁南部历史上这几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不过50公里,是否有关联?”

  记者找到当年“海城大地震”一篇权威论文的专家。

  虽是“老震区”,却是“30多年来最吓人的一次”

  据辽宁地震台网测定,昨晨的震源中心,位于营口市老边区柳树镇,此处距离临近的大石桥市,不过15公里,距离营口市区,也仅20多公里。据了解,大石桥市、营口市大部分地区震感强烈。

  钟阿姨心里总不踏实,小区里总有人说:“今晚还要震呢。”昨晨地震后,楼房里不少人睡不着了,“要么把车开出去,离楼远一点;要么和一楼的邻居商量,在他家坐一会”。

  地震的时候,家住鞍山的胡阿姨立即穿起衣服,“家住3楼,晃得厉害,相框和墙壁碰得直响。”胡阿姨心有余悸,等静下来的时候,赶紧给黑龙江的朋友和北京的儿子打电话,请他们帮忙查查震中在哪,好歹让自己踏实一些。据她回忆,这是海城大地震之后,30多年来在鞍山经历过“最吓人的一次”。

  大石桥市地震局负责监测预报的张先生也被地震摇醒,但并不觉得“吓人”,“我们算是老震区了,近些年这一带已经出现过3级到4级的地震,市民经历过,并不十分惊慌。”他昨日接了一整天的电话,向人们解释“不会有大地震,放心吧”。

  据大石桥市地震局工作人员介绍,市政府已经开过紧急会议,积极辟谣,安抚民心。

  柳树镇派出所的警察们,一大早就去附近转了一圈,“没有啥特殊情况,今天也没人因地震报警。”警察告诉记者,柳树镇各村村民生命及财产无损失。记者接着致电柳树镇医院和中小学,情况秩序井然。

  4.3级却震感强烈,老人“想起了海城大地震”

  震区年纪稍长者,都想起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

  未等记者发问,胡阿姨就说起她37年前的经历。那时她27岁,“抱起6个月大的孩子就往外跑,往东跑是闪亮的‘地光’,回头往西跑一看也是闪亮的,怕得要命。”据她回忆,当时在海城范围内有地震预警,但在临近的鞍山市,大部分市民并不知情,“还以为是核弹爆炸。”胡阿姨笑着说。

  昨日地震之所以让胡阿姨回想起37年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震感太强,不像是4.3级的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解释了其中原因,认为4.3级地震震级挺高,且震源深度小于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加上地震发生在比较安静的早晨5点多,以及不少楼层较高,所以4.3级地震能感觉到震动和地声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另一个让人想起海城地震的原因,是“那时候预测得准,现在不行了”。钟阿姨说,那时她12岁,还在营口农村虎庄,离海城“不过几里地”,正是当年震源所在的“海城县、营口县交界一带”。胡阿姨则记得,“下午5点,村里广播就开始播放地震警报,晚7点多又播放一次,要求撤离。”等他们随着人流撤离到山坡上坐着的时候,地震就来了,“整个山坡都在抖,村里房子都塌了”。根据当时新华社的报道,地震发生在2月4日19时36分,离胡阿姨撤离村子的时间,仅半个小时。

  37年后,时间地点相近,“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

  “同样是2月初,同样是小地震,又在几乎同一个方位,所以人们难免可能联想到1975年海城地震。但我认为这次应属于正常地震活动,之后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与当年海城地震实际上有着显著区别。”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原首席预报员孙士宏昨日告诉本报记者。

  孙士宏所说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地震活动水平”: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7.3级地震,震中位于辽宁省南部营口县和海城县的交界地区,而“从2月3日中午12点到2月4日傍晚6点半,总共记录了超过500次的小地震,而且其强度也有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最大达到4.7级。量变引起质变,这样的能量加速释放,和这次的一场4.3级地震当然完全不一样”。

  其二,“大量前兆”:曾经,唐山大地震前,鸡不上窝、黄鼠狼搬家、晾的衣服爬满蚂蚁,“1975年海城地震之前3天内,震中附近发现了30多种动物的900多起异常报告,还有地下水猛烈上升的异常报告。比如,蛇在平均气温低于冰点的情况下爬出冬眠洞穴,人们还曾好几次见到像喝醉了酒似的鼠群,不怕人不怕猫;又如,鞍山市地震办的值班记录记下了1975年2月4日早晨4点45分汤岗子温泉医院的一个电话,报告说温泉水流量突然增加了三分之一。”

  昨晨的营口地震与1975年海城地震,均为沿郯庐断裂带发生的地震。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海城地区断断续续发生过几次小地震,通常隔几年一次,这属于正常状态。”孙士宏记得,2000年1月12日海城地区发生过一次5.1级地震,之后也并无大地震发生。

  “担忧心理是正常的,但因此恐慌就大可不必了。”孙士宏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也表示不必恐慌,并认为本地区在1975年2月海城发生过7.3级地震,然后1999年在岫岩发生过两次5级的地震,本次地震实际上是在老震区的边缘发生的两次有感地震,可以说是晚期的余震,实际上是衰减过程当中的一种活动。

  37年前准确预报,如今却“仍是世界性难题”?

  大地震究竟能否预报?

  回答“能”的,有1975年海城地震可证:因有预报,营口、海城地区在1975年2月4日采取的措施挽救了千万条生命,开创了人类地震短临预报成功的先河,震惊世界。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作为唯一成功短临预报地震的国家,载入史册。

  然而,接踵而至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预报之梦。“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撰文称。

  2005年,海城地震30周年,一场分析海城地震成功预报原因的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后,一篇名为《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的中英文版论文,被国际学界和媒体引用至今。其中被最为广泛引用的一句话是:“虽然海城地震的预报,集合了迷惘困惑、经验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但它毕竟是第一次在实践上没有以失败而告终的大震预报的尝试。”

  而孙士宏正是这篇权威论文的4位作者之一。另外3位专家分别是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王克林、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陈棋福、辽宁省地震局的王安东。

  “1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具有偶然性,但又不完全是偶然的。我们认为,最成功之处,应该主要归功于当时的地震科普教育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孙士宏对记者说,当时仅营口县石硼峪村附近的石硼峪地震台,就制作、散发了十多万份地震知识的宣传材料,并播放了一百多场地震教育电影和幻灯片;由于距震中仅20公里,该地震台成为省地震办和辽南其他地方政府及地震办最重要的前震信息源,在疏散人员中起了关键作用。

  曹显清、李志永,这是孙士宏印象深刻的两个人名。当时的营口县地震办公室主任曹显清,人称“老曹”,在记录了全县各公社的水井位下降、马叫等多个异常报告后,果断向县政府提出召开紧急会议,应对措施迅速开展,例如石硼峪生产大队临时决定整夜放露天电影,让老百姓走出家门,最终电影放映中地震发生了;原本只是被国家地震局派往辽宁调查水库的李志永,凑巧去了营口市,又凑巧由于亲历过邢台地震,因此推论出大地震可能即将发生,最终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之一。

  “对这一历史的回顾引出了许多关于地震前兆的科学问题,也引出了关于政府和民众在地震预报和地震防御中的作用的问题。”孙士宏说,除了中国,其实世界各国几乎不存在专门研究地震预报的政府机构,如美国的地震预报机构也是科研人员的自行组织。

  他的观点是,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地震预报确实仍是世界性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探索,而在灾难面前,有效的防范及应对措施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