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目标需软环境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7:10  解放日报

  徐敏

  春节黄金周期间发生的三亚海鲜排档欺客宰客事件,经过数日“发酵”后,如今有了一个良好的收尾——三亚市委书记日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已责令职能部门彻查此事,对交通管理、海鲜排档、海上娱乐项目等行业出现的“害群之马”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同时,三亚还将虚心学习国际和国内旅游管理经验丰富地区好的做法,提高市场管理的有效性。

  “国际旅游岛”,一个美丽的名称和目标。事实上,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三亚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近年来,三亚市游客增长量保持着两位数百分比,一个人口不到70万的城市春节期间接待了近50万名游客,这就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次海鲜宰客事件的风波,三亚将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

  不仅是三亚,我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国际”二字写入未来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中。复旦大学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600多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且不说这样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目标有无根据,就说什么是 “国际都市”,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本身就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现代化过渡到国际化,表明城市建设不再只是看GDP等经济指标,而是更关注城市综合发展。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组织课题组设计出“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研究评价体系”,体系涉及城市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治安状况、便捷程度、城市个性、诚信程度、政府效率、投资价值、发展潜力、国际化程度等12类指标。

  从这份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国际都市”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反映,更是社会“软环境”的营造。相对而言,“硬实力”可能更具立竿见影的效果。建高楼、造大桥、修公路、挖地铁,这些硬件建设在较短时间里就可使城市形象旧貌换新颜。我们可以用10年、20年,完成其他发达国家和城市上百年的建设历程,这固然可喜,但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常常自省——除了城市建设,人家国际大都市管理的经验我们学了多少?还有多少差距?怎样扬长避短?这种管理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城市管理者有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有善于“拿来”先进经验为己所用的能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引领和推动。这其中包括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制,严格执法,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力度,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当守法、诚信、礼貌、友善、谦让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习惯时,那么这座城市离国际都市也就越来越近了。

  国际都市的核心,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相较于经济基础建设,制度、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建设,对城市的发展与提升更为关键,但这些方面的继承、改革与发展也更为艰难。因此,向着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需不遗余力地建设好“软环境”,不断优化法治环境、城市管理、政府服务、人文环境等。如此,才能让世界各国的人们心向往之,愿意来此旅游、工作、创业、居住。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