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的《碟中谍》在哪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07:20  新闻晨报

  王佩

  好久没有这样的观影体验了。上一次在电影院里被震撼,还是1995年看《真实的谎言》,全程无尿点。17年之后,《碟中谍4》让我们对好莱坞动作片又一次刮目相看。影片中的装备超乎想像,场景设计精心,情节发展紧凑,角色塑造生动,确实对得起票价。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好莱坞影业模式,已经百年磨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使好莱坞大片厂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一是通过定位将电影类型化。好莱坞最经典的类型片(西部片、喜剧片、爱情片、歌舞片、灾难片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不但电影类型化,片厂也走上了类型化之路。这避免了影厂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观众群。二是通过流水作业将电影制作工业化。如今,好莱坞的几家大公司如派拉蒙、华纳、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再加上环球、哥伦比亚和联美等稍小些的公司,都接受了亨利-福特式的流水线工厂体系。这两项举措奠定了好莱坞模式的基础。

  分析好莱坞模式,我们会发现,千变万化离不开四种元素:以大制片厂为中心、以类型片为卖点、以导演风格为第一要素、以明星效应为基本原则。其电影工业的全部秘密,基本就是这些了。

  对照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国产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制片方、导演、编剧、演职人员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尚未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制片厂”,传统电影制片厂模式在改革大潮中逐渐淡出了舞台,而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大片厂”也还是雏形,算萌芽状态,专业化、类型化的规模与体系都还在建设中。而类型片在国内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我们学习过美国的西部片,并且拍了《双旗镇刀客》、《龙门飞甲》这样的电影,但还仅限于尝试。武侠片是中国人自创的类型片,曾经是华语电影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由于创新乏力,风头和市场反倒被动画片《功夫熊猫》抢走了。

  在导演方面,尽管国内已经涌现到了第六代、第七代,但还未形成有效的国际口碑。有些国内导演不大会讲故事,只好用拙劣的叙事手法——巧合,来推进情节。结果故事破绽百出,矛盾重重,糊弄不过去的,就一个画面切过。这样的导演手法要么太偷懒,要么太业余。

  应该说,国产电影向好莱坞学得最“彻底”的还是明星体制,这一点我们已经与世界“接轨”。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电影尚未崛起,明星的片酬先崛起了。拿好莱坞来说,明星片酬也只占影片总投资的1/3,但中国的明星片酬却往往超出影片投资的一半。除去导演和演员片酬以及后期的巨额宣传费用,影片拍摄制作成本只占总投资的30%甚至更低。难怪有业内人士感叹:“这些年,线下制作费过亿的电影,数不出来几部。大多都是明星拿走一大笔,剩下点制作费对付对付拍完就得。我不想再听到包括明星片酬的制作费,只想知道,你拍片子,真金白银,到底花了多少钱! ”

  有人说,虽然我们拍不出《碟中谍》系列,但可以拍山寨版的。问题是,电影工业往往是紧密相连的,你拍不出像样的大片、类型片,怎能拍出成功的小制作和艺术片?电影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业体系,靠投机取巧碰运气是万万不行的。

  (作者为知名文化评论人士)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