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暖哥找到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12:59  重庆晚报 微博

  

  他叫黎浓,42岁,老病号,低保户

  温暖哥

  是个什么人

  ■是个老病号,患有严重的病毒性肝炎和糖尿病

  ■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工作,每月靠低保金生活

  ■和父母一起住在40平方米一室一厅老旧房子里

  1月24日深夜,65岁的陈阿姨求医时病倒在街头。一名陌生男子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救治。男子不仅全程陪护,为陈阿姨垫付了全部医药费,还送她回家,最后悄然离去。这事受到众多网友关注,大家称这个男子为“温暖哥”(详见重庆晚报昨日03版)。

  昨天,重庆晚报记者通过艰难寻找, 终于找到了“温暖哥”。吃惊的是,“温暖哥”没有固定工作,靠低保金生活。他患病多年,因经济拮据,不敢轻易到医院就治,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吃药。

  对于做的这件好事,“温暖哥”称“这么小的事,没啥好说的”。他不愿面对记者的镜头,还多次对记者下逐客令。

  听说这件事感动了上万网友,“温暖哥”的回应是:“如果这件事真让大家觉得暖心,多了一点做好事的信心,那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本版稿件 重庆晚报记者 杨馨 韩毅 文 张质 摄

  记者揣着照片到处找温暖哥

  “真希望他是我们小区业主”

  “温暖哥”的两张照片,是陈阿姨治病时,委托病友用手机偷拍的,因为是侧面,相貌看得并不太分明。尽管近万名热心网友都对照片进行转发,人肉搜索“温暖哥”,但仅凭两张模糊照片,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谈何容易?

  陈阿姨描述,她遇到“温暖哥”时已接近零点。据此推断,“温暖哥”那时路过陈阿姨身边,他很可能住在附近。

  根据这条线索,昨天上午,重庆晚报记者带着刊登“温暖哥”做好事的《重庆晚报》和手机上保存的照片,来到高新区渝州路陈阿姨所住的珠江华轩小区附近。

  在华轩路路口报摊,摊主称今天来买报纸的人,都在表扬这个“温暖哥”。她热心地说,如果来买报纸的人认出了他,一定第一时间跟重庆晚报记者联系。

  “真希望他是我们小区业主”

  重庆晚报记者又询问了几个烟摊、超市的店员,未果。联想到“温暖哥”垫付医药费时很爽快,一再表示用不着还,重庆晚报记者推断,“温暖哥”的家境可能比较好。

  珠江华轩小区是电梯房,小区绿化环境不错,“温暖哥”有没有可能和陈阿姨住在同一小区?小区门口的两名保安看过照片后均证实,小区里没有这个人。

  从珠江华轩小区走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距离大约300米。再往前走100米,是归谷城市美墅小区,里面是联排别墅和花园洋房,“嫌疑”也很大。在该小区物管处,听说重庆晚报记者来找“温暖哥”,大家热情高涨,几名工作人员围上来,重庆晚报记者带去的报纸和手机被传阅了好几遍。

  “老吴,你快来看这个人,像不像11栋的那个业主?”一名短发女工作人员将手机上的照片放大辨认后说。不过,经过多名工作人员反复确认,最终确定不是他。

  “真希望他是我们小区的业主,对小区来说都是好光荣的事哟!”女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样的人一定要“挖”出来好好表扬。

  在一个老居民区找到温暖哥

  找了一大圈,重庆晚报记者一无所获,几乎有些绝望了。

  听归谷城市美墅的保安说,小区斜对面,有一个钟表厂的老家属区,重庆晚报记者决定去碰碰运气。

  “哎呀,这个人我认得到,就住在我们家属区!”家属区一名叫李玉祥的保安,一见手机上的照片,忍不住大叫起来。

  怕认错人,他又带着重庆晚报记者找到家属区居民李晓秋。“是他,没错!”李晓秋看着照片,肯定地表示,“温暖哥”就住在家属区28栋,名叫黎浓,今年42岁。

  原来,让众多网友牵挂的“温暖哥”,根本不是什么大款,而是居住在一个已有20多年历史、比周围所有小区都破旧的老居民区里。

  温暖哥是个老病号 靠低保金度日

  在家属区保安李玉祥带领下,重庆晚报记者终于找到了“温暖哥”黎浓的家。

  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居民楼,楼道黑黢黢的,墙面已斑驳。黎浓家门口,贴着一副陈旧的春联“虎踞门庭保平安 雪舞福地兆财年”,显示春联已两年没更换。

  走进黎浓的家,重庆晚报记者发现,这是面积约4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房子。客厅里只有沙发、冰箱等最基本的几件家具,几乎没有额外的装饰,一盏微弱的节能灯提供照明,显得非常简陋。

  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客厅冰箱上,放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药瓶。一问才知道,原来黎浓虽正值壮年,却是个老病号,几年前因治疗肺结核,又患上了严重的病毒性肝炎和糖尿病。

  重庆晚报记者发现,他脸色苍白,看上去精神并不好。黎浓说,因身体太虚弱,他平时都宅在家里,每月靠低保金过日子;他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每月的退休金还要拿来补贴他治病,家里经济不宽裕。

  前年一次发病,他在医院住了一个月,花去上万元医药费,生活更加窘迫。从那以后,他不愿再去医院治病,只是每月定期到医院做检查,防止病情恶化,“医院住不起,我都是自己买药吃,还学会了在家打胰岛素。”

  采访比寻找更艰难 差点被轰出门

  “你们究竟是啷个找到我的?”得知重庆晚报记者身份,黎浓很意外,根本不愿意多谈,“事情过都过了,能不能不要再提?”

  谈到事发当日的状况,黎浓也是轻描淡写———24日晚上,他约了几个朋友在石桥铺小聚。回家路上,他听见社区医院门口的敲门声,这才发现发病的陈阿姨求医未果,“也算是上天注定,是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吧。”

  整个采访过程中,黎浓一直对重庆晚报记者保持戒心,一再称这是“小事一桩,不值得被报道”,还多次对重庆晚报记者下达逐客令:“记者同志,你们走嘛,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我不想再提。”

  “给了大家做好事的信心

  就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

  在黎浓家中,对于为什么会不计回报帮助陌生的陈阿姨,重庆晚报记者和他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当时你只是路过,为什么会想到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

  黎浓:老太太当时使劲在敲门,我想肯定病得不轻。过年过节的,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如果是你,也会上前帮忙,对吧?

  记者:送老太太去了医院后,你为什么不走,而是一直忙前忙后,还陪着输液?

  黎浓:去医院后,听她跟护士说,她之前有很严重的病史,我怕出意外,对她家人也没法交代,肯定不能丢下她不管。

  记者:老太太说,她当时身上带着钱,你为什么要垫付医药费?

  黎浓:她当时说话都困难,那种时候治病要紧,讨论什么钱不钱的,不厚道。再说我自己也是被病痛折磨的人,能体会到生了病的那种无助。

  记者:想到过万一家属来找你扯皮,做好事反而被诬赖这种后果吗?

  黎浓:如果怕遭诬赖,我就不做。既然选择做,就不能想那么多,好事就应该做到底。

  记者:200多元对你来说不是小数目,没想过找老太太还?

  黎浓(一边摇头一边摆手):不提这个不提这个,若真想找她还钱,当时就说了。

  记者:你在网上红了,大家都称赞你是当代“活雷锋”,你有什么想法?

  黎浓(很认真地在重庆晚报记者的手机上看了一遍微博后面的评论):我不上微博,确实不知道这么多人关心。“活雷锋”太夸张了,不要这么叫我。如果因为这件事,大家能多点做好事的信心和勇气,不要有太多顾虑,就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

  温暖哥每月低保金585元

  昨下午,重庆晚报记者来到黎浓所在的渝州路街道渝州二社区了解情况。

  社区负责低保发放的谢小姐证实,黎浓因为身体有病,很多年前就没有上班了,每月在社区领取585元低保金(他和读大学的女儿两人的生活费),“家庭经济状况算社区里的中下水平。”

  社区吴主任称,黎浓和父母住在一起,不爱出门,不爱和外人打交道,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对他并不太了解。不久前,黎浓的父亲到社区来报销医药费,说儿子生病又花了好几千元。

  吴主任还提到,去年,黎浓为了增加点收入,找了一个帮朋友开车的工作,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没干了(重庆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黎浓因患肝炎,视力严重下降,如今连看路牌和人脸都非常吃力)。

  起初不相信儿子做善事

  昨晚8时,重庆晚报记者再次叩开黎浓家的门,黎浓64岁的母亲陈德秀和68岁父亲黎忠富(音)正在看电视。

  “下午4点多,我们逛街回家,邻居给我说我儿子做了好事,还登了报。我们根本不相信,我儿子本身就是一个‘药娃’,一身的病,靠低保生活,他怎么会去做这样的好事。”

  陈德秀说,后来,她找到报纸,才确定是儿子。

  陈德秀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儿子喜欢宅在家里,可能是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他脾气不是很好。

  “即便这样,我儿子的心一直很好。”黎忠富说,由于儿子患病没有工作,家里每月收入除儿子的低保金外,就是他们老两口一共约3000元的退休金,还要负担在上海念大学的孙女一半的学费和生活费(黎浓离异,女儿的花费由他和前妻各承担一半),日子不宽裕。

  “他能做出这件事,我们感觉很欣慰,也很高兴。”陈德秀乐呵呵地说。

  温暖哥很少跟大家交往

  “他平时很低调,很少与邻居交往。”家住钟表厂家属区39单元5-2的程世洪如此评价黎浓。

  程世洪称,黎浓是钟表厂家属子弟,他们相识已有20多年。“不管别人对他怎么评价,黎浓给我的印象比较好,他平时言语不多,很少与人交往。”程世洪说。

  陈海风是渝州二社区退休党支部书记,原重庆钟表公司钟厂职工。他称,他几乎看着黎浓长大。黎浓小时候比较调皮,性子烈,他父母在管教上没少伤脑筋。长大后,黎浓患了多种疾病,一直没有稳定工作,性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人变得十分低调,很少跟邻居交往。

  “这次,他做出这件善事,确实让人感动。”陈海风说。

  陈阿姨和温暖哥成了忘年交

  昨下午1点多钟,在社区工作人员一再劝说下,黎浓终于同意到陈阿姨家去一次。

  “小伙子,终于找到你了!”再次看到黎浓,陈阿姨非常激动。

  在陈阿姨坚持下,黎浓收下了垫付的200多元医药费。对于陈阿姨的其他礼物,黎浓态度坚决:“大姐,多余的钱和东西,打死我都不会收。”

  “隔得这么近,以后我们能不能多走动?”得知黎浓就住在不到500米的地方,家境不太好,陈阿姨提出,以后逢年过节,她想邀请黎浓到家里作客,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两人还约定,等天气暖和了,一起到附近的公园锻炼,增强体质。

  陈阿姨的女儿陈小姐表示,“温暖哥”找到了,了却了全家人的心愿,母亲晚上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不然总觉得欠别人点什么。

  陈小姐称,能理解黎浓做了好事不留名,被找到后也不想受打扰的心情,“以后他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样会尽力帮忙。”

  闪光的时候

  在网上,那场关于“老人倒地后,到底该不该扶”的大讨论,让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甚至更多的,还是心有余悸。

  很幸运,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我们的城市出现了一个“温暖哥”。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抗拒记者采访有点“不近人情”的态度,都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暖意。

  寻找“温暖哥”的过程很辛苦,但让我和同事没想到的是,采访他的过程更辛苦。只是在稿子写完的那一刻,我才突然感到,“温暖哥”带给了我们比温暖更多的东西———他的真实和不做作,让我开始相信:那些被有的人认为已是“珍稀动物”的“活雷锋”和“老好人”,就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人性中的善与美,其实与生俱来,只需给一点阳光,就能发光发亮。

  在对“温暖哥”邻居、朋友和父母采访中,我们并没有找到想象中的故事和情节,也没有发现那些惯常性的“惊人之举”,比如长期帮助孤寡老人、多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甚至有邻居对他长期不工作、吃低保的生活方式颇有意见。

  “温暖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就是他自己。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倒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有时只需要闪一次光,就足够了。“温暖哥”就是这样,他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时,他的人生是闪光的。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