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访华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8日17:37  国际在线 微博

  国际在线报道:1972年2月21日,此时的中国正是春节刚过。一场即将来临的大雪让这一天的北京格外寒冷。位于东郊的首都机场南停机坪上,五星红旗与星条旗在寒风中飘舞。

  北京时间21日中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在首都机场降落。机舱门打开,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走下飞机。在经历了20多年隔绝与对抗之后,第一位美国总统踏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此时正是美国时间20日晚间电视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月之后,美国人再一次通过电视直播亲眼目睹了又一个同样带来巨大震憾与冲击的画面:美国总统与中国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仅拒不承认,而且不遗余力地采用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围堵等种种手段抵抗、遏制中国。而双方在朝鲜、越南战场上的交锋,更是令两国关系降至最低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年,中美关系的坚冰却始终未能消融。然而60年代末,伴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出于制衡苏联的战略考虑,1969年出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决定适时调整中美关系。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多年后回忆说:“从1969年开始,我们就想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并作出了一系列的举动,如允许美国人访问中国、解除购买中国货的禁令,并将限额提高到100美元,允许美国人购买价值不超过100美元的中国货等等。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之前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双方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进展。中国和美国那时候就像是呆在同一个房间里的两个盲人,互相摸索着想找到对方,但我们直到1971年初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在尼克松萌生出改善美中关系想法的同时,中国政府的领导人也在调整着全球战略思维。中苏关系的空前紧张为中美关系调整提供了契机。然而,双方都必须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为了将愿意和解的信息传递给中国领导人,又不引起外界的注意,尼克松选中了与美国和中国都保持友好关系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1970年,叶海亚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与周恩来总理的会见时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当时中国外交部随行翻译冀朝铸回忆说:“叶海亚就告诉周总理,尼克松总统说,他希望能同中国走向和好,为此目的,他愿意派他的特使来中国。那么,总理就说,‘谢谢你,我以后会给你答复’。”

  周恩来的谨慎和小心也是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文化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之中。选择此时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对话,绝对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中方的回复让尼克松等待了六个月之久。当周恩来同意美国特使访华的信件转送到基辛格手中时,这位一向以沉着老练而著称的职业外交家竟然迫不急待地跑到尼克松的卧室,激动得不能自制。尼克松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基辛格说,总统先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总统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基辛格双手颤抖地念给我听”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安排谁做特使,作为尼克松的心腹、访华计划的总设计师,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自然是特使的不二人选。为了让基辛格的中国之行不被外界察觉,美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1971年,基辛格公开前往亚洲国家出访,7月8日,基辛格一行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宴会上,基辛格突然说自己肚子疼,叶海亚·汗总统对外宣称,水土不服加上旅途劳累,基辛格胃病突发,临时取消所有活动,去北部山区疗养。为了做得逼真,巴方甚至安排了一个贵宾车队经过首都主要街道,浩浩荡荡地朝北部山区开去,主车上还挂着美巴两国国旗,而里面坐着的当然不是基辛格!第二天凌晨,基辛格便直奔飞机场,登上了早已为他准备好的中国飞机,悄然无声地飞到了中国。曾参与接待基辛格访华的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回忆说:“我们派了专机去的,谁也不知道。到巴基斯坦去接他,我们那个时候大使给他安排,他对媒体传了个谎他说我的肚子不舒服病了,要到北部去休养,我们的专机到了就把他接到北京来了。这都是总理亲自安排、亲自策划,绝密的当时,谁也不知道。我们参与就知道,通过第三者,通过巴基斯坦当时的总统,跟他发生联系,因为我们中美当时之间没关系,没有联系的。”

  在基辛格抵京的当天下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就接见了他。不少报道说,基辛格在同中国领导人的谈判中表现得如何机敏睿智,谈吐如何潇洒,但据当时中国外交部随行翻译章含之女士回忆,情况井非如此,尤其是在会谈开始时,基辛格表现得十分拘谨,见到周恩来总理就紧张。有趣的是,由于行程紧张,基辛格在离开巴基斯坦时还忘记携带足够的衬衫,不得已从随行人员那里借了一件大号衬衫。他就是穿着这件不合身的衬衫,与周总理进行了会谈。他告诉周总理,非常高兴来到神秘的中国。周总理回答说,只要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当时直接参与基辛格访华任务的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告诉我们,会谈开始时的气氛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融洽:“大家知道周总理跟基辛格进行会谈,以为一定是非常的友好,但是不知道周总理在会谈中非常严肃地批评了美国,严肃地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对国际形势发表了批评美国的意见,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

  在谈到尼克松访华的问题时,双方都表示希望促成此次访问,但却都不想成为主动示好的一方。经过一番谈判,双方终于在文字上达成了共识。

  过家鼎主任讲:“美国人是我们当时最大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我们怎么能跟他坐在一起达成共识呢?但是,我们给他发表一个公报,而且其中提到邀请尼克松访华。让他来访华,我们当时没有外交关系,我们怎么邀请他,我们根本就互相不承认。所以,最后来一个‘获悉’、‘据悉’尼克松总统愿意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他适当、方便的时候来访。”

  几天后,中美双方在同一时间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主这绝对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出行前,尼克松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他对记者说,自己对中国的访问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基辛格后来回忆,尼克松早就开始精心准备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亮相。在总统专机降落之前,他反复要求所有随行人员,飞机降落后必须留在机舱里,保证他和第一夫人率先走下舷梯。为了弥补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过错,他决定率先向周恩来伸出友好之手。他们的握手持续了一分多钟。

  然而,尼克松并没有在机场见到想象中的热烈场景。没有令人眩目的鲜花与彩带,没有迎接国家元首的红地毯,也没有轰隆作响的礼炮,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五星红旗并排在机场上空飘扬。作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多少有些失望,不过,当军乐队高奏起《星条旗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客人在主人的陪同下检阅350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时,尼克松还是感受到元首级礼宾的气氛。确实,用何种礼宾规格接待这位来自敌对国家的元首,让中国外交部颇费思量,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拍板定调。当时担任尼克松访华的翻译章含之女士回忆说:“毛主席有一个具体的指示,就是说这个接待美国人是八个字,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因为当时美国和台湾还保持着外交关系,而中美双方还是没有任何的外交关系。所以当时就按着他是国家元首,已经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了。”

  1972年正值尼克松第一个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希望竞选连任的尼克松对此次中国之行寄予厚望,他也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获得美国公众的支持。然而,作为第一个访问未建交国家的美国总统和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在职美国总统,他所面对的美国国内反共及反华势力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令尼克松没有想到的是,出面为他“解围”的竟也是毛泽东,而这一些却仅仅发生在他抵京后不久。

  21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左右,周恩来突然亲自来到宾馆通知基辛格说,毛主席要在半小时后会见尼克松!当时的毛泽东已极少会见外国客人。而此前,美方先遣团在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时,曾多次提出会见要求,但都未得到中方的答复。

  当天下午,在尼克松抵京仅三个多小时的时候,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他。这一历史性会晤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台湾问题、日本问题、反对“霸权“等诸多原则性问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了出来。最后,毛主席还亲自送客人到门口。

  主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一行。

  周恩来讲:“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代表中国人民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的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尼克松总统热情回应了中方的祝酒辞,他亲自修改了助手为他草拟的讲稿,并特意加进了毛泽东诗词。

  尼克松致辞:“毛主席曾写道,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举行宴会前几个小时,他刚刚会晤过这位中国最高领袖。双方原定的会谈时间是15分钟,到最后变成了70分钟。显然,中美双方都把中南海里的好心情带到了宴会厅。这一天,周恩来和尼克松的情绪都很高昂,周恩来不时地仰首开怀大笑。

  宴会真正的高潮发生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在场的美国人惊奇地听到了一首熟悉的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

  章含之讲:“那要适合尼克松的这种心情,工人阶级的歌当然不能选了,所以我们当时就想,选一些特别富有美国乡村音乐味道的那种歌曲。”

  这种热烈的场面通过卫星传递在美国早晨的电视节目中实况转播,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尼克松非常感谢周恩来的细心和周到,因为这恰恰是他在1969年总统就职典礼时为自己选择的音乐。中国前驻英国、澳大利亚使馆参赞胡传忠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我们是管弦乐队奏美国国歌,让美国人感到很亲切,不只这样,尼克松喜欢听什么歌,也都奏了,结果那次宴会十分热烈,到最后,尼克松对乐队致敬,说你们奏得非常好。”

  对于选择这首乐曲,中方内部也曾发生过争议。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唐龙彬告诉我们:“当时有人说,我们演奏这种乐曲就是为美帝国主义唱赞美歌,他说完全是两码事,这些乐曲都是形容美国的风景优美,民族的淳朴,怎么能说是赞美歌呢?”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第一次响起了美国乐曲,中国人细心周到的接待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尼克松在欢迎宴会结束后,在周总理的陪同下专门到军乐团表示谢意。尼克松的一些随行官员也赞不绝口,这次宴会在外界震动很大,外电称,中方给予了尼克松总统亲切有礼貌而又恰如其分的礼遇。

  唐龙彬讲:“尼克松他夫妇两个人感动得,差不多眼睛有点潮湿的样子,他说这是我在出访所有的外国国家,听到的奏我们美国乐曲奏得那么好的第一个国家。他没想到。”

  备受感动的尼克松接下来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中国人表示了友好和尊重。究竟是什么举动使得这位美国总统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呢?

  宴会之后,周恩来去钓鱼台拜会尼克松,尼克松早早等候在门口,待周总理一到立即迎上去热烈握手,并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大衣。这一画面在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反复播出。一些主要报纸也在头版刊登这幅脱大衣的照片,并发表评论表示赞赏。

  唐龙彬讲:“这个镜头引起全世界舆论界的重视,也是头版头条消息的。尼克松是的确很会做工作,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他的确心里也是非常佩服周恩来总理。”

  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一直在商讨将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这一会谈主要在时任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与基辛格之间进行,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参观活动,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谈判桌上,常常为公报中的一句话、甚至个别字词,争论几个小时。从北京谈到杭州,从杭州谈到上海。其中,最棘手、最困难的是台湾问题。

  在彼此巨大的分歧面前,急于达成公报的基辛格提出仅在公报中含混不清地表述彼此共同点的方案,而周恩来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回忆说:“我们重新提出了一个草案,这个草案是由中美双方各自明确阐明各自的立场,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共同点不多没什么,最后一句话就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就这一句话是一个共同点,其他基本上都是对立的。这就成为一个联合公报的一个范例,过去联合公报都是写共同点、共识,但是跟美国我们共识不多,基辛格虽然受到周总理的批评,但是事后一直到现在为止,一直是高度赞扬周总理的政治家风度。”

  经过反复磋商,双方最终就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表述达成一致。美方首次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基辛格回忆说,当时美国选择这样的表述是为了避开当时其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事实。

  基辛格讲:“1972年那会儿,我们承认的还是台湾,我们还没有和北京接触过,而且北京也没有我们的大使馆。于是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段措辞,既承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事实,同时又不必触及究竟谁才能代表中国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5年之后也得到了解决。”

  2月26日凌晨2点,中美联合公报的全部文本落实了,基辛格等人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就等着公布了。然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却对公报文本提出了异议。他交给尼克松一份国务院工作人员认为公报应该加以修改的地方的清单,共有15处之多!暴跳如雷的尼克松恨不得一口回绝罗杰斯等人的要求,但考虑到国内的政治压力,又不想把白宫与国务院的关系搞得太僵,便与中方协商是否可以修改公报内容。

  对于美国人的要求,毛主席指示说,除了台湾部分中国不能同意修改外,其他部分均可协商。毛主席特别强调,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封闭了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之门终于被打开。这份诞生于笼罩在冷战阴霾时代的公报也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克松总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们来到中国仅一周的时间,但这却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对于更多的美国民众来说,尼克松访华的另一项重大收获,是从中国带回了一对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话还要从头说起。

  鉴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重要性,大到双方会谈的准备,小到美国代表团的住宿、饮食、车辆、通讯等,中方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然而唯独在赠送给美方的纪念品上,却迟迟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唐龙彬告诉我们,从交换国礼这方面,美国早就有所准备了:“早在访问之前半年多,尼克松总统就指示他一个主要秘书专门负责来选定送给毛泽东主席的国礼,结合中美这次最高级领导人会晤要改善关系这么一个政治目的来选制的礼品,最后他们是选择了一对天鹅。”

  这件由两只天鹅组成的雕塑名为“和平使者”,是美国著名雕塑家爱德华·马歇尔·波姆为了赠送给中国而专门设计制作的,象征着两国之间的友好、和平。而中方经过反复研究,还是按照民族传统准备了红釉瓷瓶、苏州的双面刺绣等作为礼品。

  当时,中国外交部礼宾司人员在讨论中也研究过,是否要向美国赠送大熊猫,因为美国人民非常喜爱熊猫,尼克松访华前几个先遣队来访时,都提出要去北京动物园参观,不为别的,就为能看一眼只属于中国的大熊猫。与此同时,他们也曾多次表达希望获得大熊猫的愿望。

  唐龙彬讲:“我们礼宾司也间接地向领导反映了一下,好像现在美国这方面,他多次在下面会谈当中都提出来想要我们的熊猫,而且他是再三强调这是美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我记得有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也参加了,他听到这种反映以后,当时没有正式表态,他只是表示了一下,送熊猫的事情以后再说。”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美国公众渴望获得熊猫的愿望再次被点燃,就在抵达中国的第二天,尼克松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北京动物园参观。这一次他们能如愿以偿吗?

  主按照事先安排的日程,中美双方已在尼克松抵京当晚举行的国宴上完成了国礼交换。然而,就在美国人已经彻底打消了希望获得熊猫的念头时,转机出现了。2月25日的答谢晚宴,是尼克松总统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项活动。

  唐龙彬讲:“快结束的时候突然主桌上大笑,全体起立,又笑又碰杯,欢呼,我们马上就感到要发生什么事情了,马上赶到前桌上去,原来是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新闻。在那个时候周恩来总理就向尼克松夫人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们很知道,也很了解美国人民非常渴望希望有中国的熊猫,的确我们现在中国自己饲养的熊猫数量还是很少,但是我们再三考虑到美国人民这种强烈的愿望,我现在正式代表中国政府决定赠送美国人民一对熊猫。”

  周恩来的谨慎和小心也是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文化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之中。选择此时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对话,绝对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中方的回复让尼克松等待了六个月之久。当周恩来同意美国特使访华的信件转送到基辛格手中时,这位一向以沉着老练而著称的职业外交家竟然迫不急待地跑到尼克松的卧室,激动得不能自制。尼克松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基辛格说,总统先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总统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基辛格双手颤抖地念给我听”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安排谁做特使,作为尼克松的心腹、访华计划的总设计师,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自然是特使的不二人选。为了让基辛格的中国之行不被外界察觉,美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1971年,基辛格公开前往亚洲国家出访,7月8日,基辛格一行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宴会上,基辛格突然说自己肚子疼,叶海亚·汗总统对外宣称,水土不服加上旅途劳累,基辛格胃病突发,临时取消所有活动,去北部山区疗养。为了做得逼真,巴方甚至安排了一个贵宾车队经过首都主要街道,浩浩荡荡地朝北部山区开去,主车上还挂着美巴两国国旗,而里面坐着的当然不是基辛格!第二天凌晨,基辛格便直奔飞机场,登上了早已为他准备好的中国飞机,悄然无声地飞到了中国。曾参与接待基辛格访华的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回忆说:“我们派了专机去的,谁也不知道。到巴基斯坦去接他,我们那个时候大使给他安排,他对媒体传了个谎他说我的肚子不舒服病了,要到北部去休养,我们的专机到了就把他接到北京来了。这都是总理亲自安排、亲自策划,绝密的当时,谁也不知道。我们参与就知道,通过第三者,通过巴基斯坦当时的总统,跟他发生联系,因为我们中美当时之间没关系,没有联系的。”

  在基辛格抵京的当天下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就接见了他。不少报道说,基辛格在同中国领导人的谈判中表现得如何机敏睿智,谈吐如何潇洒,但据当时中国外交部随行翻译章含之女士回忆,情况井非如此,尤其是在会谈开始时,基辛格表现得十分拘谨,见到周恩来总理就紧张。有趣的是,由于行程紧张,基辛格在离开巴基斯坦时还忘记携带足够的衬衫,不得已从随行人员那里借了一件大号衬衫。他就是穿着这件不合身的衬衫,与周总理进行了会谈。他告诉周总理,非常高兴来到神秘的中国。周总理回答说,只要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当时直接参与基辛格访华任务的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告诉我们,会谈开始时的气氛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融洽:“大家知道周总理跟基辛格进行会谈,以为一定是非常的友好,但是不知道周总理在会谈中非常严肃地批评了美国,严肃地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对国际形势发表了批评美国的意见,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

  在谈到尼克松访华的问题时,双方都表示希望促成此次访问,但却都不想成为主动示好的一方。经过一番谈判,双方终于在文字上达成了共识。

  过家鼎主任讲:“美国人是我们当时最大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我们怎么能跟他坐在一起达成共识呢?但是,我们给他发表一个公报,而且其中提到邀请尼克松访华。让他来访华,我们当时没有外交关系,我们怎么邀请他,我们根本就互相不承认。所以,最后来一个‘获悉’、‘据悉’尼克松总统愿意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他适当、方便的时候来访。”

  几天后,中美双方在同一时间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主这绝对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出行前,尼克松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他对记者说,自己对中国的访问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基辛格后来回忆,尼克松早就开始精心准备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亮相。在总统专机降落之前,他反复要求所有随行人员,飞机降落后必须留在机舱里,保证他和第一夫人率先走下舷梯。为了弥补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过错,他决定率先向周恩来伸出友好之手。他们的握手持续了一分多钟。

  然而,尼克松并没有在机场见到想象中的热烈场景。没有令人眩目的鲜花与彩带,没有迎接国家元首的红地毯,也没有轰隆作响的礼炮,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五星红旗并排在机场上空飘扬。作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多少有些失望,不过,当军乐队高奏起《星条旗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客人在主人的陪同下检阅350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时,尼克松还是感受到元首级礼宾的气氛。确实,用何种礼宾规格接待这位来自敌对国家的元首,让中国外交部颇费思量,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拍板定调。当时担任尼克松访华的翻译章含之女士回忆说:“毛主席有一个具体的指示,就是说这个接待美国人是八个字,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因为当时美国和台湾还保持着外交关系,而中美双方还是没有任何的外交关系。所以当时就按着他是国家元首,已经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了。”

  1972年正值尼克松第一个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希望竞选连任的尼克松对此次中国之行寄予厚望,他也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获得美国公众的支持。然而,作为第一个访问未建交国家的美国总统和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在职美国总统,他所面对的美国国内反共及反华势力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令尼克松没有想到的是,出面为他“解围”的竟也是毛泽东,而这一些却仅仅发生在他抵京后不久。

  21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左右,周恩来突然亲自来到宾馆通知基辛格说,毛主席要在半小时后会见尼克松!当时的毛泽东已极少会见外国客人。而此前,美方先遣团在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时,曾多次提出会见要求,但都未得到中方的答复。

  当天下午,在尼克松抵京仅三个多小时的时候,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他。这一历史性会晤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台湾问题、日本问题、反对“霸权“等诸多原则性问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了出来。最后,毛主席还亲自送客人到门口。

  主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一行。

  周恩来讲:“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代表中国人民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的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尼克松总统热情回应了中方的祝酒辞,他亲自修改了助手为他草拟的讲稿,并特意加进了毛泽东诗词。

  尼克松致辞:“毛主席曾写道,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举行宴会前几个小时,他刚刚会晤过这位中国最高领袖。双方原定的会谈时间是15分钟,到最后变成了70分钟。显然,中美双方都把中南海里的好心情带到了宴会厅。这一天,周恩来和尼克松的情绪都很高昂,周恩来不时地仰首开怀大笑。

  宴会真正的高潮发生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在场的美国人惊奇地听到了一首熟悉的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

  章含之讲:“那要适合尼克松的这种心情,工人阶级的歌当然不能选了,所以我们当时就想,选一些特别富有美国乡村音乐味道的那种歌曲。”

  这种热烈的场面通过卫星传递在美国早晨的电视节目中实况转播,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尼克松非常感谢周恩来的细心和周到,因为这恰恰是他在1969年总统就职典礼时为自己选择的音乐。中国前驻英国、澳大利亚使馆参赞胡传忠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我们是管弦乐队奏美国国歌,让美国人感到很亲切,不只这样,尼克松喜欢听什么歌,也都奏了,结果那次宴会十分热烈,到最后,尼克松对乐队致敬,说你们奏得非常好。”

  对于选择这首乐曲,中方内部也曾发生过争议。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唐龙彬告诉我们:“当时有人说,我们演奏这种乐曲就是为美帝国主义唱赞美歌,他说完全是两码事,这些乐曲都是形容美国的风景优美,民族的淳朴,怎么能说是赞美歌呢?”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第一次响起了美国乐曲,中国人细心周到的接待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尼克松在欢迎宴会结束后,在周总理的陪同下专门到军乐团表示谢意。尼克松的一些随行官员也赞不绝口,这次宴会在外界震动很大,外电称,中方给予了尼克松总统亲切有礼貌而又恰如其分的礼遇。

  唐龙彬讲:“尼克松他夫妇两个人感动得,差不多眼睛有点潮湿的样子,他说这是我在出访所有的外国国家,听到的奏我们美国乐曲奏得那么好的第一个国家。他没想到。”

  备受感动的尼克松接下来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中国人表示了友好和尊重。究竟是什么举动使得这位美国总统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呢?

  宴会之后,周恩来去钓鱼台拜会尼克松,尼克松早早等候在门口,待周总理一到立即迎上去热烈握手,并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大衣。这一画面在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反复播出。一些主要报纸也在头版刊登这幅脱大衣的照片,并发表评论表示赞赏。

  唐龙彬讲:“这个镜头引起全世界舆论界的重视,也是头版头条消息的。尼克松是的确很会做工作,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他的确心里也是非常佩服周恩来总理。”

  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一直在商讨将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这一会谈主要在时任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与基辛格之间进行,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参观活动,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谈判桌上,常常为公报中的一句话、甚至个别字词,争论几个小时。从北京谈到杭州,从杭州谈到上海。其中,最棘手、最困难的是台湾问题。

  在彼此巨大的分歧面前,急于达成公报的基辛格提出仅在公报中含混不清地表述彼此共同点的方案,而周恩来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回忆说:“我们重新提出了一个草案,这个草案是由中美双方各自明确阐明各自的立场,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共同点不多没什么,最后一句话就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就这一句话是一个共同点,其他基本上都是对立的。这就成为一个联合公报的一个范例,过去联合公报都是写共同点、共识,但是跟美国我们共识不多,基辛格虽然受到周总理的批评,但是事后一直到现在为止,一直是高度赞扬周总理的政治家风度。”

  经过反复磋商,双方最终就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表述达成一致。美方首次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基辛格回忆说,当时美国选择这样的表述是为了避开当时其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事实。

  基辛格讲:“1972年那会儿,我们承认的还是台湾,我们还没有和北京接触过,而且北京也没有我们的大使馆。于是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段措辞,既承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事实,同时又不必触及究竟谁才能代表中国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5年之后也得到了解决。”

  2月26日凌晨2点,中美联合公报的全部文本落实了,基辛格等人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就等着公布了。然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却对公报文本提出了异议。他交给尼克松一份国务院工作人员认为公报应该加以修改的地方的清单,共有15处之多!暴跳如雷的尼克松恨不得一口回绝罗杰斯等人的要求,但考虑到国内的政治压力,又不想把白宫与国务院的关系搞得太僵,便与中方协商是否可以修改公报内容。

  对于美国人的要求,毛主席指示说,除了台湾部分中国不能同意修改外,其他部分均可协商。毛主席特别强调,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封闭了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之门终于被打开。这份诞生于笼罩在冷战阴霾时代的公报也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克松总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们来到中国仅一周的时间,但这却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对于更多的美国民众来说,尼克松访华的另一项重大收获,是从中国带回了一对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话还要从头说起。

  鉴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重要性,大到双方会谈的准备,小到美国代表团的住宿、饮食、车辆、通讯等,中方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然而唯独在赠送给美方的纪念品上,却迟迟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唐龙彬告诉我们,从交换国礼这方面,美国早就有所准备了:“早在访问之前半年多,尼克松总统就指示他一个主要秘书专门负责来选定送给毛泽东主席的国礼,结合中美这次最高级领导人会晤要改善关系这么一个政治目的来选制的礼品,最后他们是选择了一对天鹅。”

  这件由两只天鹅组成的雕塑名为“和平使者”,是美国著名雕塑家爱德华·马歇尔·波姆为了赠送给中国而专门设计制作的,象征着两国之间的友好、和平。而中方经过反复研究,还是按照民族传统准备了红釉瓷瓶、苏州的双面刺绣等作为礼品。

  当时,中国外交部礼宾司人员在讨论中也研究过,是否要向美国赠送大熊猫,因为美国人民非常喜爱熊猫,尼克松访华前几个先遣队来访时,都提出要去北京动物园参观,不为别的,就为能看一眼只属于中国的大熊猫。与此同时,他们也曾多次表达希望获得大熊猫的愿望。

  唐龙彬讲:“我们礼宾司也间接地向领导反映了一下,好像现在美国这方面,他多次在下面会谈当中都提出来想要我们的熊猫,而且他是再三强调这是美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我记得有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也参加了,他听到这种反映以后,当时没有正式表态,他只是表示了一下,送熊猫的事情以后再说。”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美国公众渴望获得熊猫的愿望再次被点燃,就在抵达中国的第二天,尼克松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北京动物园参观。这一次他们能如愿以偿吗?

  主按照事先安排的日程,中美双方已在尼克松抵京当晚举行的国宴上完成了国礼交换。然而,就在美国人已经彻底打消了希望获得熊猫的念头时,转机出现了。2月25日的答谢晚宴,是尼克松总统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项活动。

  唐龙彬讲:“快结束的时候突然主桌上大笑,全体起立,又笑又碰杯,欢呼,我们马上就感到要发生什么事情了,马上赶到前桌上去,原来是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新闻。在那个时候周恩来总理就向尼克松夫人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们很知道,也很了解美国人民非常渴望希望有中国的熊猫,的确我们现在中国自己饲养的熊猫数量还是很少,但是我们再三考虑到美国人民这种强烈的愿望,我现在正式代表中国政府决定赠送美国人民一对熊猫。”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