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误读的杨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2:30  正义网-检察日报

  施燕燕

被误读的杨斌

  杨斌,广州市检察院反贪局职务犯罪预防处检察官。因在“周模英溺婴案”中发表为“被告求情”的公诉词而倍受舆论关注。

被误读的杨斌

  趁着寒暑假,杨斌会把周模英的两个孩子带到广州来玩,原来沉默寡言的两个孩子慢慢有了笑容。

  □一个女囚和她的检察官的故事,一个看似悖谬的事件,让原本默默无闻的杨斌,一夜成名。

  □两年多的时间里,杨斌又时时处在争议中,其办案风格随着周模英案被舆论聚焦。

  □在饱受非议的那段时间里,她开始去学跳舞,甚至潜心去学心理学,“学着调整自己,慢慢变得平和起来。”

  □“当你去质疑一切的时候,你能不能告诉世界,什么是对的?”

  □杨斌也深知自己这种风格的公诉词是与潮流不符的,她甚至在微博上直言不讳地请喜欢“八股套语性公诉词”的朋友回避一下。

  □“帮助被告人这一点可能是被媒体放大了。在公众的认识里,觉得公诉人是指控犯罪的,他应该代表被害人一方,为被告人说话就是不正常的。”杨斌说,这是对公诉人立场的一个误读。

  2012年1月15日,站在“2011年度中国正义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杨斌流下了眼泪。作为一名检察官,或许从未有一位同行和她一样,同时承受了这么多赞誉和非议。

  从女囚开始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漂亮得令公诉人不忍多看,她来到这个世界,只有短短不到9个月,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起。作为本案的经办人,虽然我从未见过她,但我仍然为她的命运而感叹而痛惜,但愿她已经上了天堂,但愿她已经化为天使,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周模英溺婴案”的公诉意见书中,广州市检察院检察官杨斌这段饱含深情的话,被媒体广泛转载。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以指控犯罪为己任的公诉人当庭为被告人请求法庭从轻处罚,这是极少见的事情。公诉人杨斌一番“求情”的话,使得舆论大哗。

  而杨斌做的,远不止这些。在对周模英的救赎路上,杨斌几次只身一人从广州跑到江西,动用了一切自己可以动用的“体制资源”,解决了周模英家的宿怨,解决了他们的住房,把周的一双儿女照顾得妥妥帖帖。

  一个女囚和她的检察官的故事,一个看似悖谬的事件,让原本默默无闻的杨斌,一下子成名了。

  赞誉和非议

  这几年,杨斌一直生活在荣誉和争议的漩涡里。

  一方面,被媒体报道后,杨斌收到很多对她表示鼓励和赞誉的信,甚至有老百姓跑到检察院,给她送锦旗、送花。杨斌也被请到很多地方,为新进的检察官培训授课,她的报告会上,曾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有人将她称为检察人的骄傲。

  另一方面,两年多的时间里,杨斌又时时处在争议中,其办案风格随着周模英案被舆论聚焦。有人在杨斌的个人微博上留言:“公诉人不是社会学家、不是慈善家、不是政治家,杨斌是个好人,但她不适合做检察官,她更适合到民政部门、到慈善机构、到妇联去工作,她更适合做律师、做牧师。”

  杨斌回应说:“这个社会多一个像杨斌这样的律师、牧师意义不大。公诉人在担当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应当担当社会责任;在追求办案的法律效果的同时,还应当追求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公诉人必须具有社会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慈善家的悲悯情怀,政治家的担当和胸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诉人虽然不是社会学家、不是慈善家、不是政治家,但却应当担当社会学家、慈善家、政治家的责任。”

  曾经的杨斌,因为办案压力大,每天下班进家门之前都要在楼道里哭一会儿。在饱受非议的那段时间里,她开始去学跳舞,甚至潜心去学心理学,“学着调整自己,慢慢变得平和起来。”

  杨斌说,自己现在已经可以坚强并且乐观地面对一切质疑。她甚至从争议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开始反思,在所有人都在质疑的时候,有没有人能够站出来做一个示范,“当你去质疑一切的时候,你能不能告诉世界,什么是对的?”

  “非主流”公诉词

  杨斌的微博有2500多个粉丝。因多有人问及周模英案,虽然明知其做法颇受争议,但杨斌仍将该案的公诉意见书全文贴了出来。

  在这份2000字的公诉意见书中,杨斌费尽笔墨道出了周模英溺死亲生女儿事件背后的伤痛。

  “悲剧已经发生,伤痛也许永远都无法愈合。很显然,无论什么样的惩罚都无法挽回被害人的生命、弥补被告人的罪过。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什么样的判决都不过分。但是,家中的孩子和老人依然等待她去照料,没有妻子和母亲的家庭即将崩溃。因此,综合全案情节、本案的复杂原因、被告人的主观恶性、悔罪表现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鉴于被告人一直安分守己,克尽母亲的责任,其并不是一个本性恶的人,只因一时冲动想不开才做了蠢事,公诉人提请法庭在量刑时酌情从轻处罚。”

  没有中规中矩的法条讲解,没有严丝合缝的证据论证,甚至没有当庭痛陈被告人的“罪状”,杨斌式的公诉词,更多的是对问题根源和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思考。这样的公诉词,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叫好,更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开庭审理案件毫无疑问是一种司法活动,既然是司法活动,不管是公诉人还是辩护人,都要立足于司法的视角去论证问题。”

  “作为一个检察官,应尽量淡化个人色彩,注意坚守职业边界。”其实,杨斌也深知自己这种风格的公诉词是与潮流不符的,她甚至在微博上直言不讳地请喜欢“八股套语性公诉词”的朋友回避一下。

  “非主流”公诉词一经面世即遭非议,而对于从检20年、有12年公诉工作经历的杨斌来说,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1992年,大学毕业的杨斌,进入广州市花都区检察院,从事后勤文字工作。由于表现突出,1998年,杨斌被调入起诉科。

  那个时候,站在公诉门槛观望的杨斌,了解到的公诉词“套路”是罗列证据、宣讲法条、揭示被告人恶行,对被告人提出希望等等。“这样的公诉词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法官不愿听,被告人不愿听,旁听的群众也不愿听,更何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一段短暂的实战观摩后,杨斌被“赶鸭子上架”,虽然她也开始描摹被自己称为“八股”的公诉词,但她试着慢慢加入自己的东西。

  两年后,爱好文学的杨斌的公诉词自成风格。“我的公诉词注重的是个案的针对性,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控辩焦点;二是分析案件折射的社会问题、社会现实,凸显其现实意义。”

  杨斌称她办理案件的一贯态度是“繁者更繁,简者更简”,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她在公诉词中绝不回避;而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认罪、既没有控辩焦点也没有典型社会意义的案件,她的公诉词又极其简单,“没废话、套话,基本上不超过两分钟。”

  这样的庭审,用杨斌的话说,就是她在法庭上发言时,台下绝对是“鸦雀无声”。

  非议的漩涡

  2004年,通过遴选,杨斌进入广州市检察院,继续她的公诉工作。

  从在贫困生活逼迫下溺死亲生女儿的周模英,到为讨薪而烈火焚身欲与工头同归于尽的农民工高玉山,公诉人杨斌的悲悯之心溢于言表。

  “由于没有技能、缺乏文化,不少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和体力活。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然而,他们吃苦受累,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换不回平等的对待……对于在工地上挥洒了大半年汗水,急切地盼望拿着这些钱回家过年的被告人高玉山而言,这些血汗钱也许就具有与生命同等的意义……作为一名公诉人,我无法不去抨击高玉山的极端行为,但同时,那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人,他们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他们是否也同样应该受到道德、良知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这是农民工高玉山追讨欠薪故意杀人案的公诉词。“我不想也不忍发表诸如‘农民工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空话。”虽然再次陷入争议,杨斌依然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屡屡为被告人“求情”,杨斌因此无法挣脱非议的漩涡。有人指责这是滥用公权力的同情,也有人说这是法与情的混淆,甚至有人奚落说:“律师都希望遇到这样的公诉人,自己都不用开口讲话了。”

  “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一个案子办下来,能够让律师敬佩,让被告人服气,何乐而不为?让有罪之人认罪服法,安心服刑,这难道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法律效果之一吗?”

  事实上,杨斌并不喜欢“为被告人求情”这个说法。在她办理的上千件案件中,她也为被害人做了很多工作。她曾经为他们四处奔走讨要赔偿,对那些因为经济拮据请不起律师的被害人,杨斌还会事无巨细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走法律程序。

  “帮助被告人这一点可能是被媒体放大了。在公众的认识里,觉得公诉人是指控犯罪的,他应该代表被害人一方,为被告人说话就是不正常的。”杨斌说,这是对公诉人立场的一个误读,“公诉人代表国家出庭公诉,不是单纯代表被害人的利益,我们首先维护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兼顾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利益。”

  杨斌说,这种角色定位对公诉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任何案子,都要考虑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要达到这种要求,唯有基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当你愿意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你会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是不是还可以再多做些什么?”

  ■对话杨斌

  问:周模英案是您转变办案风格的开始么?

  答:世界上任何事物或者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不可能是突然转变了,而应该看他平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我平时是一个特别冷漠的人,我不可能在周模英一案的办理中展现一个性情迥然不同的杨斌。

  问:您被称为“花都区检察院最无情的人”?

  答:据说有一次,我经办的一宗案子的当事人辗转托人想找我说情,不知怎么托到了一位警察那里,他一听说是我经办的,赶紧劝这位当事人:“别费心思了,找她没用的,她是花都区检察院最无情的人。”后来才知道他们给我起了这么个外号。

  问:有人说,您为被告人做这些事情虽是善举,但已经超越了公诉人的角色定位。

  答:我父亲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常爱和我念叨,“公门里头好修行,朝廷里头好办事”。你看看你多幸运,别人想帮都帮不了,你有机会有条件去帮,别人帮一个人就只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就只是一件好事,你帮一个人的效果等于别人帮一千个人,做一件好事等于别人做一千件好事,要珍惜、要多积德。

  问:微博上有很多对您的质疑。

  答:争议本身就代表着进步,有争议是件好事,因为争议意味着关注,探讨,反思,总有人会从中得到启发和勇气。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就是旁人眼中的“另类”,以为只有自己才会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微博让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都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和愿望。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