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少“暗金”在涌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4:13  舜网-济南日报

  中石油加油站加好油后,要到店内刷卡。

  到中石油加油的消费者,拿着卡等待加油。

  □本报记者 汤启卫 王宝泓 □统筹 孙华

  加油卡须充值后方可消费,

  卡内金额不计利息、不能提现、不能透支。中石油的加油卡下,到底有多少“暗金”在汹涌流动?连日来,不少遭遇“交钱容易退钱难”的消费者,对中石油卡提出质疑,并追问中石油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暗金”涌动下,

  隐藏着多少金钱交易、权益博弈以及对法制的挑战?

  办了3000元的加油卡,剩余2000元退不出———消费者与中石油争夺“话语权”

  如果不是为了得到那3%的优惠,王先生很可能不会办这张中石油加油卡;同样,如果不是因为没能如愿享受到那3%的优惠,王先生也很可能不会仔细研究附着在这张加油卡上的隐秘利益。“以前,这张加油卡在我眼里就是一种方便顾客加油的媒介;但现在看来,它就像一块有强大魔力的磁铁,为中石油吸引来数额惊人的沉淀资金。”2月22日,王先生这样向记者感叹。

  “争的不是优惠,是话语权”

  在2011年8月之前,王先生并不了解加油卡。那个月的某一天,王先生到七里堡路东的中国石油第27加油站加油,对方推出的一项优惠活动吸引了他。“只要办一张3000元以上面值的卡,每次加油就能优惠3%。也就是说,加100元钱的油能省下3元钱。”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暗自算了一笔账,发现这比银行的活期存款还划算。

  “但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2012年2月初,王先生去加油时,未能如愿享受到那3%的优惠,工作人员告诉他,这项优惠活动停止了。“如果想继续享受优惠,必须再次充值。”

  这让王先生无法接受,他实在想不明白,加油卡里明明还有2000元,为何还要充值?“何况办理这张加油卡时,他们并没告诉我这项优惠活动的截止日期。”

  交涉无果,王先生要求加油站将加油卡里的钱退换给他,却被对方拒绝。

  “啥?我不但不能享受优惠,还不能退钱,你们这是啥霸王条款?”这让王先生较起了真,他不再只是为享受不到那3%的优惠心疼,而是郑重审视起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应得权益。

  这番思考的结果让他有些沮丧。“因为我发现,在中石油这种大企业面前,像我这种消费者根本没有话语权。说优惠就优惠,说不优惠就不优惠,解释权都在他们那里。”

  “他们相当于无息贷款”

  沮丧之余,王先生又重新给这张加油卡算了一笔账,并发现了一些让他惊讶、意外的玄机。“这笔账与我之前算的那笔账截然不同,我以前认为办这张加油卡比在银行活期存款还划算,但现在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最划算的并不是消费者,而是中石油,他们相当于向消费者无息贷款,而且贷款的数目不小。”

  王先生向记者解释一般情况下加油卡里都会有零头,而这些零头是通通不退的。“每张卡里的零头可能也就几毛钱,但如果中石油发行的每张加油卡里都剩下零头,这合起来又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

  王先生说,即使不算零头,仅加油卡里的充值金额就是一笔巨额沉淀资金。“一张加油卡面额一般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并且上不封顶。中石油在全国有这么多加油站,他们一年得发放多少张加油卡啊?消费者不可能将卡里的钱一次性用完,那么这中间就会形成一个时间差,这就为中石油提供了无偿使用这笔沉淀资金的机会。”

  算来算去,王先生发现,他本为享受优惠而办理的这张加油卡,并没有让他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加油卡优惠了中石油,而不是我们。”

  “这不是失职,是不公平”

  对于王先生的遭遇,中石油客服热线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加油站负责办理加油卡的工作人员没有告知王先生优惠活动的截止时间是工作人员的失职。但是,加油卡的优惠信息确实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王先生想继续享受优惠,可以继续充值,1000元金额享受每升汽油优惠0.05元,3000元金额享受每升汽油优惠0.15元。至于王先生加油卡里之前剩余的2000元能否享受此次优惠,则要看济南本地的加油卡优惠信息。

  对此,王先生并不认同,他对记者说:“这不是工作人员失职的问题,而是中石油没有本着公平的原则来对待消费者的权益。”

  本报记者暗访中石油加油站———“送人的加油卡一般不记名”

  2月22日,本报记者到济南的数家中石油加油站暗访调查,发现加油卡这张小小的卡片里隐藏了诸多利益链条。其中一家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直言,很多顾客购买加油卡送礼,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们宁愿放弃优惠,也要购买不记名加油卡。

  加油站催促记者离开

  22日下午,在英雄山路一家加油站,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给车辆加油。记者发现,正在加油的5辆汽车全部用加油卡付费。在记者驻足观察的5分钟里又有14辆汽车来此加油,其中有9辆车使用加油卡。

  得知记者的身份后,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催促记者离开。对于记者有关加油卡的追问,工作人员认为是少见多怪,“来我们这儿加油的顾客,一半以上都用加油卡。”

  “很多人买卡不是自己用”

  在山大路一家中石油加油站,等待加油的车已经排起长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顾客都用加油卡,图个方便。”记者看到,售卡处有四名顾客在办理加油卡,其中一名顾客为加油卡充了2000元钱。“有时候办卡的人能排起长队。”附近一位居民说。记者从柜台的购卡登记册上偷瞄到,仅第一页纸上,就登记了6位在2月22日办卡的顾客信息,购卡额度1000元—3000元不等。记者想翻看更多信息,但被工作人员制止。“不能随便看,有些顾客不想让别人知道身份。”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顾客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二环西路一家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揭开了其中隐秘。“很多人买卡不是自己用,这个你懂吧?就是拿这个送礼,跟购物卡一样。”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部分顾客一般购买不记名的加油卡。“不记名的加油卡不能享受优惠,但他们宁愿放弃这部分优惠,也不愿意登记姓名。”

  隐藏在加油卡里的“沉默资金”

  这是一笔“沉默资金”,因为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这笔“沉默资金”就隐藏在加油卡里,其中的巨额沉淀资金就如一个失声的傀儡,任凭一双无形的手来操控。面对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诉求,它沉默了;面对舆论对于信息透明化的诉求,它沉默了……

  2月23日,记者代表消费者致电中国石油加油卡客服中心,要求他们公布加油卡储值资金账目,但遗憾的是,他们保持了沉默,以账目掌握在“相关部门”手里为由拒绝。“我们应该一起呼吁,让这笔‘沉默资金’开口告诉我们真相,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一消费者表示。

  ●中石油客服:账目得问“相关部门”

  近日,连续有多名消费者向本报反映在使用中石油加油卡时与加油站产生争议,争议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加油卡优惠期限、加油卡零头不退等方面。其中部分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提出进一步质疑:“中石油利用加油卡吸收资金是否合法?目前中石油通过发行加油卡吸收了多少沉淀资金?这些沉淀资金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

  2月23日,记者就消费者反映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石油加油卡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针对消费者提出的公布加油卡资金账目的要求,这名工作人员表示:“账目得问相关部门,我这里没有。”“‘相关部门’是哪个部门?”记者问。“这个你也得去问‘相关部门’。”这名工作人员回答。“你不能告诉我吗? ”“这超出了我的工作权限。”

  记者将这些情况反馈给消费者后,他们感叹:“’相关部门‘真神秘啊,跟中石油加油卡里的‘沉默资金’一样神秘。”

  ●内部人士:10万张卡每年能带来1000万利息

  中石油加油卡客服拒绝公布资金账目,就难以估量他们因此获得的收益。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笔资金虽然对外“沉默”,但在中石油内部,它却偶尔流露出只言片语,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笔“沉默资金”的数额之大。

  据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报道,截至2009年10月20日,中国石油山东销售公司IC卡发卡量突破9万张,累计充值2.5亿元。

  截止2011年5月底,中国石油宁夏销售公司共计发行加油卡201466张。

  据中国石油报报道,2010年年初至2011年11月4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完成100万张加油卡的销售任务……

  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一位来自石油销售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10万张加油卡里的充值金额就能达到10亿元以上,其中的沉淀资金在1.5亿元左右,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一年至少能为石油销售企业带来1000万元利息。“你就按照这个估算,自然能明白其中的利益所在。”这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44个电话都不能让中石油开口

  2月23日,受消费者委托,记者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公开加油卡资金账目的要求。遗憾的是,记者在一个半小时里打了44个电话,从集团公司到山东销售公司、再到济南办事处,都未能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9:20,记者拨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官方网站上的联系电话,记者告知采访意图后,接电话的女士表示:“这个你得找可以说话的人。”

  9:25,记者拨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思想政治工作部的电话,却无人接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查号台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只能通过这部电话联系思想政治工作部,但其始终无人接听。

  9:46,记者联系上位于青岛的中国石油山东销售公司,该公司营销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建议记者联系一位“陈处长”。“我们公司两地办公,陈处长在济南,专门负责加油卡的事情。”

  9:50,记者反复拨打这位“陈处长”的办公电话,却一直无人接听。

  9:56,记者再次致电中国石油山东销售公司营销处,查询“陈处长”的个人电话,但被工作人员拒绝。“你还是打他办公电话吧,多打几遍。”之后记者又多次拨打营销处电话,却不再有人接听。

  无奈,记者只好反复拨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中国石油山东销售公司营销处、“陈处长”等部门和人员的电话。但不是电话无人接听,就是接听后被挂断。

  记者查询通话记录发现,从9:20到10:50的一个半小时里,记者先后拨打44个电话,辗转联系中石油多个部门,但始终没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

  中石油加油卡的“三重解读”

  一斑可窥全豹。小小加油卡,背后折射的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美国《财富》杂志、英国著名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智库和CSR顾问公司,三者曾联手以财富全球500强的前100家企业为对象,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评估和排名,中石油排在第80位。采访中,对于具有强大“吸金能力”的中石油加油卡,各界人士进行了经济、政治和民生层面的解读。

  加油卡的经济解读

  冲击货币制度和金融市场秩序

  “使用过加油卡的顾客知道,中石油规定加油卡必须是先充值再消费,不能透支。这样,当大家往IC卡里充值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往中石油账号上存款,但对方不给你利息。一个经常打着和世界油品价格接轨的幌子、不断去提高油品价格的企业,你愿意把你的钱无偿地借给它用吗?”

  近些年来,抵制使用加油卡的声音,一直没有中断过。

  目前,随着中国石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其加IC油卡可在遍布全国各地的联网加油站加油、购买便利店商品及支付其他费用。中石油卡,俨然成了能够代替货币流通的“硬通货”,中石油则在实质上办了一家“中石油银行”。

  “动辄以亿计的预付款,给中石油带来了大量的利息收入,如果这笔钱从银行贷,利率还将翻番,一反一正,中石油从预付加油款中得到的利润惊人!”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刘超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这对金融秩序、货币制度都存在冲击。”

  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讲,加油时用银行卡在POS机上支付完全可以实现,没必要再弄一套电子货币支付系统。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持此观点。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表示,眼下预付卡除了使用较多的商场购物卡外,凡是要用现金充值,并等同现金使用的卡,均是预付卡。

  他分析:“预付卡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但其中最大的获益者肯定是发卡的商家,可以获得巨额的无息现金流。尽管类似预付卡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严重扰乱了流通领域的秩序,造成消费市场的过度竞争。”

  由于存在扰乱货币流通秩序,逃税漏税等问题,早在1995年,我国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就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有违反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1998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通知,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2005年5月,我国出台的人民币管理条例,再次明确制作、发售各类购物券、代币券等都是违法行为……

  然而,与类似禁令相伴的,中石油加油卡的发放量一直在不断攀升。

  加油卡的政治解读

  助推腐败并拉低社会诚信

  采访中记者发现,办理中石油加油卡的顾客,动机主要有二:贪图使用加油卡“加油优惠”;办加油卡送礼用。在第二个层面上,“买卡的不用”和“用卡的不买”,已不是秘密。一张小小的卡片,背后不仅牵着长长的利益链,更隐藏着深不见底的腐败之渊。

  山东大学社会学者高洋接受采访表示,加油卡等预付卡的存在,让纪检、监察部门深感头痛。送卡者在购买这类卡片时是无记名、不挂失的,这样的卡,谁都能使用,再严密的纪检、监察规定,有时也很无奈。

  “这对社会生态的冲击是巨大的,严重拉低了社会的诚信度,阻碍了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效建设。”高洋表示,“对于各类预付卡,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但包括中石油这样的央企在内,却对政策法规视若无睹,如此一来,国家政策法规的权威何在?公信度何在?普通百姓就这样想了,一个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都这样,我何必去遵守相关的法规规定呢?”

  其他国家,也使用类似的加油卡加油吗?高洋称,在一些发达国家,多数采用信用卡加油。在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除了具有金融的作用外,还可以在几乎所有地方使用,包括加油,不必再单独办理别的卡片。“在新西兰等国家,偶尔有为了奖励而发行的加油卡,这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加油卡的民生解读

  滋生乱象引发各类骗局

  记者发现,庞大的市场需求,导致送“加油卡”的人越来越广泛。收礼的人,家中的“超市卡”、“加油卡”越来越多,也出现了问题,那就是自己消费实在太多,用不完过期作废可惜;送亲朋好友怕人家嘴不稳,传出去要坏事。怎么办?

  有需求,就有市场。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互联网上还是大街小巷,回收加油卡等预付卡的小广告比比皆是。

  2月22日,记者搜索“加油卡”信息时,各类办卡机构、交易机构充斥眼前,加油卡灰色利益链条俨然成公开的秘密。济南一家“预付卡交易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主要交易加油卡,“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咨询如何能办到最优惠的加油卡。”

  对于“黄牛”们而言,倒卖加油卡就是为从中赚取差价牟利,低折扣买入高折扣卖出,一张卡一转手就能赚几十块。他们渠道广泛,可以批量卖给公司,又可零售卖给消费者或者直接帮助顾客刷卡。卖不出去也可持加油卡到设在加油站内的商场内买烟酒甚至是电器等商品,然后卖给回收店,赚取利润。

  据该网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他都在审核着各类售卡、卖卡信息。除了购物卡,加油卡、优惠券信息发布量仅居其次。“这个平台很活跃,但不排除黄牛在其中倒卡。”

  加油卡还衍生了“套现族”。如何套现,采访中,黄牛公然支招,“你拿加油卡帮别人加油,找个加油员,然后让他帮你套现,好处费10%左右。”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套现族所持的是以单位名义办理的加油卡。

  出现交易乱象的同时,伪造加油卡低价销售等骗局时有发生。“5000元加油卡就卖1500元”,“3折销售,团购加油卡”……不少地方的警方,甚至专门为类似的加油卡骗局专门做出预警。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