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天,谁来种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4:45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吴允波 贾瑞君 张海峰

  一年到头在农村跑,64岁的省政协委员、“果树大王”公茂田经常感到一些忧虑,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太少了。

  这次省“两会”之前,公茂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研。在一个村庄他发现,种地的人基本上是五六十岁左右的,约有1/4的年轻人出国打工了,1/3的人去外地打工了。村民给公茂田算了一笔账:种粮食一亩地收1500到2000斤,每斤平均一块二,加上种粮补贴、扣除成本收入2000元左右,而在外打工一个月挣两三千元很寻常。去掉开支,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可赶上务农半年的收入,上过学、有知识的年轻人谁还愿意种地呢?

  1985年,36岁的公茂田听说家乡蒙阴县农村可以承包荒山,于是从一家工厂辞职回乡承包了一座荒山,20多年累计种植各类果树3万多株,将荒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近年来又引进培育了“扁桃”等果树新品种。公茂田因此成为当地开发荒山、勤劳致富的典型,也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说到高兴处,他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如果当时不回乡承包荒山,就没有我的今天。”

  来自平度的省人大代表、省鲜食葡萄研究所所长昌云军告诉记者,当前,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的确是现实,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相对较低,但如果放任农产品价格,又会导致物价上涨过快,这其实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宏观调控面临更多的两难选择。”昌云军认为,通过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可以让农户既能分得土地的红利,又能得到工资性收入。他提醒说,这个进程中,必须充分保护农户的利益,防止以土地流转为名剥夺农户土地的行为。

  省人大代表李庆喜说,在鲁西南农村土地自发流转的现象很多,但多数是将土地租给了亲戚或者邻居经营,由于缺乏指导和规范,转租的形式和价格都不尽相同,最后引发了不少纠纷。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威海市委主委于富波认为,制约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在建立之中,流转制度又不健全,农民进城难留又有后顾之忧,所以宁可个人粗放低效经营,这严重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益。

  省人大代表李成明认为,“明天”会有人种地,但这些人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也包括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农民。政府也在加强引导,今年已重奖全省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种植小麦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再给予10元奖励”,又透露出明确的信号。

  省政协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王鸣歧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应当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推动农民的终身教育,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升学与就业兼顾、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在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同时,留守或回乡的一部分“农民”则可肩负起农业现代化的使命,那时“农民”也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