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都江堰市着力打造西部投资热土

  核心提示

  理顺政策机制、完善产业链、规范项目管理、优化服务环境,新的一年,都江堰市推出多项政策措施,将以旅游国际化为主导、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依托、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四化”联动,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2012年,都江堰市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2011年同期增长50%以上,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幅提高到40%以上。全年计划完成省外到位内资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新包装储备项目20个以上、新洽谈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以上。

  区域经济的要义是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三年多来,作为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全省恢复重建的重要战场,都江堰市经历了从灾难到振兴的跨越,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然而,在后重建时代,都江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

  慎思笃行。新的一年, 围绕成都市委“五大兴市战略”的要求,都江堰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第三圈层,“尾雁快飞”、奋力“赶超”的勇气和责任意识在都江堰人中入心、入脑。“都江堰市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重建精神,深入贯彻‘五大兴市战略’,力求各项工作在已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全面提升都江堰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在该市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对新的奋斗目标信心百倍。

  资源篇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都江堰市基础坚实优势独具

  都江堰市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本底,文化厚重,资源丰富。七年统筹城乡改革、三年灾后重建,历经灾难与悲壮,凤凰涅槃的都江堰市谱写出坚强与奋起的动人赞歌,实现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生与奇迹,为都江堰实现产业振兴,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面貌脱胎换骨。地震后,都江堰人负重自强、科学重建,圆满完成6.1万户农村住房、3.88万户城镇住房、65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464个医疗服务机构和计生站点的重建工作,建成体育场、新闻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档案馆、规划展览馆、社会福利院等一大批公共设施;“五纵五横一轨一带”城市道路骨架全面形成,建成都汶高速龙池隧道、玉垒山隧道和崇义互通式立交桥,岷江跨江大桥由1座增加到7座,形成了能迅速通达全国各地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城乡日均供水能力增加到12万吨,污水日均处理能力增加到10万吨,220KV变电站增加到两座,110KV变电站增加到三座,燃气管网里程增长了460公里,网络入户数增长了5倍。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道路、供水、排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在都江堰全面形成,城乡面貌脱胎换骨,建设水平整体跨越二十年!

  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震后,都江堰市域经济仅用两年时间就全面超过灾前,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灾后振兴崛起的奇迹!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重建圆满完成,虹口景区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青城国际(豪生)、逸岭锦江、第六感、蓝光(万豪)、礼里假日等一批五星级酒店在都江堰聚集,《道解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道教文化节、虹口国际漂流节等文化旅游活动与产品不断创新,都江堰旅游业“绝地”振兴;百伦广场、沃尔玛、大润发等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在都江堰聚集,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在上海对口援建的大力支持下,该市全力推进工业新城打造,完成北区6.67平方公里基础配套和项目覆盖,建成30万平方米标准化工业厂房,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被确定为“成都市重点服务外包示范区”, 工业集中度提高至70%;建成惠及都江堰市40%农业人口的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达27个,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49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5个,现代农业生态本底初显;该市更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猕猴桃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果品,猕猴桃、厚朴、川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荣获“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中国果菜产业化先进市”、“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等称号。

  对外开放合作成效显著。该市加强与瑞士瓦莱州、法国日索尔、英国爱丁堡等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和投资促进。2006年以来,都江堰市成功引进法国法冰力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瑞士凯撒里兹酒店管理学院及中国台湾乡林涵碧楼酒店等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外贸出口2.15亿美元。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该市统筹实施“万盏灯光耀古城”、“名木古树秀古城”、“岷江活水进古城”等古城区打造工程,建筑风貌改造超过13万平方米,建成玉垒阁、宣化门等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心城区、蒲阳干道市政管网建设,完成70余条城市中小街道;建成“都市之光”、“熊猫广场”等景观广场,全面提升都江堰大道、蒲阳干道、成灌高速入城沿线等道路景观形态,打造了“壹街区”、“中国水街”等特色街区;城市建成区由19.5平方公里扩展到35.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9.9%提升到41.7%,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等殊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系列令世人瞩目地簇新成就,让后重建时代的都江堰视野更辽阔,信心更充足;优越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充沛的人才资源,更令其成为国内外众多商家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

  未来五年,都江堰市将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以旅游国际化为主导、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依托、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四化”联动,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生态田园化,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城市。

  数字:2006年至今,都江堰市接待游客总量翻了一番,达到1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翻了两番,达到63亿元。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达到72亿元;工业经济逆境攀升,工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达5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了两番,达到32亿元;全市耕地规模经营达22.5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20亿元,较2006年现价增长44%。

  政策篇

  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2012,都江堰市开启壮阔新航程

  产业是骨架,是支撑。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必须以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

  已经开局的2012年,按照成都市委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总体定位和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的各项要求,都江堰市将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高端酒店集群,建设城市综合体,瞄准国际化集团引进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坚持“产城一体”发展理念,围绕“一区一主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太阳能光热项目,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现代生态农业目标,以猕猴桃、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一:“四化”联动

  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四化”联动是2012年都江堰市经济工作的主题。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及先进景区相比,都江堰市旅游还存在“产业水平低”、“资源分布散”、“产业链条短”、“高端项目缺”等薄弱环节,更面临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因此,必须以更高的目标引领旅游发展,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同时,工业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壮大市域经济的主支撑。都江堰将立足资源环境特点,大力发展以智力密集型为取向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生态限制的“阀门”转化为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窗口,把相对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实现工业赶超发展;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加强农业基础体系,突出农业多种功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提速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让资本涌进来,让游客留下来,让人才聚起来,让产业兴起来。

  关键词二:产业倍增

  “与成都一、二圈层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都江堰虽然处于后发阶段,但土地资源储备充足,农村土地整治实现全域覆盖,足以支撑未来10—15年的发展。”这既是都江堰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尾雁快飞”的着力点,也是该市振兴跨越,实现“尾雁赶超”的爆发点和持续动力。

  新的一年,该市将进一步发展载体、瞄准高端、提升存量,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增强工业经济支撑。该市将按照“产城一体”思路统筹推进工业新城开发建设和蒲阳城镇改造,着力将工业新城打造成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样板区;鼓励机电企业资产重组、联姻发展,完善产业缺失环节;同时,着力培育高新技术“单打冠军”,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培育5-8户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关键词三:全域开放

  2011年,都江堰市紧紧围绕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要求,成功引进天府国际·凤凰城、时空之旅、英国VTP空中主题公园、国际文化中心、国际商业中心等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开工落户,为推动当地三次产业全面振兴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市共计新签约社会投资项目18个,协议总投资275.5亿元,实际到位省外国内资金51.9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41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1亿美元,同比增长31%、30%、30%。

  都江堰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担当了试点责任,是成都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都“圈层融合、错位发展”的部署之下,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环境。尤其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的全球关注、全国关心,上海援建及长效合作,为该市扩大开放增添了新的优势。该市将瞄准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努力实现全域开放及招商引资新突破。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航程已经起锚。都江堰正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全速前行!

  数字:2012年,都江堰力争新引进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其中特别重大项目5个),实现到位资金40亿元;引进重大新型工业项目8个(其中特别重大项目4个),实现到位资金37亿元;新引进重大现代农业项目2个(其中特别重大项目1个),实现到位资金3亿元。

  行动篇

  四大举措齐发力

  都江堰市构建“投资首选地”

  天当其时,奋勇争先。要至千里,须从跬步迈起。

  近日,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拿出了本市对外开放的“计划书”: 2012年,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幅提高到40%以上。全年计划完成省外到位内资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新包装储备项目20个以上、新洽谈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以上(其中,新签约、新开工特别重大项目10个以上)。为完成该目标,都江堰市各级政府部门和产业园区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行动举措。

  措施一

  理顺政策机制

  推行“按规矩办事”出台多项管理办法

  2012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在总结该市对外开放暨投资促进政策,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域开放及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都江堰市重点社会投资(产业)项目投资促进管理办法》、《都江堰市引进重大和特别重大投资项目奖励办法(试行)》、《都江堰市聘用投资顾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投资促进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了政策机制,为投资人建立起制度保障。其中,高薪聘请具备国际视野、国际项目运作能力的投资顾问;每月召开一次重点社会投资项目专题会议,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每周召开市长办公会,听取项目推进情况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外来投资企业家座谈会;对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规模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或具有引领性、关键性、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及国际化项目,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和各类要素配置,优先和重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给予支持等政策措施,刚一推出就受到众多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关注与好评。

  措施二

  完善产业链

  着力引进特色重大产业项目

  都江堰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都江堰市将瞄准地域、瞄准产业、瞄准行业、瞄准企业,集中精力做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该市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抓好集聚性、配套性、特色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承接的链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充分利用瑞士瓦莱州、法国日索尔、英国爱丁堡等国际友好城市平台引进外资,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圈区域引进内资,进一步深化与对口援建上海市的长效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对接与跟踪。

  据介绍,该市将积极开展国际休闲度假产业、机械电子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古城区(壹街区)新业态、对日招商、离岸招商、上海招商等十大专题招商活动;鼓励投资者进入国际旅游、文化创意、现代服务、软件信息、机械电子制造、生物医药制造、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发建设。

  同时,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备案制度和三次产业项目评审准入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杜绝承接过剩产能,防止污染转移,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重大项目,实现招商引资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

  措施三

  规范项目管理

  从“多头共管”到“跟踪到底”

  为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都江堰市不仅改变了过去向乡镇、部门直接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的考核方式,在具体项目的推进管理上还采取了市级领导项目负责制——根据市委常委片区负责制分工和市政府领导分工,确定“一对一”的市级领导对责任项目跟踪到底、全程服务。

  “过去土地问题要找分管国土和建设的领导,营业执照又要找工商、税务,此外还要向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办理工业产品许可证等,一般企业要办理十多个登记证,大的企业甚至要办理上百个,多头管理令大家头疼不已。”某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都江堰市推行由市级领导专人负责的“一对一”服务,无疑减少了企业在中间环节上的消耗,为广大投资人带来了福音。

  该市还坚持实行“四级工作例会制度”和乡镇(街道)“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召开市长办公会、项目现场办公会、企业家联席会、投资促进业务工作会等,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区域布局、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及推进落实等重大问题;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自推动,直接负责招商引资的策划组织、项目洽谈、协调服务及跟踪落实,切实为外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措施四

  优化服务环境

  为投资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悉,通过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完善并联审批服务方式,都江堰市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实现“一窗式办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认真及时协调处理外来投资者的投诉和建议意见,依法处理投诉案件和纠纷,切实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人身及财产安全,努力为外来企业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和竞争环境。

  分析产业空缺,创新招商方式,搭建招商平台,健全推动机制,都江堰市正努力构建多元化对外招商格局。以企业评价作为政府序列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围绕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的配套发展、集群化发展,突出产业链招商;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优化奖惩措施,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考核实效;充分发挥普什宁江、海蓉药业、伊顿农业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与上海文广集团、中信集团、中国电力集团、北京今典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的沟通合作,挖掘潜在招商机会,加大以商招商力度;充分利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古城区、壹街区等产业资源,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端产业战略转移等。后重建时代的都江堰市,正大踏步走上建设“投资首选地”的金光大道。

  数字:到2016年,都江堰市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五个翻一番”;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两个超越”:超越“十一五”期间都江堰市发展的平均速度,超越“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的平均发展速度,进入全省十强市(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40亿元以上。入境游客及接待游客总量分别达到60万人次和1920万人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以上。

  本报记者 李自强(图片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