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克服企业的短视和侥幸?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5:40  重庆时报

  

如何克服企业的短视和侥幸?
韦清 专栏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经济学教授本报高级顾问上游智库专家

  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已经降到了低谷。

  近一两年来所披露的产品质量事件,已经“升级”到著名企业,最近的安信地板被指甲醛超标事件,只不过换了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罢了。连业界最知名的品牌都如此令消费者不放心了,大家还指望什么呢?

  我在本报去年4月8日和今年2月3日的专栏文章中,前后论及商业诚信问题。今天,我想再谈谈造成目前商业信誉低下的根本原因以及政府的作用。

  假设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至少是短期理性的,就不难得出结论:企业之所以选择不顾及自己商业信誉的行为,是因为这样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仿冒名牌也罢,质量低下也罢,吹嘘可以“包治百病”也罢,以次充好也罢,在服务业中“说一套做一套”也罢,等等等等,凡此种种,无非图一个可以达到低成本高售价的目的。

  要寻求导致这种情形泛滥的原因,我们不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

  先谈短期和长期的问题。商业信誉的建立,主要是利于长期。但正如凯恩斯当年反驳那些批评他的理论主要是短期观点的人时所揶揄的:“至于长期,我们都死了。”没想到凯恩斯半开玩笑的这句话,验证了当今很多企业的行为方式。别看几乎每家企业(那些从一开始就没有注册而纯粹以制假为目的的企业例外),都对内对外地宣称:“我们要办成‘百年老店’!”,但又有多少企业是这样做的呢?

  今年刚出版的1~2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就有一篇文章,专门探讨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问题,说只有不到10%的企业流传到了第三代,而70%的企业在第二代以及第二代之前就垮掉了。

  “富不过三代”虽是中国的古语,但在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墨西哥人的说法是“父亲商人,儿子绅士,孙子乞丐”,巴西人说的是“父亲富有,儿子贵族,孙子贫穷”,意大利人则说“从草根到明星再到草根”,美国人说的更直接:“三代,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

  可见“百年老店”只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而已。

  所以,真正具有长远意识的人并不是很多的,“捞一把算一把”的想法倒更容易“深入人心”。这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因素,但实际上与下面所说的查处有关,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同样是一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想想看,如果弄虚作假很容易暴露,情况就会有所改变。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腐败的论文,论及腐败与查处率的关系。企业弄虚作假的发生率,同样与查处率有很大的关系。查处率太低,导致企业弄虚作假的成本很低,这实际上是在放纵企业的虚假行为。我很多年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罚他个家破人亡”。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官方的或民间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能够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检查,只要有问题,就立马查处,严厉打击,并马上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布,看还有谁敢弄虚作假?

  检查的对象,不是以企业为参照点,而是以产品和服务为参照点,因此,所针对的主要是流通环节。因为现在有不少“地下工厂”,它连注册都没有,你怎么检查?但它的产品总归是要进入流通环节的。

  根据媒体披露的公开信息,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披露,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机构每年的抽查(特别是“3·15”期间),二是消费者的举报和反馈。

  作为消费者,我常在想,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常规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果真是那样,很多不幸的事就不会发生,我们消费者也可以更放心地购买和消费。

  当然,即便是有了这样一个常规的机构,也还存在怎样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的问题。原来贴有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是令人放心的,现在都贴这样的标签了,还能令人放心吗?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公共经济学告诉我们:提供信息,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而信息,就包括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息。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