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选“深圳十大观念”体现推进改革的决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7:55  深圳特区报 微博

  

评选“深圳十大观念”体现推进改革的决心
观念影响中国——南方谈话20周年与深圳十大观念专题论坛昨日在深圳召开。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评选“深圳十大观念”体现推进改革的决心
评选“深圳十大观念”体现推进改革的决心
评选“深圳十大观念”体现推进改革的决心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韩文嘉 见习记者 林洲璐)观念改变深圳,观念影响中国。昨日,来自北京、香港、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从“纪念南方谈话20周年”与“深圳十大观念”出发,以高阔的视野摆下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从南方谈话到十大观念,发源于深圳、极富生命力的改革精神和理念,影响着中国的今天和未来。

  深圳观念评选为全国做出示范

  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此次论坛名为“观念影响中国”,“深圳十大观念”则成了论坛中的关键词。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算起来,我第一次成为深圳人是在28年前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做了这样的开场白。他对“深圳十大观念”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现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深圳十大观念’,非常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俞可平说,“深圳十大观念”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的过程,从思想意识形态的角度去总结深圳的变迁,这有助于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坚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深化今后的改革。

  俞可平认为,十大观念的评选过程,就显示了民主的要素。“这项评选将全体市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全市的居民都能思考和参与讨论,这其实就是个公民参与的过程。深圳的这一做法可以在全国其他地方起到示范作用。”

  深圳精神深圳观念将激发改革发展活力

  “深圳十大观念”同样获得了国外学者的青睐。曾撰写过《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美国作家库恩也通过视频参与了本次论坛,并对“深圳十大观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深圳十大观念’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敢闯敢干、注重创新’的远见在新时期的体现,无论是其实事求是,贴切实际的内容,还有推动市民评选‘十大观念’的工作方式,都反映了深圳领先全国,推进改革的决心。”

  库恩表示,在今天复杂的全球经济中,外界对中国加速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大国责任的压力日增。深圳精神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创新思维,如能被正确应用到中国的不同地区,将能影响中国的宏观政策,并激发全国发展活力。

  “龙年新春评论”打造新深圳观念

  香港商报总编辑、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作者陈锡添说,深圳今天所有的改革成果,无疑都是源于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当今,面对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现象,持续推进改革仍是不二的选择。“在今天,深圳应该更加解放思想,弘扬‘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去闯,去冒,去试,大胆去改革传统的发展方式,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努力在各种体制改革中寻找突破口,逐步推行。”他说。

  “十大观念是深圳人追求的缩影,同时也是深圳的一部发展史”。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他对“观念文化为什么会在深圳大力发展”给出的答案是,虽然深圳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深圳是改革的热土,是激情燃烧的现实培育了这些观念,而敢闯敢试、敢想敢提的特区人打破框框,不守常规,以先行的观念为自己鼓劲。他认为,深圳的观念、文化的发展要植根现实热土,紧随时代更新,把握国际趋势,在观念文化上再次领跑全国。

  “事实上,《深圳特区报》的‘龙年新春八评’,已经成为打造新时代深圳观念的先声。”李凤亮说:“八评”意义非常丰富,《根本出路还是改革》,让我们看到了特区人坚定不移的改革信念;《必须摒弃“GDP为王”》显示了从深圳速度、深圳效益向深圳质量发展的思路;《以公平促共富》表明了深圳对市场伦理、社会正义的坚守;《释放社会活力》创新了社会管理的理念;《民力创未来》回答了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改革是第一政德》说出了民众的期待,《国民精神定成败》犹如振臂一呼,在道德颓败的今天不失为一种警醒。“这些新的观念,显示深圳已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大步迈进,并将不断丰富自身的观念文化,创造深圳更加灿烂的未来。”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思想越解放社会越进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从中国的迅速崛起、深圳的巨变,都显示出,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而且解放思想要彻底。只有彻底解放思想,才能极大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思想解放越彻底,社会进步就越深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以“思想解放要彻底”为题的演讲,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呐喊。

  俞可平认为,新思想新观念的提出,往往会触动一些利益格局和保守力量,会引起抵制和反对,如果没有一种超越个人和集团利益的胸襟,没有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境界,面对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就会畏缩不前。“现在我们观察到,老年人的思想更解放,年轻人却往往畏首畏尾,这是社会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原因。”俞可平对此表示,社会应当为年轻人的解放思想提供更加敢言,更加宽容的环境。

  在俞可平看来,解放思想要抓住根本宗旨:为什么要解放思想?为什么要推行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任何思想、制度、政治,只要使人民更加幸福,国家更加民主富强,就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实践。

  俞可平还提出,解放思想要有胆识和远见,要从实际出发,解决眼前和以后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同时,解放思想要落实在制度创新。“解放思想绝不是简单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理论、新观念,而是针对新的挑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一点一滴推动社会的进步。”他说,改革的行动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一些大的改革和探索需要规范和引导,需要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推广,持续发展。“党和政府要提供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容许并且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革除旧观念,树立新风尚。”俞可平最后说:“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思想解放的过程应当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

  深圳应重拾“草鞋精神”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林洲璐

  作为《深圳十大观念》之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对话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深圳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圳要实现比肩国际大都会的目标,他认为应该重拾“草鞋精神”。

  丁学良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不但改变了深圳、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南方谈话体现了过人的胆略和见识,这一点我的感受非常深。”

  “有胆有识是深圳的精神价值,希望深圳能继续保持当年穿草鞋的精神,哪都敢走,走错了大不了把草鞋扔掉”,丁学良认为,深圳过去的成就靠的是有胆有识,过去深圳穿草鞋,可现在穿的是皮鞋,敢闯的精神有点退化,而到了21世纪初期,深圳要有向前的勇气和底气。

  丁学良表示,展望未来20年,深圳只有找准目标,才能激发出过人的胆识,产生过人的绩效。他说,目前,伦敦、纽约、波士顿、柏林、巴黎、东京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城市,这几个中心城市敢于创新,能承受创新带来的撞击,深圳应该把自己定位成这样的城市,使其不仅成为华南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并成为东亚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关键的一点是要吸收和积聚更多的创新能量,尝试其他城市不敢尝试的事,在这一方面,深圳政府应该为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软环境做好自己的工作。

  “现在深圳的硬环境已经十分具有吸引力,这是优点,下一步就是要借鉴和吸引其他城市的软环境优势,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的管理方式等。”丁学良指出,深圳已经有了非常难忘的20年,因此要有更加辉煌的未来,深圳还需更包容、更多元、更睿智,拥有更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只有这样,深圳才能在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道路上迈出扎实的步伐。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

  公平正义凝聚改革开放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林洲璐

  “我今天看到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其中有一句话很引人注意: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一上台便以平实的开场白表达自己的观点,掷地有声。

  孙立平认为,探讨“观念影响中国”十分有意义,而从深圳的角度来说,在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时刻,讨论观念变革的意义还表现在需要一次新的观念变革,需要一个新的观念形成。

  “现在面临的改革问题是转型限制。”孙立平说,在改革走了几十年之后,在改革当中获得巨大利益的集团要求不要再往前走,也就是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是我们过去30年改革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利益格局,“改革再出发要有改革的新目标、新共识,就是要有公平正义。”

  为什么要公平正义?孙立平表示,公平正义是凝聚改革开放的核心,如果没有普通民众对改革的认同,这个改革是不成功的,能获得认同最基本的就是公平正义。第二,也只有公平正义,才会为社会奠定更稳固的基础,一个社会的基础需要有一个公认的价值,比如法制和秩序,上上下下都要有这样的共识。同时,也只有重建公平正义这种共识,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提升人们幸福感,使人民生活得更好。他说,广东是中国最早提出要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省份,而且近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的幸福感来自什么地方,我觉得有一条主线,就是公平正义的主线。

  孙立平还认为,改革仍需要更彻底些,“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看到中国这些年取得的重大的成就都是和改革分不开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因为这些年改革得不够彻底,所以还需要更彻底的举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