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敢问“水路”在何方

  

敢问“水路”在何方
南海江头村有着“南海最美乡村”的称号。
敢问“水路”在何方
水乡的静谧之美。

  寻找城味③

  佛山三年“造城”计划已经启动!可以想象,随着市政府“大手笔”的投入,未来佛山城市面貌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其中有一点特别需要留意的是,佛山在城市不断扩容的同时,以水而闻名的村镇出现了“被包围”的态势。佛山未来是走一条有着“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之路,还是选择走自己的城市水乡文化道路呢?因此,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佛山如何打好“水乡文化”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的话题。

  策划:翁晓鹏、邓柱峰

  统筹:王广永

  文/记者李倩、张学斌、邓柱峰、王广永

  图/记者罗知锋

  走访

  南海“周庄”:从画中走出来的江头村

  出千灯湖地铁站后沿保利酒店方向一直向前,穿过一片繁华的市区后稍右转,一个红色牌坊出现在路边,上书“江头毓秀”。这里就是被誉为南海“周庄”的江头村。

  昨日,刚下过雨的江头村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河涌在村里安静地流淌着,两边或是爬满了绿苔的红砖瓦房子,或是有着精致雕花的百年老屋,还矗立着一些贴了瓷砖的新房子。

  河涌往前流去,水面变宽后竟被分为两条河流。在这河道分流之处有一户人家种了一棵大杨桃树,结满果实的枝丫将脑袋探出围墙,悬在水面上方。当我们路过时,杨桃树边一只黑狗叫了起来,顿时打破了村子里那仿佛画卷般的宁静。

  江大叔今年55岁,他在江头村这条河涌边已经住了55年。他告诉我们,两条分道的河涌分别流向汾江河及千灯湖。“小时候,我经常在这个河道里游水、洗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水就变坏。现在不敢游泳了,但还在里面捕鱼吃。”他说,虽然近年来村里很多人都出去了,但大家的祖屋大都留在了江头村,村里也流传着很多已出去的人们的故事。

  “最著名的是清末翰林江孔殷啦,宗祠前都有他的亲笔。还有其他人,有人在上世纪80年代修了河边的路,还为河道加了围栏,还办了卫生所。”江大叔的家就在名人旧宅的斜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河涌。坐在河涌边,听着他慢慢聊着这个村子的故事,才发现岭南水乡绝不仅仅是水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

  乐从古村:水网交错的美丽

  距离佛山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世纪莲体育馆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大墩村。现在,这个村子将作为佛山新城拆迁的重要部分而进行改建。

  昨日记者在大墩村村委会看到了改建的沙盘图。在三个改建方案中,唯一共同不变的就是保留了梁氏家庙周围的建筑及河涌的原有水系。而在村委会外面的河涌,也正是这个水系的一部分。沿河涌走向梁氏家庙,一路上水网交错。

  梁氏家庙旁的河道里,是靠船用的百年石耳。“这个村子除了梁氏外,何氏也是大姓。后来为了和平共处,两个家族就以一条河涌为界划分了各自地盘。”今年二十多岁的梁小姐说,这些故事她也是听老人们说的,“但这些河涌确实是村民们以前的交通要道。在没有车的时候,大家都乘船出去,这些水道可以去到乐从镇里。”

  “很多村民不想改迁河道。因为大家说现在河道用的石头都找不到了,希望能保留原貌。”梁小姐说。

  未来之路

  佛山新城:让河流重归自然状态

  与长三角地区多大江、大湖不同,佛山新城一带都是纵横交错的河涌,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记者从佛山新城了解到,在原生态水系利用方面,他们将采取既保留,同时再通过人工改造提升水系品质的方式,以“岭南水乡”为基础建设这个现代化的佛山中心城区。

  水乡有水,还要有绿。按照规划方案,将恢复河岸缓冲带、沿河浅滩、深潭及池塘,使城市的河流重归当年“近自然”的状态;滨水两岸则规划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滨水步行系统。佛山新城管委会曾这样计划:周庄、乌镇内河流里有摇曳的乌篷船,将来佛山新城也会有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船只行于河涌上。

  桂城叠滘:十番、龙舟、古建筑融入水乡文化

  叠滘自古以来是佛山有名的水乡,境内水网纵横,近年来周边污染严重,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涌,河水变黑变臭。桂城街道城建和水务局规划股林股长介绍,从2007年开始,桂城街道累计耗资近2亿元,将生活污水截污进市政管网,再疏浚内河涌的原有污水,这样下来叠滘水系逐渐变清了。

  水清了只是打造水乡第一步。据介绍,叠北、叠南有以古祠堂为代表的文化古迹,茶基村的“十番”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外,随着河涌水质好转,扒龙舟这一古老的民俗运动又火了。

  周庄保留河两边的民房特色做得比较好,叠滘设想在河边建设一些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凉亭,通过一条长达几公里的步行带,将传统村落、汾江河堤、叠滘水乡和历史宗祠等相串联。根据规划,这些都将作为旅游配套片区,依托汾江河水系进行建设。

  专家点评:

  “岭南水乡”可变“岭南水城”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称,佛山是典型岭南水乡地区,顺德、南海的桑基鱼塘便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关于城市升级过程中,过去是“村庄在水乡”,现在是“水乡进城”,城在水中,城水相融。他透露,佛山目前有两个地方已经在做关于水的文章,第一个是千灯湖的东扩区即金融C区,就是一个按照岭南水乡的模式打造的街区,第二个是三水新城的建设规划战略,专家组提出三水要建设产业新城、广佛肇绿心、南国水都,其中“南国水都”项目就是岭南水乡的一个样式,希望把云东海、西南涌和整个珠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水系,让城和水相融。此外顺德新城区、西江新城都准备用水来做文章。

  他认为,怎么样把水在一个城市里面用好,确实是一个大的文章。过去珠三角是一个水运发达的地方,靠水运对外交流,后来汽车工业出现以后,我们就远离了水,但现在随着城市的升级,人们对城市生存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水成为生活之水,把水文章做出来的话,那么宜居城市也就出来,“幸福佛山”也就出来了。

  袁奇峰认为,在水乡都市化的过程中,第一个就是要把水环境保护好,第二个是把水环境建设好。在现今条件下,可能要对“岭南水乡”重新定义和创造,由“岭南水乡”向“岭南水城”转变。

  记者观察:

  水乡与都市化如何兼容?

  小桥、流水、人家,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我们的岭南水乡,大抵都是这样一幅画面。时至今日,我们谈论保护岭南水乡,其实更多的是保留那种韵味,至于现代人的生活早已用机动车来出行,用洗衣机来洗衣服,过去水乡的人文风貌恐怕也无法原汁原味地保存。

  所以,在都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我们的水乡如何保护?如何与未来的城市形态兼容?值得规划专家、文化专家去思考。广州的荔枝湾涌改造就是岭南水乡与都市化融合的一个好示范。

  佛山新城的大墩村也好,桂城的叠滘也好,要融入佛山都市区,首先就要将水乡的优秀文化载体发扬保存好。比如说叠滘水乡的“龙舟漂移”是珠三角唯一的龙舟弯道技巧比赛,无论将来这一片区升级成什么样,这个特色也需要好好保存。另外,水系沿线的风貌需要优化,比如说水质恢复好,沿岸的树木、码头、栏栅等小景点花心思整合好,然后两岸的传统建筑在一定红线范围内保护好,说不准就成了佛山自己的“周庄”。试想,在写字楼区中有那么一弯绿水,小桥、流水和人家的风貌成了都市中的园林,其实也是一种“水乡味”的都市体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