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爱情遗忘的村庄 娶妻生子只能靠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10:13  新浪评论

  “你见过猫上树那种抓挠吗?有时候我心里就那么难受。我们也是人啊!就是生错了地方,不知道老天怎么能对我们这样地惩罚啊!看着妹妹眼神一天比一天更忧郁,我简直感觉自己就不配当哥哥。我们还能抱怨谁呢?怪父母把我们生在这里?那是不合天理。我只能怨自己没本事,命不好,生在这么个祖辈都穷的地方了。我现在最着急的不是自己了,因为我把妹妹也给耽误了,我心里难受极了,可妹妹也太固执太保守了。她说我娶不上媳妇她也不结婚。一个穷字就把我们这个家给毁了。这个老师,你说我能有办法跳出这个穷窝窝吗?我也出去打过几年工,每年干下来还是个两手空空啊。现在给村里放羊,吃饭在家里,倒还能落下几个钱。可这只能够个种庄稼买肥料的,哪有钱娶个媳妇?这娶媳妇就真只有做梦了。再说我们这山垴里的,三十几岁就已经等于给结婚‘判死刑’了,娶不进个女孩子了。农村寡妇、离婚的比女孩子还条件高,因为她们受过苦了不会再嫁到这样的穷地方来。我们村的一个女孩子离婚了,你知道她为什么离婚吗?她在外面成了‘那个了’(卖淫)。现在她两个弟弟都考上大学了,都是她一人供着,你说是丑还是不丑?没有办法啊,好好的一个女孩儿,这都是穷给逼的。她父母老实得连一个大气都不敢喘的人,现在在村里更是低着头走路。回头又一想,他家没有这个女子(女儿),那两个儿子能上得起学吗?唉!有好有坏吧。我还有什么权利去评说人家呢。看看自己一个不缺胳膊不少腿脚的大男人,过着这么难过的日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小时候村子里放电影,有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那时还不懂,现在想起来,再看看我这个村,有多少个娶不来媳妇的光棍,差不多一半了,就是娶回来的,好几个都是上西藏去接藏族女孩子嫁过来。现在连门都不敢让人家出,生怕人家知道还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就跑了。我们这个村啊,就是那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嘿嘿,这个老师,我和你说话没有压力。我这话在心里憋了好多年了。今天碰到你了,我们都是年轻人,我觉得对你说了你不会笑话我。我看你人就很好,要不干嘛从上海跑我们这个山垴垴里来,耐心听我们讲这些,还那么认真了解我们农民的情况。我有许多想法,就是挣不到钱,没有本钱。你能帮我在上海找个固定点的工作吗?我攒点本钱还回这里来,我就不信这里改变不了!”

  我俩坐在田埂上海阔天空地聊了许多,回头来还得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他站起来去摔土块驱赶羊群往前走。他单薄的身躯在摔出土块的刹那间几乎把自己都要摔了出去。回味他刚才说过的话,最精彩的就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确是啊!这个小小的山村,我还未走进这个村子之前还对它有一种美好的幻想。“祝家台”让我还联想到祝英台、梁山伯。可现实并不是这么浪漫,这里不但没有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且村民中的男人的婚姻生活基本只能是一个梦想。

  他们的那种没有任何依靠与指望的窘境,不了解的人没有实地走近他们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我怕有人对他们说三道四,说他们懒惰,怕问他们为什么不走出来。其实他们都是非常善良和勤劳的人。就拿魏家兄弟说吧,老三在家种庄稼,弟弟在外打工。油菜籽前天刚卖掉他就给在外边打工的弟弟买回一身新衣服,叠放得平平整整。魏家老三对我说:“我在家里干活,穿破点没人笑话,我弟弟在外边不能穿得太差了。”一个大男人说出这样的话,我感动得当时差点都掉下眼泪来了。他在山上庄稼地里抓了只野獾仔,这让他和他大哥吃了今年第一顿肉。他们满足的神情让我看着心酸,也许他们习惯了缺油少盐的生活,不觉得有什么。

  魏老三不停地用手摸着给弟弟花30多块钱买的一套“西服”,他有种做家长的得意与自豪,好像是自己穿在身上的那种满足。

  他只能买得起这一套,只能在抚摸中感受新衣服的美好。

  魏老三才比弟弟大几岁,但我从他的表情里真正感受到了“长兄如父”的含义。这句话在魏老三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摘自《粮民 中国农村会消失吗》一书(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与“光棍村”,这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学习了今年中央(2012)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后,却让我很自然地把二者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了。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两段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这两段重要内容,突出了今年或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完成这样重要的“任务”呢?一号文件也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方向和方略:“根本出路在科技”。

  任务、方向(方略)都非常明确了,接下来就是由谁来按照政策所指引方向去完成这“至关重要”的任务了。毋庸置疑,要完成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首先是在农业一线工作的农民了。若没有在农业产业一线工作的农民或者农户,再好的农业科技成果也不会自动长出满足十三亿多人口粮食与果蔬来,农业科技也就成为空中楼阁,至少在现今的农业科研者(农科研究机构)与农业生产者(农民或者农户)“两张皮”的关系下,是如此。因为没有农民种地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人员至少在目前不会也无力去大面积耕种土地,为十几亿人口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由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首要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问题,然后才是科技贡献它重要的力量。

  “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最为凸显,农民问题中“光棍村”的问题就更为抢眼了。

  为什么我要这么看似突兀地,把“光棍村”摆在了农民问题前面?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广大农村,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大多都集中在一些不能离开年迈父母的农民以及那些无法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身上(他<她>们因缺乏应有的技能、知识、或者本钱,还有是无力在城市让子女入学的父母)。可这些留守在农村、留守在土地上、留守在农业上的农民,有很大部分(大多为男性)无法婚配,甚至整个村子沦为“光棍村”。

  “光棍村”历史上就有,但是自从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光棍村自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飞速形成”,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光棍村”“空心村”“寡妇村”“老弱病残村”不断涌现。这些“村”的涌现不是个好兆头。在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与人口不成正比,至今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口,其主要因素就是中国农民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让相对稀缺的耕地生长出足够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后,如今在农业一线的劳动力就集中在我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特殊群体的农民身上,可恰恰正是这些农业劳动力的农民,却被日益“物质化的社会”无情的抛弃,让他们成为无法婚配的光棍,让整村庄渐渐形成了“光棍村”。

  就在近期一则视频报道说:“永州市双牌县访尧村是个出了名的光棍村,全村120户,有一半就是光棍”。也正是这个“光棍村”,还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留守妇女”和她孩子被杀害。根据报道内容看,主要还是与两性关系有关……《南方周末》也曾经报道过贵州同样有着这样的“著名”光棍村。这样的“光棍村”若是个别现象也就罢了,在我帮扶“万村行”所到过的一些农村,不论是西北、西南地理条件相对差的省份,还是中部、东部平原地区,在农村光棍现象不夸张的说,有着“传染与蔓延”的趋势,尽管大部分村庄只是些苗头。正是“光棍村”的不同程度的出现,它无意间折射出一个无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农村里男性农民婚姻问题(“性福”问题)。

  由婚姻问题(“性福”问题),又折射出农业一线劳动力稳定性问题,还有附带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没有劳动力的稳定,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家庭、婚姻的稳定,农业生产如何保持稳定发展,如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一个再也不能忽视与回避的大问题。

  就此问题,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应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一号文件的执行与实施也会大打折扣。我在这里也只是做个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三农”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给出解决方案,不要让这样的“光棍村”继续蔓延下去,直至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没有“光棍村”的“脱光”,没有农民的幸福,就不可能有“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十几亿人口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一定要从每个农民(农业产业生产者)的个体幸福来做起,只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问题,才能达到无忧的有效供给保障,科技才能得以起到更好作用。一号文件的精神才能得以真正的实施与落实。

  光棍没基因 可是代代传啊

  在大团渔村走访农户、了解农户生活现状、考察地理条件、与农户探讨发展出路时,在这里除了地理条件差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农民长期处在自然半自然的生产状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这个全村只有242口人的山村里光棍就有17人,即将进入光棍队伍中的二十八九的未婚找不到对象的男村民就有9人。在这样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超过二十五岁没有结婚的男人,要是没有突发好事降临,再想找到结婚对象的可能性几乎就是零了。

  在岳家湾社有户强姓农户,父亲由于家庭贫困而“抱儿子(男方入女方门,在这里不叫上门女婿,就叫抱儿子)”到了这个家,又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留下妻子与两个儿子生活,可小儿子在二十刚出头时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整天疯疯癫癫、痴痴呆呆的把母亲和哥哥一大部分精力耗费在照看他的身上。当我走访到这户人家时,疲惫消瘦的母亲也已是百病缠身,但还要每天给两个儿子做饭。哥哥到婚娶年时由于给弟弟医病,本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家庭就很难找得到不要彩礼的女孩子嫁给他,就这样七十有几的母亲和一个疯子儿子,一个已经四十岁的光棍儿子一起艰难的生活着。四十岁的大儿子一边要照顾已经年迈的母亲,一边还要照看疯了的弟弟,他就不能外出打工,家里的经济来源几乎是没有,就依靠几只鸡生蛋换来一家三口的油盐酱醋钱。在去年地震之后,房子被震毁,要重修就只能望着倒塌毁损的房屋叹气。当我走进那家已经倒塌一半的房子时,疯子弟弟就睡在泥土地上简单铺的简陋的棉絮上,外墙就用一块破烂的塑料布抵挡着,只见他在那里瑟瑟发抖。

  在宋家山社有一户,也是“三口之家”。两个光棍,一个已是六十岁、一个已近四十岁兄弟俩和八十多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眼睛几乎看不见什么了,老人就依靠记忆和听力还经常要给两个儿子做饭。年轻一点的光棍儿子很想出门打工挣点钱以贴补家用,可是八十多岁的母亲和六十多岁哥哥都体弱多病,他只好在家依靠耕种那几亩薄地来维持一家的生活。在这个大山上,耕地都是陡坡上勉强开垦出来的,庄稼完全依靠老天睁眼下雨才有收成,雨大了就水土流失、泥土滑坡随水流走了,无雨就干旱不长庄稼,严重时就颗粒无收。去年地震也把他家的房屋全部震垮,一家三口生火做饭、睡觉就全部在两顶小小的塑料布支起的帐篷里,灾后重建住房对他们也只有在希望之中重建了,在现实中是无钱重建了,尽管国家会同样补助给他们家两万元补助金,但不足的资金需要五户联保才能贷到款,可他们这样的贫困户有谁愿意为他们承担这个无法偿还的连带责任呢?所以贷重建款也是不会有什么希望,除非有更为特殊的政策照顾。

  以上两户农家四个光棍的生活境况,与其它的光棍家庭是大同小异。昨天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光棍交谈时,他说出几句堪称经典的话来,“光棍无基因,可是我们村的光棍却是代代传啊(每一辈人都有光棍)!不是我们不勤劳,而是我们的汗水流在这样的土地上溅不起个浪花花,山大了声音小了皇帝听不见,阎王老子听见了还嫌烦。靠劳力挣不来饭钱,想做个买卖还没有本钱呶。”

  他说后还自嘲地说,“命贱,爹娘把我们生在这里了,认命不认命也只有这样了,瞎编几句顺口溜解解闷,管不了用。”

  的确如这位光棍所言,这里山大、坡陡,耕地瘠薄,依靠农业是无法生存的,但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由于文化程度低,大多都到煤矿、铁矿、砖瓦厂、建筑工地等干苦力,一年的收入很是微薄,每年回家过个春节有的连外出的路费也凑不齐。在这样的生活现状下,依靠自身搞地震灾后重建是何等的困难就可见一斑了。

  在这个山区村子里,出现这么多光棍,贫困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地方政府对山区农民的生活与经济发展过问极其有限,尽管每村还有公务员性质的驻村干部。山区农民本来由于贫困所致文化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要依靠他们自身来寻求脱贫解困之路是极其困难,这就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来走上摆脱生活困境的发展之路。

  这里并不只是盛产“光棍”,这里也有着许多地方无法实现与拥有的无污染的天然牧草资源,全村69户242口人,拥有的天然灌木林区在五万多亩以上,冬季时间短,可食青草时间每年在300天以上。在我对全村考察结束后,我考察确定的发展方向与王村长的多年愿望不谋而合——发展养殖业,养羊、养牛、散养土鸡等。

  这可能是不再代代传光棍的一个曙光,但是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给予帮扶才能得以实现。

  ——摘自即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粮民 中国农民会消失吗》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