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猫爸爸”张和民:让大熊猫回家是我永远的追求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11:11  中国新闻网 微博

  

  

“熊猫爸爸”张和民:让大熊猫回家是我永远的追求

      资料图:2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熊猫世界饲养近7年的“福州五号”大熊猫,从福州乘坐飞机回到四川成都,以“准新郎”的身份参加繁殖工作。中新社发 詹托荣 摄  

  中新社雅安2月24日电题:“熊猫爸爸”张和民:“让大熊猫回家是我永远的追求”

  作者 刘忠俊

  “2012年9月30日,卧龙大熊猫家园重建将完成,因地震分养各地的卧龙大熊猫也将全部回家,”中国著名的大熊猫专家、被称为“熊猫爸爸”的张和民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建完成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理念最先进的大熊猫保护机构。

  放弃美国绿卡和优厚待遇的诱惑,毅然回到大山深处的山沟里,带领同事先后攻克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题,又将大熊猫从圈养、野化训练到放归野外推进,致力使大熊猫世代繁衍下去。他,就是张和民。

  1983年,箭竹开花,全国野生大熊猫普遍断粮,大熊猫家族繁衍生息面临严峻考验。大学刚毕业的张和民放弃了留在繁华都市的工作机会,申请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从此开始结下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

  1987年,张和民被公派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毕业时,想留在美国很容易,填张表就能领‘绿卡’,但我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和民一谈起大熊猫好像有讲不完的故事。

  “这一生与熊猫结缘,我把熊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张和民回忆说,让自己最伤心的是1992年,当时一只母大熊猫受孕,生下一只熊猫宝宝,这是研究中心第一只人工哺育的熊猫宝宝。然而180天后,这只熊猫宝宝突然死亡。“那种痛苦和绝望简直快令我疯掉了。”

  1995年的一天,张和民在训练大熊猫“英英”爬树时,“英英”突然发脾气,转头抱住他的小腿紧紧咬住。为此,张和民住院3个月。“它肯定是嘴下留情了,要不我的腿就残废了。”回忆起当时惊险的一幕,张和民笑着说。“英英”现在成了“英雄妈妈”,创下生育15仔的纪录,其中有7对是双胞胎。

  经过10多年的艰苦研究,张和民和同事们使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熊猫数量从10多只发展到80多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

  “大熊猫繁殖数量上去了,我们又开始了大熊猫的优生优育,更加注重圈养种群的质量和遗传多样性,同时,圈养大熊猫通过培训放归野外的科研,这也是我的最大心愿。”张和民说,2003年7月,当同行们还在为尽可能多地繁育大熊猫而努力的时候,该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正式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一期项目”。2006年,通过野化培训的大熊猫“祥祥”被放入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2007年2月19日,“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发现,经研究人员分析,“祥祥”是在与当地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落,造成严重内伤致死。

  “通过对“祥祥”的分析研究,我们获得很多新的情况和经验。”张和民说,2010年,他们又开始了二期野化培训,采取了母兽带仔的培训方式,让幼仔在自然的环境里出生和成长,减少人为干预。“草草”和她的孩子——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大熊猫幼仔“淘淘”,先后经历了暴雨、泥石流、大雪灾等自然灾害,正在逐步适应野外的生活。“淘淘”不仅灵活地掌握了行走、爬树、采食等基本生存技能,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警惕性和野性,懂得驱逐异类。今年4月,“淘淘”将转入第三期培训场,下半年将放归大自然,科研人员将会对其进行追踪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们每年将选择3至5只熊猫来进行野放驯化。争取能有8至10只大熊猫回‘家’,扩大野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同时,初步形成一套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的技术标准,并向同行进行推广,促进整个保护事业的发展。”张和民说,“我们这代大熊猫科研人只干两件事,解决圈养大熊猫繁育问题和圈养大熊猫回归野外的问题,这两件事足够让我干一辈子了。”(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