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两岸未来在政治及文化方面的突破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17:28  国际在线 微博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马晓叶):近年来,两岸在经济上已达成了多项共识和成果,未来两岸在文化及政治军事方面将有哪些突破?记者连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

  记者:近日,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率团到台湾进行了参访,台湾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称,郭市长的这次参访是文化ECFA的春燕,那么是否可以理解在未来,两岸将进一步加强文化方面的交流?

  谢郁:我觉得两岸关系的发展像一辆车的话,它应该有几个轮子来共同的向前进,双方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文化教育;还有就是社会的、民众的交流;还有政治的交流、政治的协商等,当然它不是同步的,我觉得应该是有序的,以合理的速度。现在我觉得文化交流的推展非常重要,它对经济来说是一个助力,它对社会交流来说是一个依托。

  两岸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下,来进行的一些交流,它反衬出来的又是一种文化的渗入, 2012年两岸应该进一步推进的就是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走向制度化。它也像经济交流一样,像签署ECFA这样,就是说文化也应该双方通过交流,累积起一些经验,最后能够签署文化交流协议、教育交流协议,让这样一个交流制度化,这样也算是文化交流取得的一个现实成果,海峡两岸可期待的也就是这样协议的签署和诞生。

  记者: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两岸经济的交流、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达成了一些共识。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很多人也会在猜测,在马英九执政的四年当中,会碰触政治和军事议题吗?两岸会不会形成一个政治互信和军事互信?

  谢郁:应该说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最后走向政治对话、政治协商,这应该是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最后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这在未来总是不可回避的,这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双方政治分歧通过对话协商最后来解决,来达成一致,最后甚至出一个什么协议。和平协议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在2008年12月30日,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六点建议的时候,就提出过这样的倡议和呼吁,就是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展开政治对话,消除分歧,建立军事互信,最后达成和平协议,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目标和方向,它是要等条件成熟才可以展开的。我们要非常的理性,它不是说我给它一个时间表,几年来就可以解决掉的,它不是那么简单,它是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规律。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四年,双方可以通过民间、学术这样一个低端层次,就这些政治议题,双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来互相沟通信息,让两岸双方的政策研究者来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对方想的是什么?然后对方可以妥协的是什么?进行这样的交流,这样交流出来的一个成果就是让互信不断增加,实际上现在双方,只要有足够的互信,很多东西就容易解决,所以累积政治互信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记者:在前一个阶段的公开场合当中,马英九是这么来讲述他心中的两岸的和平协议,他说即使是两岸没有签和平协议,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制度化。对此谢教授您有怎样的看法?

  谢郁:实际上我们知道,两岸和平协议这个在两岸都是有高度的民意支持的,我们看到马英九和他的执政当局也主张这个和平协议,我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愿望,但是和平协议的达成实际上是需要很多的政治前提和条件的,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比如说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才能够展开政治对话,那么双方如何来维护它,如何来让这个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样一个东西更加清晰化,有更积极的作为,我觉得这些都是为未来开辟政治谈判,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创造条件的部分,所以我就觉得要想达到和平稳定化、永久化、制度化,实际上它必须得通过政治谈判这个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如何让这个“一中”原则法制化、固定化、清晰化,这首先是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以后,开始政治谈判,军事互信机制也好,和平协议也好,甚至于更进一步的武力问题也好,导弹问题也好,都是放在这个里面来谈的,所以你现在把所有的前提,甚至双方政治地位的问题都不谈,只要一个单独的和平,我觉得这个有点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