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澳门新马路是骑楼保护区

澳门新马路是骑楼保护区 澳门新马路是骑楼保护区

  

澳门新马路是骑楼保护区
新马路的海鱼图案。
澳门新马路是骑楼保护区
新马路一座骑楼只剩外墙。
澳门新马路是骑楼保护区
新建筑使用骑楼形式。

  即使重建也要保留外立面 新口岸建筑适应岭南气候具备骑楼特色

  文/图 记者杜娟

  骑楼作为一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不仅在广州广泛分布,在整个沿海地区,甚至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地至今也仍有不少。澳门尽管面积不大,骑楼文化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扬。尽管澳门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只有5000万澳门币,但骑楼维护、更新的办法却有不少。

  澳门经验

  维修重建 先保外墙

  景观统一:老骑楼即使倒塌只剩外墙,都要用钢架支撑住。

  澳门的骑楼街主要分布在河边新街和新马路一带。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无论是河边新街,还是新马路,都有一些老骑楼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只剩下一堵外墙,但却被用钢架牢牢地支撑住。在新马路的缆厂巷就有一栋绿色的骑楼,后面已经全部倒塌,但临街的外墙仍然用钢架牢牢撑住,而且时间已经不短。记者看到,在该栋建筑的墙身上贴着一张已经褪色的广告:贵重发展地皮 公开招标出售。时间是2005年。

  对此,张鹊桥解释说:“在澳门,所有的物业都是私人的,如何对建筑进行处理他们有自己的权利,但也要服从一定的规则。骑楼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年代久远、风雨侵袭,加上有白蚁等,有些会倒掉,有些业主也可能会丢空。”但他同时表示,像新马路这样的骑楼街整条街都是保护区,“为了保证整条街区的完整性,即使要重建,也要保留骑楼的外立面,内部结构有些可以更改。而如果房子出现结构性问题,业主又没有钱维修,政府一定会介入,首先也是先要保住外墙。”

  历史街区 鲜见高楼

  限高18米:新马路建筑最多五六层左右,加建部分要向后缩。

  澳门的骑楼同样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难题,张鹊桥表示:“像新马路这样的繁华骑楼街,很多业主都将商铺出租给百货公司、银行等,为了使他们有维修房屋的动力,我们对新马路限高18米,也就是五六层左右,所以可以在原先3层的基础上再多盖两层。”但政府明确规定,加建部分要向后退缩一定距离,使街上走的人看不到加建的部分,不会感到压抑。

  实际上,在澳门整个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区内都鲜见高楼。张鹊桥表示:“历史城区应该不是压抑的,要以人为本。新建建筑都要征求文化局的意见,主要是高度、然后是外观,例如材料上不能使用马赛克,门窗要与周边建筑协调等。历史城区的味道各地都是独特的,所以才需要保留。”

  新建大楼 也像骑楼

  推陈出新:与老式骑楼略不同的是,新骑楼没有完全连接起来。

  骑楼是一种非常适合岭南多雨、炎热气候的建筑形式,所以在澳门,不仅是老城区保留着骑楼,新城区一些新建筑也用上了骑楼的形式。在新口岸一带,就有很多高度相仿的方块状建筑,每个建筑一层都采用了骑楼形式,与老式骑楼略有不同的是,骑楼没有完全连接起来。

  新口岸位于澳门半岛东南端,区域的土地完全由填海而来,规划中为了保留松山灯塔的原有景观,区内的建筑物都有高度限制。张鹊桥说:“严格来说,新口岸的建筑是外廊式建筑,但其柱廊、节奏等很有骑楼特色。”

  百年骑楼街 繁华不减色

  位于大三巴牌坊附近的新马路是澳门最著名的骑楼街。今天仍保留着很浓厚的商业氛围,约10米宽的街道两边布满了商铺,有海味铺、金铺、澳门特产店等,生意很火爆。

  有意思的是,与内地的骑楼相比,澳门的骑楼都色彩鲜艳,墙身都漆成了绿色和黄色;脚下的石板路还有贝壳、海鱼、海马等图案,与海味街的氛围很契合。

  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告诉记者:“新马路正式建成是在1925年,当时政府为了打通外港和内港,收购了很多房子,建成了骑楼形式的商业街。”但他也承认,从现在的角度看,笔直的新马路的建成,破坏了当时历史街区的风貌,“不过作为商业骑楼街,新马路还是很成功的,过去香港人将之称为澳门街,意思就是说,澳门就这么一条街。”

  新马路辐射出去的众多居住型老街区也让人印象深刻,最有特色的是红色门窗的福隆新街。这里全是两三层的老房子,很多还有着西关大屋式的角门、趟栊门等,现在已成了游客必到的美食一条街。街口有一间卖粥的小铺子,粥店老板告诉记者:“我们这家老铺已经70多年了,自己就住在楼上。”

  政府垫资 更新骑楼

  成功经验:政府出资将百年当铺“德成按”改造成文化会馆。

  在新马路与议事亭前地交界处,是几栋最辉煌的骑楼,游人如织。但张鹊桥告诉记者:“此前这里有一个骑楼商铺,业主想对其进行维修,但却因为租户不配合而搁浅。”

  不过,在骑楼的保护和更新上,新马路也有很成功的例子——“德成按”。“德成按”是民国六年(1917年)开设的一间当铺,原是澳门富豪高可宁的物业。据悉,当铺一直维持到1993年结业,此后一直空置。

  张鹊桥表示:“2000年左右,业主希望将这一建筑改造成赚钱的商铺,但文化局通过考察发现,其内部结构也具有保留价值。此后经过多轮沟通,最终政府出资140万澳门币,对德成按进行加固、维修,保留了当铺原来的内部结构,并将之改造成文化会馆,供公众参观。”

  如今走进“德成按”还可以看到高高的当铺台面,可以从窄窄的楼梯上到二楼、三楼,二楼是“艺品广场”,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展卖品,有瓷器、挂钟、明信片等,还包括一个金庸图书馆——收藏有金庸所有作品;三楼则是“水茶轩”,主要展示及销售茶叶茶具,游客也可以在这里品茗休息。

  张鹊桥告诉记者:“政府拿出的这100多万,实际上是作为文化会馆5年的租金,当然是低于市价的。而整修后的德成按,只有1/6的面积做了展示馆,业主还有很多面积可以出租,是一个双赢的案例。”

  据悉,“德成按”之后,不少老建筑业主也希望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整修更新。但张鹊桥表示:“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适合这样改造,我们一年文保资金有5000万澳门币左右,真正投入建筑维修的只有3000万左右。”

  ■记者手记

  历史也是生产力

  澳门现存的大多数骑楼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对于这些历史遗迹,澳门人视若珍宝。2005年,包括大三巴牌坊、郑家大屋在内的20多处老城区历史建筑连成的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建筑大多免费对外开放,收门票也就5元澳门币,澳门的历史建筑是亲切而友好的。

  文化局大楼仅两层高

  在澳门,主管历史建筑的是在文化局下属的文化财产厅。而文化局大楼位于澳门最大的广场——塔石广场,用我们的眼光来看,文化局的大楼并不“大”,只是连成一排的几栋2层外廊式建筑,建于19世纪20年代。外面是深红色的墙身,里边是木门、木窗和木楼梯,很有味道。除办公机构外,这几栋楼有的被改造成社区医院,有的作为历史档案馆,还有的是私人展览馆。

  文化产值比重上升

  实际上,历史文化也可以转变为生产力,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就告诉记者:“到内地一些地方,我看到很有历史的港口被改造成了现代广场,我觉得很可惜。其实,笔直的马路哪里都有,但每个历史街区都是独特的。”据悉,在申遗成功之前,澳门超过80%的产值主要依靠博彩业;而如今,依靠文化遗产带来的旅游、会展等,已经让博彩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到70%左右。文化的高调重建,改变了澳门的经济结构。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