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关系:和而不同,相向而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5日06:50  解放日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开始访问。这一天,北京晴空万里,寒风凛冽。“美国之音”的实况报道称,尼克松一行的车队已经驶离首都机场,正向长安大街驶去。我和几位同事迅速走向王府井大街和长安街十字路口,目视尼克松一行车队疾驶而过。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在2011年的新作《论中国》一书中说,这一天“当尼克松的车队驶入北京时,路上完全没有旁观者”。这个观察可能并不十分确切,至少我是旁观者之一。当然,那一天的确没有人夹道欢迎,那时候,长安街上的汽车本来就不多,骑自行车的人似乎也比平常少了一些。这一细节往往不为人所注意。40年后的今天再回忆这一情景,不免使人感到,这其实是中美两国在隔绝20多年后试图重新接近时,留下的一个必然且具有深刻内涵的时代烙印。

  4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这句话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重大的影响,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持续多年的作用。

  中国在经历“文革”后决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及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这些事发生在同一时期决非偶然,而是存在着密切关系。

  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经贸关系几乎是相互隔绝的,美苏之间的经济贸易额一直保持在各自贸易额的百分之一。中美两国接近后,虽然依然存在着很多隔阂、误解,相互并不十分信任,但经贸关系却发展得十分迅猛,形成了高度依存关系。这一独特现象始终是40年来中美两国人士特别关注的课题。

  长期以来,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福利、高消费和低储蓄率造成内部经济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在中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低消费和高储蓄率又形成另一种失衡。这两种失衡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形成互补。中美两国建交后,加强了经贸关系,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储蓄不足,希望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因此,中国成功地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

  中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十分矛盾的一面。中美两国都希望自己的经济不断发展,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同时又希望对方的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不断开拓新市场。中美两国经济的这种 “和而不同,相向而行”的发展趋势,也表现在两国的相互关系上,和在涉及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秩序上。而这种关系势必对中美两国的全面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近两三年来,各国媒体往往以大标题报道中国正迅速赶超工业发达国家,这种报道方式对普通美国人产生什么影响很难判断;与此同时,美国普通人对中国疑虑增加,担心美国日益受到“中国的威胁”,这种心态又会对美国决策者产生什么影响更值得关注。

  在中国看来,自从尼克松总统访华40年来,中美关系从相互隔绝到建交再发展到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这一发展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美国心目中,中国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抑或非敌非友,这是中国人一直在思考、质疑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国看来,美国坚持不放弃售台武器、在西藏和新疆问题上与中国不断产生分歧等等始终是造成两国隔阂的原因。

  自从美国2010年高调重返亚太以来,美国在这个地区和它的盟国,特别是与中国为邻的盟国以及有关国家异乎寻常地频繁军演,使该地区往日相对平静的形势顿时严峻、紧张起来。猜疑助长猜疑,挑衅报以挑衅,几乎使国与国关系不由自主地逐渐恶化。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撰文指出:对亚洲的长期稳定和美中关系来说,最糟糕的情况将是两国进入一种不断变本加厉相互猜忌的妖魔化状态。

  美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美中必然发生对抗以至爆发冲突。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提到,也有中国人认为,无论中国如何致力于“和平崛起”,冲突是中美关系与生俱来的,中美关系将是一场“世纪对决”。基辛格担心,如果中美两国政府中任何一个政府实施这些观点,出现的紧张关系将会不断升级。

  中美两国经历了40年的交往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在兵戎相见、隔绝20多年后,两个社会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互不相同的国家,其关系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中美关系和任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相比,又是前所未有的复杂。为此,中美关系每向前迈出一步,双方都需要深思熟虑。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