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八旬老人王振明七年上山修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6日02:30  北京日报

  

八旬老人王振明七年上山修路

  本报记者刘宇鑫

  “走了啊。”早上8时,王振明像往常一样,吃过早点,就拄着镰刀头的拐杖上山了。临走跟老伴儿打个招呼。虚岁今年八十了,但王大爷背不驼,腰不弯,走道儿挺麻利。

  “家伙儿都带上了吧?”

  “忘不了。”

  老伴儿所说的“家伙儿”,是王大爷拴在腰间的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小铁镐和小铁铲。王大爷进了家门,就把这些“家伙儿”放在一进门右手边的写字台下。

  “他在两年前可不敢将这些宝贝疙瘩放在这儿。”大妈语气里略带埋怨,冲着记者解释说,刚开始修山路的时候,王大爷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一大早出门先奔屋后的花房去,将装“家伙儿”的布口袋别在后腰,再用外衣一盖,“谁都没看出来,他跟家里人就说是遛弯儿,其实呢,悄没声儿地上山去修台阶了。”

  王大爷家住门头沟大台,那里是山区,出门见山,行路躲不开山。(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他在大台煤矿干了29年矿工。退休后,有时上山遛弯,看着山路难行,就想着在居民区后面的南山为大家伙儿上山铺出条路来。这样一来,矿区工人可以抄近路回家,锻炼的人也有了新去处。

  “我干之前想好了,三天修成一级台阶,坚持几年也能修到山顶了。”王大爷一边往山上走一边说。王大爷这一干就是五年,他从没声张,更没让家人知道,自己当过兵,又是老党员,“干这点好事还不是应该的?”

  2009年5月,王大爷修路的“秘密”最先被老闺女发现。那天,王大爷干得起劲,过了中午十二点还没有回家吃饭。老伴儿着急了,让老闺女赶紧上山找。循着山路,老闺女看到正用铁镐刨石头的父亲。

  “妈,我爸不是去锻炼的,是在山上修路呢,这要是出点什么意外……”“押”着父亲一进家门,老闺女就扑进母亲怀里,哭了起来。

  “我跟他们说,上山修路,我还能顺便锻炼身体,老在家憋着,更容易得病。”王大爷边上坡儿边跟记者聊,粗气都不喘,倒是记者跟着挺吃力。“那会儿山路已经修完三分之二了,我实在不愿意半途而废,得把好事干到底。”

  儿女们拗不过他,当即决定给王大爷配个手机,并要求他“以后上山时必须带手机,每天修路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王大爷嘿嘿一乐说,“儿女们给我配手机,这不就是默许我继续干了?”

  跟着王大爷,记者很快就到了他历经7年修出来的登山台阶处,从山下看,台阶从山脚呈S形绵延向上,伸展到近200米高的山顶。顺着台阶上山,脚下不再坑坑洼洼。王大爷修的每级台阶都平平展展,用鸡蛋大小的碎石块垫底,上面再铺上小臂那么长的石条,多数台阶的宽度够容两人通行。记者抬起一块王大爷拣到路旁备用的石条掂了掂——至少15斤重。

  爬到山顶——确切说,是台阶的最顶端,记者一共数出724级台阶。王大爷说,现在还不算完工,开春了,自己还得接着把台阶修到山顶。

  南山修台阶之前,根本没有路,只有一条雨水冲出来的水沟。

  镰刀除草,铁镐凿石,铁铲垫土,王大爷修路,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有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石头都是我从山上一块块刨出来的。”王大爷说,修路时,他要一镐一镐刨出石块,将路基修平整,再垫石台阶。山坡上的大石块重达百斤,王大爷搬不动,就先挖坑给石块开滑道,顺滑道从高处推着石头一米一米地向下滚。实在滚不动又挡路的石块,王大爷就直接在上面凿出个台阶,还得把石块上凸出的锋利锐角削平……

  为了方便行人歇息、观景,王大爷还在山腰和山顶各开出了一个面积约四五十平方米的观景台。在山腰的观景台向下眺望,房子看上去只有指甲盖大小。

  在山顶,记者走了走尚未“完工”的山路,体验到了王大爷工作环境的恶劣:爬上接近45度的陡坡必须手脚并用,脚还要尽量踩在土厚实的地方,如果踩在小石子上,不是容易打滑,就是把脚硌得生疼。爬到山顶时,记者已是满头大汗,膝盖打软。

  7年来,他用坏的铁镐、镰刀、铲子近20件,爬山穿的运动鞋更是换了10多双。

  “从当矿工时算起,我和这山已经结下了50多年的交情,心里放不下了。”王大爷说,最近听说大台街道又有居民搬迁的信儿,这让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就算以后搬远了,我还是会定期回来养护这条山路。”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