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家企业为啥闻PM2.5而“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6日06:1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李蕾 杨群

  今年6月起,上海将公布PM2.5监测数据。更高的空气质量指标,意味着未来企业生产的排放约束将进一步收紧,等于多了一重“紧箍咒”。但上海有这样一家企业,竟是闻PM2.5而“喜”,把“大棒”当成“胡萝卜”。这家企业,就是拥有两台百万千瓦发电机组、目前本市最大火力发电企业之一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外三”)。

  电厂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氮氧化物,它会在空气中产生气溶胶状的物质,而这恰恰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PM2.5指标”一出,上海发电企业势必面临更严格的氮氧化物减排要求。而要减排,就要加装脱硝装置,就要增加投入。

  对于“外三”来说,这笔新增投入少不了。但是,“外三”加装了脱硝装置后,收益却超过了支出。当有的电厂为了应对国家明确今年起脱硝装置投入率要达到70%的“杠杠”头疼不已时,“外三”的投用率已经达到98%。

  公司总经理冯伟忠说:“因为脱硝可以带来效益,我巴不得24小时开着脱硝装置不要停。”

  全天候开启脱硝装置,对于一般的电厂而言,非但投入大、成本高,技术上也难以实现。

  业内人士介绍,最大的难点在于,随着用电需求的变化,电厂的发电负荷会时高时低,而当发电机组低负荷运转时,脱硝装置就会“瘫痪”,不得不停用。但发电机组低负荷时,恰恰又是氮氧化物排放量最高的时候,平均每发1千瓦时的电,排放的氮氧化物要比高负荷运转时高出两三倍!

  这个问题,在“外三”同样存在。只是“外三”对传统的电厂装置布局进行了一次“小手术”。“手术”不但解决了负荷一低,脱硝装置就罢工的怪病,而且一台脱硝装置的脱硝量比其他人家两台齐开的效果还要好,达到了脱硝设备用得越频繁、成本开支越小的神奇效果。这样一来,企业自然主动积极地要求 “多多使用脱硝装置”。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手术”起了奇效?冯伟忠介绍,一般来说,电厂排放的烟气经过锅炉中的省煤器加热后,烟气温度要保持在320摄氏度以上,脱硝装置才能正常工作。当发电负荷低时,省煤器中水温下降,导致烟气温度也下降,脱硝装置只能罢工。他们发明了一种“弹性回热技术”,通过回收汽轮机散发的蒸汽来给水加温,从而控制烟气温度,即使在发电负荷低时,温度也不会下降。这样,不但脱硝装置不会罢工,用回收的蒸汽来加热,还能起到节能效果。

  冯伟忠告诉记者,目前“外三”烟囱口排放的每标准立方米气体中,氮氧化物仅为10毫克,远低于国际上200毫克和我国100毫克的标准。

  凭借自主创新,“全天候脱硝”不仅技术上能做到,从经济角度考虑,企业也有积极性,“要我脱硝”转变成了“我要脱硝”,环保压力成为经济动力——这正是“外三”给予我们的启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