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型升级转出“质量深圳”(下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6日08:00  深圳特区报 微博

  “转型升级不是‘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转、加快转、主动转’”。

  2011年11月,深圳市政府召开的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大会上,许勤市长向全市发出了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的动员。

  事实上,深圳立市3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主动转型升级的结果。

  从“三来一补”填补工业化的空白,到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从工业跃进带动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到资本的累积唤醒金融中心建设;从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迈上台阶,到文化创意产业由此应运而生……

  新的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产业形态不断催生,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最终走上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持续的“嬗变”,让深圳在30年时间里,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上百年的发展道路。

  深圳的转型升级之旅一直“在路上”。

  一些人觉得奇怪,“中国科技第一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何会诞生在当时科研实力并不雄厚的深圳。

  答案很简单。相比上海等其他经济中心城市,当时深圳在城市规模、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不少。如果不能率先求转、求新、求变,把握时代潮流,很容易在竞争中落伍。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主要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业。随着改革开放向中国腹地延伸,深圳在政策上的优势渐趋弱化。压力下的深圳没有怨天忧人,而是在1995年“自我革命”,实施“二次创业”,率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这是深圳版的“华丽转身”,折射出改革创新的深圳精神之光。要知道,那时候的“高科技”,大多养在院校的深闺里,差不多是高风险的代名词,远非今日人人趋之若鹜的“唐僧肉”。

  对深圳的这次转型,历史的奖品当然不仅仅是赢得了“中国科技第一展”,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就此告别了“特殊政策”依赖,踏上了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

  2005年,深圳的发展理念再次发生飞跃。在勇敢地自我解剖并指出现发展模式下的“四个难以为继”后,提出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升级转型。

  深圳由此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淡化GDP排名、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的城市。

  以富士康为例。当这家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准备北迁时,许多关心深圳发展的人士为深圳感到忧心。深圳决策层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固然为深圳立下汗马功劳,但发展到极限后,反而会制约产业转型及城市发展的进程。低端产业迁移,把土地和资源配置给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符合深圳的城市战略。

  在内地布局同时,富士康也在加速深圳总部转型。富士康管理层认为,深圳园区的职能转换过程,正是深圳龙华片区脱胎换骨的过程。深圳的经济数据短期会有变化,但是,高端技术员工未来会带来新的东西。所以必须要忍受这个过程,这是有历史经验的。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在富士康调研时表示:“希望富士康把管理总部、运营总部、研发总部、财务总部放在深圳,在深圳的发展按总部经济的形态来做大做强。”2011年7月,郭台铭在深圳宣布,深圳龙华、观澜两厂区将成为产品技术研发、销售展示及人员训练、模具制造技术研发和新设备与自动化制造研发中心,新产品量试基地。富士康还将进军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这是深圳自觉转型的最有力阐释。

  主动转,转出了一个“质量深圳”。2011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为11502.06亿元,同比增长10.0%,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在全国内地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第四位。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46.553.5,其中,第三产业占整体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由2010年的52.7%提高到53.5%。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金融业增加值1562.43亿元,占整体经济总量13.6%;物流业增加值1090.00亿元,占9.5%;文化产业增加值771.00亿元,占6.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50.00亿元,占30.9%。

  这是深圳改革不止、转型不停的成绩单,也是继续冲锋陷阵的起跑线。

  去年年底,深圳推出《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绘就了下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的新蓝图。

  深圳发展史就是一部转型升级的发展史。我们相信,新一轮的升级转型在新起点上再出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部署得好、推进得当,深圳必将走上一条更加广阔的科学发展之路。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