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井院内,刘少奇度过最后27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2:30  大河网-大河报 微博

  

天井院内,刘少奇度过最后27天

  “开封:听老房子讲老故事”之 同和裕银号旧址(下)

  引子

  PREFACE

  □记者 盛夏 文图

  开封北土街10号院,原为同和裕开封分号旧址。1928年,由“金融大鳄”王晏卿兴建。建筑东西长36米,南北长15.6米,总面积1341.3平方米,中间天井院有114.5平方米。

  进大门便可见东楼,这是三层砖木结构的营业楼,底层五间,进深11米,设营业大厅。厅前有四根圆形廊柱,两侧为半圆形扶壁柱。三楼对应部分为外阳台,面积为176.1平方米。银号的金库,设在营业大厅的地下室内。

  营业大厅,现已改为刘少奇事迹陈列厅,陈展了大量珍贵图片。

  天井院原是银号的办公区域,装饰相当考究。红机瓦坡屋顶,青砖砌筑清水外墙,水泥砂礓粉外墙裙及上下窗台线,深红木质玻璃门窗,木地板。办公楼始为二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增加了一层变为三层建筑。现在也能看出,上下建筑装饰风格大不相同。

  “这是中原比较有代表性的西式建筑。开封有一批这样的建筑,受冯玉祥带来的西式建筑风格影响,细节虽有不同,但风格颇为接近。”开封民间摄影师、民间文化爱好者刘海永道。

  北土街紧挨书店街,位于鼓楼商圈外侧。当年,算是个次“CBD”的位置。在同和裕银号直线距离数百米外,即为民国时开封另一家老银号“信昌”银号。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开封市委一号院,一幢商业建筑,变成行政建筑。它所处的北土街,还是繁华的主干道,但商业气息已不浓郁。

  开封北土街10号院,现为“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陈列馆大门朝东,前院南北两侧墙面设有碑廊,北墙面是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和彭真等人题词,南墙面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局部。

  老银号的办公区——高楼围合成的天井院中心,立着刘少奇半身铜像(如右图),他眉宇紧锁,表情凝重,眼神深沉远眺,外套衣襟被大风吹开,风尘仆仆的样子,和百姓心中鞠躬尽瘁的刘少奇形象相符。

  天井院西楼一楼中厅正面,是刘少奇巨幅挂像,画像下嵌汉白玉浮雕,上刻71朵菊花,代表刘少奇享年71岁。中厅展柜内,陈列刘少奇逝前病历及遗体火化介绍信、火化登记卡、骨灰盒等。

  西楼一楼南头套间,就是刘少奇逝世的房间,屋内摆设仍是当年模样,一张窄窄的白铁病床,床栏杆白油漆有多处擦痕。床上原样摆放一床被子和两个海绵枕头,这两个枕头,是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赠送给刘少奇,从中南海带至开封的。床周围有氧气瓶、药橱、药品、输液管架、大小便器等。病榻上方镜框里,是刘少奇的遗体照片。

  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刘少奇在这间小屋里含冤告别人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刘少奇被囚禁天井院

  A

  196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提议,发出通知,要求在京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含被打倒和“靠边站”的)及机关干部等,10月20日前全部战备疏散。

  决定执行“战备疏散”的第三天,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召集“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副组长开会,告知刘少奇要转移到河南开封,已通知河南省军区和驻军作好准备。

  此前,河南省军区和开封驻军领导根据“保密、安全和有暖气”的要求,秘密寻访,选中了北土街10号天井院。

  1969年10月17日16时半,刘少奇被用随身盖的粉红色缎被裹着抬上担架,再蒙上一条床单,送上救护车。18时,救护车向北京西郊疾驶。19时23分,一架伊尔-14型飞机升空,直飞开封。

  17日上午,开封驻军已调派一个警卫班,到院外平房驻扎,不准任何人出入。警卫人员不准进院,不准打听警卫何人。陆军一五五医院的一名医生和四名护士也已到岗。

  “17日晚,刘少奇被安排在西楼一层南头套间内,院内安装了电话专线,配备了保密电话。对外联系、汇报,不用‘刘少奇’真名,用‘17’为代号,这是他到达开封的日子。”《党史博览》记载。

  据刘少奇病历首页记录:

  “姓名 17号 床号 特 病案号 8

  体格检查:……仍然是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被动体位,四肢无任何自主运动及强迫运动,进水呛咳,靠胃管鼻饲饮食、进水、进药,咽部分泌物多,时时靠吸引器吸引,发育正常,身体极度消瘦,全身肌肉明显萎缩……”

  实际上,刘少奇自1968年7月5日高烧后,病情一直不稳定,10月9日后,他自己不能进食进水进药。来开封前的三个月,他的肺炎再度发作。医生认为:“因他年龄大,久病长期卧床,消瘦,抵抗力极差,容易发生休克、心力衰竭、糖尿病酸中毒等并发症,故预后不良,可能随时发生死亡。”

  “来到这里之后,刘少奇一直高烧昏迷。最初,开封医务人员曾经提出,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和再购买一些好的抗生素药品,都被专案组副组长以‘一切服从保密’、‘就地解决’拒绝,连拍X光片也不允许。”《党史博览》记载。

  开封的医务人员为刘少奇翻身时,看到他双手紧握着两个塑料药瓶,药瓶被捏成了葫芦形。原来在北京时,因窒息和病痛,刘少奇经常双手乱抓,卫士为减轻他的痛苦,把药瓶塞在他手中。这两个“宝葫芦”,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让人感到他的顽强抗争。

  这间病房悬挂着昏暗的小电灯泡,墙面脱落,隔扇和窗户残留着斑驳黄漆,在这里,刘少奇度过了生命的最后27天。

  1969年11月12日晨,刘少奇逝世。遗体被停放在天井院北楼通往地下室甬道房间内,这儿原是银行金库铁门前的小过道。13日上午,刘少奇专案组副组长等人到开封,13日夜,刘少奇遗体被抬到小院,头部用三角巾包扎,佯称“烈性传染病患者”尸体,送到开封火葬场秘密火化。

  开封火葬场留下的刘少奇骨灰存放证上写着:“骨灰编号:123,死亡人姓名:刘卫黄。”

  1980年2月,刘少奇平反。5月13日,王光美率子女到开封凭吊。王光美仰望天井小院,站在金库铁门前,深沉地说:“这里真像一座监狱!”

  徐向前天井院短暂居住

  B

  陈列馆资料记载:“196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因与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批评,被林彪、江青诬为‘二月逆流’,身受迫害,家庭被抄。1969年10月,根据中央‘战备疏散’决定,来到开封。”

  徐向前先被安置在开封南关一个军分区干休所,内定接待原则是“不冷不热,偏重于冷”。徐向前曾回忆道:“我在开封,实际上过着半囚禁的生活。哪里也去不得,整天待在房间里,看书看报,身边除工作人员外,没有一个亲人。”

  11月中旬后,北方转冷,干休所没暖气,徐向前患感冒。在干休所安装暖气时,徐向前被暂时转移到北土街10号。此时刘少奇刚在此逝世不久,徐向前并不知情。

  徐向前带着秘书,被安置在西楼二楼南头套间,位置就在刘少奇病房上面。这儿的日子,仍是“软禁”。

  徐向前每日看看报、到晾台上散散步,晒晒太阳。他还在东楼三层找到一间没人管的图书室,经常去看书报。

  1970年元旦,徐向前孤身在开封度过了新年。春节前,干休所暖气安装完毕,徐向前从天井小院搬回干休所。

  1971年4月,徐向前接中央通知,结束了他在开封一年零七个月的半囚禁岁月,离汴返京。

  杨成武天井院“坐井观天”

  C

  1986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到开封视察,专门来到天井小院。他走进西楼一层南头套间,向陪同的市政协领导说:“‘文化大革命’中,我曾在这里被关押了一年!”

  1968年3月24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的杨成武与空军政治委员余立金、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等三人,被林彪、江青诬陷以“武装冲击中央‘文革’”、“为‘二月逆流’翻案”等罪名逮捕,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杨、余、傅”事件。

  杨成武一家十余人在洛阳被囚禁两年。

  1971年1月23日,杨成武夫妇和妹妹三人,被秘密转移到开封,他们夫妇被安置在西楼一楼南套间(后来他得知这儿是刘少奇逝世处),妹妹住在对面的北套间内。

  杨成武在这里被监禁整整一年,每天除了看看《人民日报》,就是在小院走走,与外界完全隔绝,连专案组也没有找他谈过话。

  1971年,杨成武长女杨毅在河南滑县部队农场被迫害致死。

  《党史博览》上发文记载:“周恩来得知杨成武一家情况后,采取措施:一是派人到河南滑县调查杨毅之死(后平反),并安全转移杨成武的其他子女;二是从北京卫戍区派专人到河南,解决杨成武夫妇在开封囚禁问题。”

  1972年春节前夕,开封监护人员接到命令,由北京卫戍区派人将杨成武转移。杨成武和夫人、妹妹三人离开开封,结束了一年的囚禁生活。

  1986年5月重访故地的他,站在天井院仰望天空道:“在这里,我真正尝到了‘坐井观天’的滋味!”

  《党史博览》记载:“杨成武还讲到,他一直保留着被关押期间的两件纪念品,一件是哨兵见他没有换洗衣物,偷偷送给他的一条半旧裤子;一件是炎热夏天,哨兵送给他的普通扇子。”

  刘少奇曾言“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样一个院落,一座楼房,“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在此含冤逝世,开国元勋徐向前在此“半囚禁”,百战上将杨成武在此“坐井观天”。驻足这里,回顾历史,令人感慨万千。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