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妈妈与河南“儿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3:10  北京日报

  

北京妈妈与河南“儿女”
图为郭明珠祖孙一家在读河南“儿女”的来信。

  颤巍巍拉开抽屉,最里边,一摞码放整齐的信封闪入眼帘。那是郭明珠一对未曾谋面的河南“儿女”,17年间寄来的真情告白。“每天想起他们的时候,就读读这些信。”郭明珠说。家住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红土店社区的她,17年来默默资助一对河南省姐弟,家人以外,无人知晓。今年,长大成人的姐弟俩要进京见“母”感恩,这才牵出了这段北京妈妈与她的河南“儿女”的真情故事。

  一次咨询,引出真情故事

  若不是社区工作人员一句下意识的问话,这段故事不知还要深埋多久?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陶然亭街道红土店社区居委会刚开门,工作人员小龙就见70多岁的郭明珠一脸兴奋地走进来。她想让小龙帮自己找一间离家近、租金又划算的旅馆。

  “大妈,有亲戚要来啊?”小龙回忆说,他当时下意识地问了这么一句,谁知郭明珠竟不好意思起来。小龙马上觉出这里有文章,细聊一番,郭明珠这才透露:“我闺女一家想来北京看看我!家里住不下,我想给他们找个住处。”

  一句话出口,听呆了所有在场的居委会人员。大伙儿都知道,郭大妈丈夫、儿子和女儿都在北京,怎么好端端又多了“女儿一家”出来?追问之下,郭明珠这才慢慢讲述了十多年来,发生在她身上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封回信,牵手河南姐弟俩

  1995年初,刚退休的郭明珠见到了一篇关于8岁女童勇救全家的报道。这个名叫王晓宇的女孩连同妈妈和弟弟两次被拐卖。最后一次,女孩偷偷写信给当地公安局,才使得自己一家最终与继父团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女娃一家挺可怜的,报道上说她继父无固定收入,妈妈有病在身,弟弟还没断奶,于是我就萌生了帮帮她们的念头。”郭明珠说,她按照报纸上所写的地址,和丈夫一起为王晓宇一家寄去了许多衣物,希望能帮助她们一家温暖过冬。

  当年的大年三十那天,王晓宇一家的感谢信寄到了郭大妈的工作单位——北京健宫医院。“就是这封。”郭大妈说着小心翼翼展开一叠已有些泛黄的信纸,“小女孩很有心,在信里详细说了家里的情况,我觉得更有必要继续帮助她们姐弟俩。”

  一声“妈妈”,17年资助不间断

  上世纪九十年代,物资还相对匮乏。除了要抚养自己的一双子女,还要资助两个陌生的孩子,这对于退休金并不高的郭明珠一家来说,意味着从此要过省吃俭用的生活。

  “我每天出门买菜时,都会顺便在集市踅摸一些合适的衣物,攒到过年过节时,就给河南那边寄过去。”最初的几年,除了寄去衣物、钱之外,郭大妈还要为姐弟俩的母亲寄去一些药材,直到孩子们的母亲病逝。每次收到礼物,王晓宇姐弟俩都会给郭大妈回信,信中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妈”。

  “孩子都叫我妈了,我就得尽到做母亲的责任。”郭明珠说。于是,除了关心姐弟俩的生活,郭大妈还经常写信询问姐姐的学习情况。在王晓宇小学快毕业时,她的班主任还给郭大妈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孩子非常刻苦、学习成绩很好。后来,晓宇果然不负期望,顺利大学毕业,现在在开封市开了一家自己的诊所。

  弟弟金柱在广州打工,生活也有了着落。“但他只有初中文化,如果他想继续学习,我还会继续资助他。”郭明珠说得斩钉截铁。

  一份牵挂,盼与“儿女”早相聚

  17年的牵挂,换来一份亲情。今天,长大成人的王晓宇姐弟俩要来京看“妈妈”了。“自从月初知道这个信儿,整个人透着高兴,天天满面春风的。”老伴儿笑呵呵地说郭明珠。

  “一直以来我和晓宇她们姐弟俩都是书信和电话往来。这几天,我老是梦见他们的模样。”郭明珠说,这次来看她的除了姐弟俩外,还有他们的养父。“得让这一家子好好在北京玩玩。”

  “到时候,我把在北京的儿女们也都叫来,我们一大家子人吃次团圆饭。”郭明珠越说越开心,“我还要带他们逛逛故宫、爬爬长城、游游颐和园……”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