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锋传人雷锋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3:10  北京日报

  

雷锋传人雷锋团
新战士们在雷锋雕像前拉歌(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新华社记者 贾永 王天德 李国利 马令

  “中国·雷锋生前部队收”——

  春节前夕,一封来自英国伦敦的信件,几经辗转寄到了驻地在辽宁抚顺的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

  79岁的李艺·布鲁诺女士在信中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和中国军人一起将雷锋精神向世界广泛传播。

  雷锋属于中国,雷锋走向世界!

  8年前,当“雷锋团”作为维和部队走进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大吉达省执行维和任务,当地居民从这群文明守纪、乐于助人的军人身上,渐渐认识了中国军队,也从此记住了一名中国士兵和一支中国部队的名字——“雷锋”和“雷锋团”。

  部队归国的时候,大吉达省献给“雷锋团”的是镌刻着6个汉字的牌匾——“中国雷锋永恒”。

  一个人和一个团队

  ——50年的每个夜晚,点到雷锋的名字,总会听到震耳欲聋的集体回应:到!

  清晨的阳光穿过营房的双层玻璃,洒向西墙靠窗的双层床。

  展开、抻平、掐被、压线、抠角……“90后”士兵曲宗明抢在战友们之前,小心翼翼地把下铺洗得发白的军被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

  严格地说,这还不算标准的“豆腐块”。那棱,因被压得过多而起了毛;那角,因被抠得太久而裂了口;那曾经开了口子的被面中间,被线缝了长长一道……

  这是雷锋生前的床铺,这是一张保留了整整50年的床铺。

  当年,曲宗明的叔叔、“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就曾不止一次地为雷锋整理床铺。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从此,每一个清晨,班里的战友们就像今天的曲宗明一样,抢着为这位永远的班长整理床铺……在他们的心中,雷锋老班长从未离开。

  何止在“雷锋班”,在雷锋生前所在连、所在团,在雷锋离开的49年又195天里,每当点到雷锋的名字,总会听到震耳欲聋的集体回应:到!

  一声坚定的回答,代表着一个郑重的承诺,代表着一个不变的信念:走进雷锋团队,永做雷锋传人。

  这是一个在今天的抚顺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年前一个寒冷的冬日,4路公共汽车上,一名解放军战士上车后就一直背靠车窗站立着。当时,车上有许多空位,人们几次招呼他坐下,他总是摇头笑笑。

  直到这位战士下车,刺骨的寒风猛地吹进车厢,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位战士是用自己的背挡住了缺了半块玻璃的车窗。

  谁也不知道战士的姓名,可车上的人都清楚,战士下车的那一站,有个清楚的标志——“雷锋团”。

  “雷锋团”是抚顺人为之骄傲的名片。在这背后,是“雷锋团”一茬又一茬官兵们续写的“雷锋故事”。

  一年除夕的下午,大连市中山商场司机张天华送货返家途中,车子抛锚在了抚顺市郊。

  望着漫天的雪花,张天华急得团团转。一位过路的大爷告诉他,前方不远就是“雷锋团”,到那里一定能得到帮助。

  寒冷的雪地里,“雷锋团”3名战士忙了整整6个小时才把车修好。

  如今,张天华已是一家出租公司的老板,在他公司的所有车辆上,都带着印有雷锋头像的标记,军人和老弱病残者坐车一律不收钱。

  在“雷锋团”的荣誉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70多人获得沈阳军区颁发的学雷锋奖章,1200多人被上级树为学雷锋标兵。

  环境在变迁,但新一代的雷锋传人始终坚守着一个不变的信念:像雷锋那样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2005年,抚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一座220千伏高压输电铁塔在洪流中岌岌可危——一旦被冲垮,全市200多万人民的生活面临严重影响。

  赶在洪峰到来之前,“雷锋团”连续奋战11个小时,筑起一道70多米的坚固围堰,保住了铁塔。

  看到被鲜血染红的12根拉绳和3个打夯用的筑头后,时任抚顺市市长刘强动情地说:“这是‘雷锋团’官兵保护抚顺人民的见证,我们要把它永远珍藏……”

  一个人和一个群体

  ——走进了“雷锋团”,也就走近了雷锋:不论穿上军装还是脱下军装,都是雷锋的传人

  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让人们认识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

  当年,乔安山和雷锋一同从鞍钢入伍,分在一个班,同开一辆车。如今,已经71岁的乔安山家里的墙上挂着雷锋像和毛主席给雷锋的题词。靠窗是一尊雷锋半身像:翘鼻子,娃娃脸。

  就像影片里讲述的,乔安山一生默默像雷锋那样做事、做人。

  在“雷锋团”,像乔安山一样,半个世纪以来,见过和没有见过雷锋的一代代战友们,秉承着雷锋的精神,延续着雷锋足迹。

  1960年,河南邓州560名青年和雷锋同期应征入伍,分在了同一个团。后来,他们相继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却又不约而同地在不同的岗位上竖起学雷锋的旗帜——

  曾亲手为雷锋整理遗容的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医送药30年,义诊3万多人次;高林富长期奔波在烟田,教技术、帮育苗、搞管理,几次累昏在田间;陈万有退休后开了家修理部,走街串巷为农民义务维修农用汽车和农机具……

  雷锋战友集体学雷锋的事迹,感动了邓州大地。1997年,邓州市按照基层民兵组织的形式成立“编外雷锋团”。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邓州市先后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336个、先进个人3万余人。

  在河南、在辽宁、在四川、在山东……在拥有雷锋生前战友的地方,都有学雷锋的旗帜在飘扬;“雷锋团”走出去的官兵中,有1200多位成了各地学雷锋的带头人。

  春节前夕,又有一批老兵走出了“雷锋团”。这是雷锋牺牲后,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走出的第50批退伍士兵。

  脱下军装那天,他们默默走向雷锋的塑像,重复着每一批老兵离队前那个相同的仪式——向战友雷锋举手宣誓:“弘扬雷锋精神,永做雷锋传人!”

  一个人和一种精神

  ——雷锋属于中国,雷锋走向世界,雷锋精神永恒

  雷锋书写了历史,历史铭记着雷锋。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团”6次移防、4次转隶,但无论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的事迹介绍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

  2003年11月,作为中国赴利比里亚的第一支工兵分队,“雷锋团”274名官兵奔赴百废待兴的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也把介绍雷锋事迹的展室设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当地人不久就发现,这支部队的官兵所做的一切,就像展室里介绍的雷锋事迹一样感人——

  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雷锋团”正在塞斯特斯河上架设贝雷钢桥,钢桥连接完毕,只剩下铺设桥板。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5昼夜,大队长初庆华向完成当天任务的部队下达了登车返营的命令。突然,一个抱着孩子的黑人妇女哭喊着越过警戒线。翻译介绍,她的孩子高烧昏迷,急需到对岸红十字医院抢救。

  面对疲惫不堪的部队,还有非法武装人员不时射来的子弹,初庆华又果断下达了继续架桥的命令。两岸的群众被中国军人感动,自发加入了架桥行动……

  执行维和任务8个月,官兵们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架设桥梁21座,抢修道路678公里,打通了4条重要干线。2004年6月19日,绥德鲁市供水站两罐1000多公斤的氯气发生大量泄漏,当地群众纷纷撤离家园。“雷锋团”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紧急消除了危险。大吉达省省长彼德特地来到部队驻地的雷锋展室,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中国工程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雷锋属于中国,雷锋走向世界,雷锋的精神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2005年8月,33岁的雷夫·罗杰斯从西雅图来到中国。刚下飞机,就因为名字中的“雷夫”,被出租车司机喊成了“雷锋”。当他得知雷锋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便产生了详细了解雷锋的想法。

  “雷锋改变了我的生活。”罗杰斯说。

  2007年,罗杰斯成了因发扬雷锋精神而闻名的锦州市商业银行凌云支行的外籍外宾客户经理,2009年又成了雷锋精神志愿者服务队传承团员代号“007”的团员。他组织在锦州的外国人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为抚顺患白血病的女孩找补习英语和法语的外籍教师,到锦州孤儿院做义工,被评为感动锦州十大人物,荣获辽宁省第五届“雷锋奖章”。

  将自己翻译成英文的《雷锋日记》赠送给“雷锋团”,罗杰斯与官兵们共勉:“由衷地希望有一天,雷锋精神能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据新华社沈阳2月26日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