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期待民资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4:31  大众网-大众日报

  □ 盛 刚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民间资本在向某些行业进军时,通常会遇到两道门的阻碍,一道叫“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想进去时却会被撞回来;一道叫“弹簧门”,即便进去了,一不小心又会被弹出来。虽然,早在2005年我国就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2010年又出台了“新36条”,明确提出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但事实上,由于在这些领域开放上,既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又加上限制条件过多,“非公36条”只是赚了个好名,民间资本得口惠而无实至。

  这一切将会改变。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召集45个相关部门举行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制定时间倒排表,抓紧制定细则,确保6月底前按时完成任务,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实施细则。人们预见,激活民间资本进程的突破或即将出现。

  “新36条”的实施细则值得期待。当然,仅有预期的乐观显然不够,即便配套细则出来了,能不能有效激活民间资本,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也要由市场和时间来检验。毕竟,对于垄断领域长期存在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政策设计上的改革只能保证方向的对头,还需要政府部门观念、意识的转变,这有助于保证政策实施和执行中不走样,更重要的是,必须克服来自作为改革对象的各垄断行业自身的阻力。制定和落实实施细则,涉及到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各个部委及相关行业或企业的沟通协调,会对一些行业的资本布局和既得利益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是在要求各利益相关者自动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民营资本频频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和当前针对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强势的利益集团。比如说,民间资本之所以缺乏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利润丰厚的领域至今没有真正(也不想)向它们开放。拒绝对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虽然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背后隐藏着的很可能是利益。银行挣钱多到不好意思说数字;电讯通话资费比发达国家昂贵,宽带上网速度却“不求上进”;电荒油荒动辄来袭;各种霸王条款层出不穷。试问,没有垄断的保护,谁能过得这般滋润和牛气?

  说到底,民间资本真正难以逾越的是体制制造的障碍。只要垄断壁垒林立,就谈不上放活民间资本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因此,制定“新36条”细则,政府不能短视和功利,换言之,绝非仅是当下拉动投资,增强内需的需要,而必须着眼长远,虽要循序渐进,但应着力坚决破除垄断、真正放开准入。这是激发民间资本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活力的关键,也是破解民间资本困局的根本出路。

  最近媒体的新闻也和与此有关的例证。这里有警示也有倒逼。

  这些日子,有关动车奢华采购的报道把高铁又拉入公众的视野。宁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种花钱“气派”,说其是垄断的必然产物之一绝不为过。它警示我们,没有竞争,根本不知成本为何物;而不破除垄断体制,没有市场化和透明化,腐败也难以避免。

  再一个新闻是,去年11月,温州商人林春平6000万美元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如今更名为新汇丰银行且经营得还不错。有人说,这是温州商人的一次“破冰之旅”,可惜“破”在了国外。我们更愿意去想:中国商人连美国的银行都可买下,自己的祖国有什么理由不为“草根金融”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不需要民营的中小银行吗?论“门当户对”,他们不正是应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好抓手吗?温州商人收购美国银行在“倒逼”着国内金融业打破垄断,合理多层次的金融体制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业,不过,这不是对民间金融的施舍,而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