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评●忍耐缘何成为权利失陷的悲情注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5:40  重庆时报

  

社评●忍耐缘何成为权利失陷的悲情注解
本报评论员 时言平

  人民网日前针对“食品安全”展开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的网民因不知道到哪投诉,遇到了问题食品最终选择忍耐。3.2%的网民表示无所谓,只有35%的网友表示投诉。(2月26日 人民网)

  隐忍,是勾勒国人性格脸谱的重要色彩。而事实上,这种性格也始终贯穿于整个文化脉络之中。忍辱负重似乎已经化为某种精神力量,深入民众的骨髓,譬如卧薪尝胆的典故,譬如“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战略考量。

  这种隐忍的性格之于个人,或许是坚韧的体现,甚至也是蓄势成长的谋略。但是,之于公共生活,当这种性格成为公共性格的时候,其局限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其自我封闭的性格特性,造就了公共话语沉寂。公共场域和公民权利之所以频频集体失守,这种隐忍的群体性格往往是权利失陷的悲情注解。

  如果不是某位结石宝宝家长“忍不下去”,那么三聚氰胺的幽灵或许将成为更多孩子的成长梦魇;如果不是因为某位食客对地沟油不够忍耐,那么地沟油横流也势必流毒更多民众的餐桌;如果……食品问题泥潭面积的扩大和深化,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或正是因为太多的消费者选择忍耐的结果。之前,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批判的矛头大都指向无良的奸商和监管的失职,但是从这份调查来看,民众自身权利身份的迷失甚至放弃,也是构成权利失陷的重要原因。

  延伸到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这样的忍耐屡见不鲜。而这种在公共场域表现出来的忍耐,其背后是民众对公共生活的冷漠和麻木。当个体权利失守,往往选择“吃哑巴亏”,正是这种对权利的自我割让,导致侵蚀的力量失却了底线,甚至罔顾最起码的道德伦理。从某种意义而言,诸多攸关民众利益的场域乱象丛生,民众权益被鲸吞蚕食,一方面是侵蚀和掠夺者不断僭越的结果,可另一方面正是民众对个体权利主动放弃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公共生活中,更多的人不但对他人冷漠,更是对自己残忍,通过权利的献祭以求息事宁人,换求一丝喘气的空间,以求苟全。

  主观的放弃固然是权利失守、上演献祭悲情的重要原因。但客观环境的逼仄,恐怕又是阻碍民众权利诉求表达的重要掣肘。随着信息流量和表达空间的增大,权利意识的种子已经在公民内心开始生根发芽。但这种权利意识要成为公共实践,恐怕还需要现实土壤的改良。为何六成受调查民众遇到问题食品最终选择忍耐?正是因为不知道到哪投诉,即维权路径不通畅,权利救济机制不灵活。而现实中的诸多维权案例更是告诉我们,当公民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权之路并不平坦,并且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在这样的环境下,维权着实不是件划算的买卖,如果不是房子被强拆、家人蒙受冤狱等足以摧毁生活的权利悲剧发生,生活琐碎中的权利失陷,民众基于对维权成本的考量,往往是能忍则忍。

  唯有民众对权利寸土必争,侵蚀的力量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防范和消解。选择忍耐,便是选择懦弱和妥协,也就不可避免地姑息养奸。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的权利诉求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守住自己的点滴权利,才能避免公众权利的集体失陷,才能避免上演权利献祭的悲情。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